第四三四期: 在風險社會下重尋公共新聞學的典範/公視經費不保 還指望台灣NHK? /一封信有甚麼力量?─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September 30,2012媒大事
公視經費不保 還指望台灣NHK?
【責任編輯/陳詩欣】
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媒體瘋狂報導,排擠了其他重大新聞曝光。以媒體時事而言,當民眾紛紛拿日本公共電視台NHK的專業素養與本土媒體比較時,卻不知道台灣公共電視正面臨修法刪除經費保障的難關。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公廣集團整合,加上才落幕的董監事風波,眾所期盼推動公視法。然而,行政院3日通過「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主軸為修改董、監事的選任機制,並藉機增加主管機關對公視的監督機制。不但公視獨立性受質疑,亦取消保障公視每年營運經費的條文。
商營媒體在自由市場的運作邏輯下,使得媒體的重責-文化傳承、監督政府、守望社會,日益仰賴公共媒體領軍、樹立典範。然而,政府對於公共廣播電視的定位卻停留在「補足商營媒體之不足」小而美的架構,此次修法只見技術性質的條文增修,缺乏宏觀的政策藍圖。
小編呼籲,當你讚賞日本NHK的表現時,別忘記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的道理,關心公視修法,期盼未來能給予台灣公廣集團充足的生長養分與環境。
一封信有甚麼力量?
【責任編輯/陳詩欣】
在日本複合式災難的影響下,而無法持續發酵的傳播議題,除了上述公共電視修法外,還有知名主持人陶晶瑩在遠見雜誌刊載的「給老闆的一封信」。文中,陶子以自己多年的觀察,點出出版界、廣告圈、電視圈中工作者的創意與熱情因商業制度而扭曲,一針見血,受到網友好評被頻繁轉寄。
「哪個老闆不賺錢?收視率調查表旁把廣告價目寫得一清二楚,黃金時段十秒廣告就可以從3萬賣到6萬5000元,廣告還可以置入節目、新聞……」。大老闆唯利是圖、罔顧媒體專業,陶子語重心長表示,除了掏錢,也請學著尊重專業,無論是記者、演員、編劇…媒體產製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回歸規格化、制度化。
此刻,製作費緊縮、韓劇外片大舉入侵等,使得傳媒產業士氣低落,身為知名主持人、藝人的陶子大聲說出普遍創意工作者的心聲,小編除了佩服她的仗義執言,也希望此舉可帶動業界人士的省思,勇敢抵制踐踏專業的財閥,找回屬於自己最寶貴的創意與熱情,集結成為體制內改善媒體環境的力量。
參考資料:
楊宗興(2011),〈公視預算變0 林麗雲:公視修法「倒退嚕」 〉。《新頭殼2011/03/25》,取自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3070
胡元輝(2011),〈擺盪在進步與反動中的公視法修正〉。《自由時報投書2011/03/10》,取自http://www.nccwatch.org.tw/story/20110310/83929
陶晶瑩(2010),〈給老闆的一封信〉,遠見雜誌2月號。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38&id=1935
編輯室報告
在風險社會下重尋公共新聞學的典範
【責任編輯/簡永達】
日前,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芮氏規模9.0的強震,是全球歷史紀錄第四大地震,瞬間釋放的能量是台灣921大地震的400倍。日本強震後續引發海嘯,嚴重侵襲沿海居民,與福島核電廠反應爐氫爆,以致輻射外洩的危機,已演變為一種複合式災難。
複合式新型災難思考
複合式災難揭示的是一種禍不單行的新型災難思考模式。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認為核能發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機率很小,因為核能發電廠有好幾道防護線,一道失效了還有下一道,所以十分安全。假設有四道防線,每一道失效的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若要同時四道防線一起失效,就是百萬分之一的四次方,也就是一兆兆分之一,幾乎是不可能發生。
但是複合式災難所指的是,地震引發海嘯和火災,將會連帶破壞核電廠的防護措施。在統計上,各道措施同時失效並非相互獨立的事件,反而是高度相關甚至是同一事件,因此,四道防線同時失效的機率只比單一防線失效的機率小一點點而已。
風險社會的概念
這種複合式災難的發生,真實反映了風險社會存在的本質。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主要有兩點特徵:其一,風險必然含有不確定性,並非全然未知的,而是可被部分知悉,但卻極可能被忽略。在此風險社會中,由於社會知識的高度分工和複雜化,可被人類掌握的風險則越來越小,且變得高度不確定。其二,風險的產生涉及人為決策的過程,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體系往往遵循著簡單現代化( simple modernization)的發展邏輯,使得經濟、技術理性凌駕在其他價值觀(如永續發展)之上,風險的評估受到「經濟至上」的影響,導致最後可能產生風險較高的決策結果。
貝克強調風險是工業社會經濟發展邏輯下產生的產物,是現代發展的副作用(side-effect)。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以對自然的破壞作為代價,隨著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積累,大自然便開始反撲人類,對人類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都造成威脅與影響。
新聞媒體做為公共論述的代言人
在風險社會中,人們面對複雜風險挑戰時,格外需要專家系統提供各方面資訊以供參考,此資訊傳遞的系統是公眾安全感的來源。但是專家系統並非單一角色,因為某領域的專家可能是另一領域的門外漢,而新聞媒體在這資訊傳遞過程中,除了是資訊傳遞的角色外,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為公共論述的代言人。因為現代風險的多元性與不可預測性,專家們必須依據各自的知識進行公共論述,由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決策面對風險的採取行動。
但是,我們從這次日本地震,看到台灣大眾媒體的表現不免失望。各家新聞台24小時馬拉松式的報導,配合節奏明快的剪輯,以及災難瞬間破壞的畫面,新聞竟像是好萊塢的災難電影畫面,讓人們沉浸在聲光效果中,忘了風險社會全球連動的警示意味。當商營的大眾媒體不再能提供公共論述的空間,不再能肩負起預示風險的角色,我們也應當思考市場新聞學的侷限性,是否該轉而尋求另一個適合風險社會的新聞學。
另一種新聞典範的可能
如果大眾媒體做不到,我們期待另一種新聞典範的可能:公共新聞學。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主要運作方式有:一,針對社區居民,就特定議題進行民調或訪談,從民眾觀點來瞭解議題,匯聚公眾意見再去訪問決策者意見;二,在社區舉辦公聽會討論公共議題,做出有別於菁英消息來源的新聞;三,對選民進行民調,找出最關切的公共議題,再報導候選人如何就這些公共議題陳述政見。
根據議題設定理論的假設,媒體重視的公共議題,會成為民眾心中的重要議題。以此觀察,台灣這次日本核電廠氫爆的新聞,媒體議題大多設定在「東電與日本政府隱瞞消息」、「東電壯士進入核電廠維修」等,如此的報導角度,容易使民眾覺得事不關己,僅透過捐款參與日本災難。但這樣的報導忽略風險全球連動的本質,媒體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主動檢討台灣的核能安全,並透過公共新聞學的形式,理性且透明的公開討論。
雖然在福島核能電廠氫爆後,國內有許多停建核四的聲浪,但筆者觀察各大報對停建核四的爭議,都未能清楚指出正反雙方的立場與論述。例如,《聯合報》在報導中特別設計核四廠的耐震度表格,報導立場不斷強調停建核四將付出龐大違約金。相反地《自由時報》社論放在新聞上方是「對重大災變 政府規畫了甚麼有效方案?」,而新聞標題是「核三廠曾氫爆」,消息來源則引用民進黨立委跟環保團體,不給台電同等的解釋機會。
國內的主流媒體在台灣盤根錯節的政治與政黨關係中,背負著許多歷史包袱,會做出偏頗某一政黨利益的報導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公共新聞學的特徵就在公共論辯,將公眾在私領域對風險的疑慮一同納入討論,即使科技專家與行政官僚各有其意識形態,讓風險成為各方角力的場域,藉由各方資訊的揭露,使風險變得更透明。
筆者認為公共新聞學在風險社會中更加彰顯其重要性,現代風險具高度不確定性,且以往決策權力常被菁英階級壟斷;但最終風險的結果卻由全民共同承擔,其實是不合理的。因此,在風險社會中,我們只有掌握更多真實的資訊,並透過公共新聞學的實踐,提供理性溝通,積極討論的場域,才能做出最佳的決策。
Our Questions
請問您有注意到哪些新聞是符合公共新聞學的理想嗎?
請問您認為台灣媒體在面對災難新聞時,能否引進公共新聞學的報導方式?
參考資料: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以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跟上時代來噗浪:http://www.plurk.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