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24】─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重建消息】嘉義里佳部落「竹筍加工廠」落成 天文望遠鏡啟用&達娜伊谷封溪育苗?魚回來了&長治百合部落 永久屋動土
【文建會重建人物誌】藝術、香蕉、阿公阿嬤---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的故事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旗山鎮南新社區的慈雅是七年級生,以前當過兒童美術老師,對她來說社區營造是第一次,文建會的莫拉克災後社區組織重建的社區營造員是她進入社區工作的敲門磚。不過慈雅活潑的個性,加上她的學習力很強,過去一年的時間讓她從跟著聽、跟著做,開始可以跟社區幹部對話,對於社區,她有自己的想法,也勇於嘗試與實做,把她的美術專業背景帶進高齡化的社區,讓社區的阿公阿嬤一起動起來。以下的訪談我們盡量以原文的方式呈現,希望透過慈雅的話語,傳達年輕營造員的活力與創意。
【文建會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
(文、圖/蘇之涵)
在上一篇《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文章裡,我們看了南投縣水尾國小及潭南國小的案例,建築師的思考方式,以及最後呈現的空間樣貌;這一次,我們更近一步地,找到兩個九二一校園重建的案例:台中東勢中科國小、南投鹿谷廣興國小,我們特別強調社區營造協助災後校園重建的過程與經驗,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給莫拉克災後面臨學校重建問題的社區,一些不一樣的靈感。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結語中寫到:「社區營造是一種思想、一種做事情的方式與理念,有關社區的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需要社區居民一起來想像,提出看法,貢獻智慧和服務,協助解決問題,學習產生共識的方法,最後才能使地方建設與發展成為居民自身的認同與驕傲,並且自發地永續經營。」這樣的概念如何落實在真實的生活裡?甚至是當社區遭遇重大天災,人們被迫面對漫長且全面性的生命與家園重建,我們能否用「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看待重建的可能?
台中東勢的中科國小在2000年遠東建築獎中獲得校園重建獎項的最佳參與式設計獎。校園重建期間,社區與學校組成一個15人的中嵙社區督工隊,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擔任督工隊隊長,其他成員為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他們的背景包括建築、木工、景觀、水電等,而督工隊的主要任務是為新校舍的品質把關。當時參與設計的建築師陳永興說,在整個規劃過程裡,校方與家長都積極地參與,當中經歷了半年的協調與溝通,身為建築師的他,只是在專業上滿足大家的需求而已。而重建後的校園「不但有濃濃的客家味,更是師生們的家。」(羅融,2004:50)
另一個案例,南投鹿谷的廣興國小,是人本教育基金會、日本森環總合集團協助,與校方和社區一同打造的「新校園」。「新的校園要長成什麼樣子呢?」在參與式規劃的過程中,不論是社區居民、家長或老師們對於新學校各有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一開始,有人希望學校有麥當勞、有人希望學校是全木打造的、甚至有人希望學校能有富麗堂皇的視聽教室…等等,但是建築師山川尚不隨附這些想像,反而問居民:「為什麼不從廣興村的特色開始想呢?」這個簡單卻根本的問題扭轉了眾人的慣性思維,轉向在地的文化思考。
一開始的規劃階段,社區家長帶著建築師山川尚四處走訪廣興村,甚至訪問地方耆老。尋訪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以種茶、賣茶為主的廣興村除了保有閩南式的傳統茶舍,曾經繁華、車水馬龍的「光華巷」也存有舊時風味。在社區居民高的度共識下,山川尚決定以兩處的社區文化特色,為新的廣興校舍定調。於是,新的校園出現兩兩對稱的平房,為「教室」;而教室之間的騎樓則是「老街」;此外,為了搭配廣興的茶鄉傳統,平房的屋頂特別以磚紅色屋瓦鋪設。2000年,廣興國小獲得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獎的佳作;而紅屋頂,不僅表現了廣興的傳統特色,更象徵新一代廣興人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驕傲。
(羅融,2004:92-93)
回到莫拉克災後異地重建的校園,如果跳脫傳統的樣式,什麼樣的校園環境才能讓使用者與空間有最貼近、自在的連結?讓空間的使用者自己來說吧!讓老師、孩子、家長、社區居民,透過設計與方法,畫出、建造出屬於社區的校園!
重建校園的規劃,不該只是建築師一人的事。
<!--[endif]-->
(圖/嘉義縣梅山鄉太和國小校舍與背後的土石流通道。梅山太和是莫拉克風災後受損相當嚴重的地區,風災時學校後面的山坡上,大量土石沿著陡坡一路沖進二樓的教室與校長室裡,校方與社區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清理。太和國小尋找新校地的過程並不順利,今年三月好不容易找到位於縣道169旁的一塊竹林地,地點與時程都順利的話,在台塑的認養下,異地遷建的校園將可以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真正地「重建」。)
想像,建築師帶著團隊走進校園與社區,參與居民每日的生活,理解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將這些最真實的體驗轉譯成細膩的建築語言,然後來來回回地與空間使用者討論、修正。在過程中,原本被動的空間使用者分飾了兩種角色:被觀察者、需求表達者。剛開始的階段,空間專業者們觀察與紀錄下居民的生活習慣,放進設計的模型或圖像中,盡可能地模擬出空間的樣貌。在第二個階段,創造居民表達的機會與對公共議題的關心,然後進入反覆討論與修正的過程,與空間使用者互動,讓討論結果回到建築團隊裡,彙整修正空間設計後,再與使用者討論。
繼續想像,以上來來回回的討論該是什麼樣子?不同的社區需求與對象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大尺度的立體模型、甚至等比例空間模型的製作,讓空間使用者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的活動環境,說故事、拼湊出集體的生活圖像。特別是生活記憶豐富的老人家,從熟悉的環境講出各種看不見的線索,從故事中引導出居民的想像,然後由專業團隊及時的討論、修改,進一步體現空間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風災中受損的校園多位於鄉村地區,自然環境經常是學校最豐富的資產,學習的空間與教材不僅僅在課本與教室裡,更多的學習對象就在社區的人、文、地、產、景中。當社區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老師、學生與家長就變成是社區特色與認同感建立最好的推手。偏鄉小校的重建不會是個短期見效的工程,九二一重建校園的經驗可讓我們得到一些靈感,甚至看到改進的空間;至於實踐,或許「社區營造」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
參考資料
蘇昭英、蔡季勳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羅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遠足文化。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銀髮族新樂園」---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介紹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本期介紹高雄市旗山區南新社區,社區位於高雄市旗山區大溪洲部落南端的南洲里,西側有旗楠公路貫穿社區,東側緊鄰楠梓仙溪,社區主要產業為香蕉種植。莫拉克風災與去年凡那比風災中,社區的積水高達一層樓,居民的農作不僅損失慘重,高齡人口偏多的社區更是撤退不易。
南新社區與組織的介紹是延續第23期專訪而來的,從慈雅生動的表達,我們看到社區裡有好多活動,貼近生活卻又讓社區阿公阿嬤很開心,很多細膩的安排與跟居民互動的眉角,都是南新社區發展協會用心的地方。如果想了解更多南新社區、蕉農的故事、社區防避災網絡,甚至是讓社區阿公阿嬤笑得很開心的撇步,歡迎親自到旗山鎮南新社區聊聊。
以老人關懷據點與社區藝術為主軸的南新社區,將兩項發展特色結合得剛剛好。社區每年都會訂定發展的主軸,例如去年的「蕉農生活故事」,有訪問蕉農、蒐集資料和舊照片,協助社區居民將他們精采的生活經驗彩繪在牆上,完成後,每個參與活動的老人家都能變成這面牆的導覽員。此外,社區發展協會還積極辦理許多戶外活動,像是一大群高齡的阿公阿嬤全身穿著香蕉帽、香蕉衣還推著三公尺高的香蕉花車,受到所有人的注目!這讓阿公阿嬤們非常開心,還常常問什麼時候要再辦下一次遊街,原本還擔心90幾歲的阿公阿嬤會走不動,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歡樂的遊街氣氛中平安落幕,更讓人期待下一次的歡樂遊行。
溪州南新社區蕉農彩繪故事牆
然而,淹水問題持續未解決的情況下,高齡人口偏多的南新社區仍必須在今年的汛期來臨前,做好萬全的準備。南新去年在文建會的重建計畫案中提了防避災課程演練,也做了防災地圖,建立社區裡優先疏散的名冊,強化左鄰右舍的聯絡網,讓災難來臨時,大家可以互相照顧。
最近南新社區請到一位參加文建會文化資產紀錄片得獎的導演,希望透過他的影片來記錄社區大小事,像是老人據點的活動、阿公阿嬤的生活、畫畫課、彩繪牆、香蕉花車藝術遊街的活動、蕉農故事採訪等等,希望未來能把社區記錄與大家分享,提供想做老人社區關懷據點的社區學習參考,也慢慢累積南新的歷史和脈絡。
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香蕉裝遊行照
【社區活動】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 &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2. 讓社會大眾捐款的物資可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
3. 讓村民忘卻受災的傷痛,藉此活絡社區互動。
4. 義賣當天所得將由『屏東縣漁業產業推廣協會』成立專款專戶,作為佳冬鄉受災學校學童的獎助學金。
活動時間與地點:
1. 活動時間:100年4月22日,上午9時至12時。
2. 活動地點:塭子社區活動中心。
聯絡方式:
屏東縣農漁業產業推廣協會
總幹事:黃詩淇TEL:08-8668073
手機:0980316536
聯絡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塭田號81號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喔! 歡迎關心社區、重建議題的同志們,一同加入重建議題寫手行列。我們將以社區影像記錄、重建議題文章等方式發佈於社區電子報,讓更多關心此議題的人能夠看到更多消息,謝謝。
■投稿方式:
1.歡迎投稿臺灣社區通網站「社區特色專欄」、「社造案例/議題」以及「社區影像記錄」等單元,如您的作品一經錄用除有稿酬回饋外,也會透過社區通主網首頁、網群平台首頁與會員電子報中宣傳推廣!(加入社區通會員即可投稿,每件中文稿費2000元,請勿一稿多投)
2.有關影像記錄可以投稿至「社區影像記錄」單元,重建議題討論也可於社區通的「社區知識+」平台發表意見,開放大家來參與討論。
■徵稿類型:
1.社區特色專欄:以描述單一社區1~2個特色為主軸,1,200~2,500字為限,需依文意附上2張以上的照片。
2.社造案例/議題:以議題式的報導深入淺出地介紹與社造相關的資訊與社區公民議題…等,1,200~2,500字為限,需依文意附上2張以上的照片。
文建會「台灣社區通」網站~寫手大募集‧社區行銷你最行!
說明檔案下載
文建會連絡人:文建會二處二科 古惠茹 02-33436321
社區通客服信箱:sixstar@cca.gov.tw 鄭瑄頤 02-87734300轉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