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個沒人提出的問題(顏敏如)─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一個沒人提出的問題
作者:顏敏如
當2008年初秋電視畫面上出現「雷曼兄弟」員工倉促抱著個人卷宗,逃難似地離開那象徵著財富與權貴的華爾街時,人們才驚覺,原來一向可以隨意呼風喚雨的金融巨人也有不支倒地的時候。金融危機一發生,各國首腦場場緊急峰會後的聯合公報,均承諾不會為了保護本國企業,以關稅壁壘阻擾貨物流通,而是更要鼓勵消費,讓市場保持活絡,以避免更多失業人口,造成世界性的大蕭條。
尋常百姓一生積蓄傾刻化為烏有,原本可以終身信賴的銀行,轉眼間成了安穩生活的殺手。而向未來借錢,以發行債券做為挽救金融機構手段之一,卻讓各級主管繼續收取紅利的做法,甚至引起了美國歐巴瑪總統的嚴厲指責。為了安撫痛恨銀行、反對紓困的民眾,以及害怕因減少消費而讓生產萎縮、失業加劇,進而導致社會動亂的骨牌效應,從歐盟到日本,各國政府彼此仿傚,發放消費劵以刺激購買力,並特別強調要「愛用國貨」,才能支持、保護國內的企業。
就在金融海嘯淹沒各國,引發失業大潮的同時,也幾乎是「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裡,因溫室效應導致冰山快速融解,那頭無處棲身北極熊的遭遇開始在人們心裡發酵的期間。而近來「正負二度」的記錄片,更是提出台灣人會是第一批氣候難民的警告。然而, 讓金融風暴傷害降至最低的手段與想盡辦法減緩地球暖化之間,存在一個明顯的矛盾,為什麼沒人提起?如果減緩地球暖化是全人類的共識,那麼階段性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法便是個錯誤。
因為,每增加一個物件的生產,每次對一個物件的銷毀,都必須動用到地球上不同的資源。不論是原物料的取得,或是生產、運輸、販售,以及使用後的垃圾處理,均無法逃避對各種能源的消耗。人們怎麼能在增加生產、加強消費的同時,又能成功地節能減碳?
不久前的聯合國環境會議,會前就有評論界不看好開會的結果,會中未能達成預訂目標,更讓幸災樂禍者在會後有機會表現出他們的料事如神。整個會議其實是搬演窮國抱怨、敲詐富國,富國推諉「出資讓窮國不必因生存而必須破壞環境」戲碼的大舞台。因為人類根本尚未準備好要轉換目前發展的方向,或放棄已有的生活模式。
想想,台灣從多少年前就開始從歐洲進口礦泉水?一個要價三百元的三明治是因為使用了一小片昂貴的進口火腿。取得火腿之前的豬隻飼養、殺戮,以及後續的包裝、運輸、廣告…其間所花費的資源與能源,為的是要成就自我想像的「巴黎經典氣氛」。這種對空幻的虛偽追求,不已正式宣告了台灣人躲不過成為第一批氣候難民的命運?北極熊因找不到食物而獵吃同類,與拼命生產、拼命購買之間,人們是否應該嘲諷自己的矛盾?
台灣落實節能減碳的指標,應該是官員開會時,桌上放的是平常的玻璃杯,角落擺著的是個過去小學時代值日生抬到教室裡的大水壺吧。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 ‧京都協議 在崩解邊緣(張楊乾) ‧低碳生活的24堂課(張楊乾) |
投稿文章摘要
抵抗即意義本身
作者:莊程洋、蔡雅如
因為抗議校方行政草率,要求重視學生權益,2010的春假,由中山大學學生籌組,意欲改變校方不重視學生權益的態度,並具體落實在政策上。以讓未來的政策制訂,能有師生充分溝通討論的過程;改善現有申訴管道,讓建言可以確實被重視;並建立校內學生抵抗傳統,讓學生在遇見不合理的事情時,不會默默忍受,願意面對、要求、嘗試改變。
[瀏覽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