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創刊日期:2013-11-21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21
官網: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10-03 16:00:00 /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本期目錄
【社造專文】由社區自力防備災談緊急應變架構解析概述(上)
【在地觀察】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街遊萬華
【在地觀察】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視障者的午餐時光
【在地觀察】粉紅豹團隊: 社區裡的工具分享空間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社區資源互助平台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社造專文】由社區自力防備災談緊急應變架構解析概述(上)

【社造專文】由社區自力防備災談緊急應變架構解析概述(上)

編寫者: 何承翰  前世界展望會緊急救難志工

 

  減災、備災、防災與緊急應變,這四者都是種多層次和系統性的工作,而地區的差異(EX:地形、氣候、文化習性等),都將導致現場救援模式和救災工作的差異。如八八水災與九二一,地震不同的地方在於範圍。九二一地震是單點連線的管理,只要沿著南投方向往受災山區設置集結點,就能顧全所有區域。但八八水災,卻是必須劃分出幾個區域大範圍的""來配置集結點,而其中還需要分出小範圍的""及更細範圍的"次分區",在分散管理的狀況下,組織的能力就會減半,所以在資源分配上必須更為精細,耗費更多力氣。且在水災事件上,網路消息傳遞速度太快,志工需求一貼上網,馬上就能找到人手,但是,往往在人手足夠後,沒有後端的資訊管理,因此消息仍然在網路上傳遞,容易發生人手過剩甚至爆滿,而反觀災區內外也都出現了資訊傳遞混亂的情形。

 

 當災害發生後,就相對處置的階段順序來說,

 

  •  第一階段-救難

 救難需要大型機具、特殊救難團隊。支援團隊通常是軍方、專業勘災人員及熟悉地形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在災難發生後的最先幾天,最需要的人不是志工,而是專業救災人員。他們有生存技巧,也有精確地圖和大型機具,才有利於救難。在救災前期,這個部分是最重要、能救出最多的人命。應變中心救災模式上,除非有專門訓練專業救災人員,不然第一階段是會交給專業如紅十字會之類,平日就有訓練救難人員的單位做第一時間的掌控。而在地社區,此時就須要將平日即有訓練的防災團隊集結,與災難指揮中心進行最新資訊的提供與更新。

 

  •  第二階段-救援

 在救難之後則是救援。救援和救難有時會有部分重疊,但救援的重點強調倖存者的安置,以及如何延續生活,救援階段人道安置非常重要。在安置災民時,必須同時注意到災民人道和尊重性的感受,因為災民在災難後自尊是非常低落的,所以給予具有尊嚴、尊重的空間相當重要。檢傷則是剛救援完後最重要的工作,確認災民的傷害是否需要不同等級的治療,然後才分別進行安置。此外,災民自助組織的參與也很重要。想要儘快讓災難倖存者恢復生活秩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參與救援工作,既可以轉移他們的負面情緒,同時這也是對於對方的尊重。為什麼需要災民自助?如果他們能把自己組織起來,生活重心和自尊心才會恢復。過程中,我們會從災民內找到適合人選,請他進行災民安置與未來重建的管理。因為親近性與熟識性,內部的人永遠會比外部組織更能瞭解災民的需求與權利。

  所以不論是救援或是被救,這都是我們民間自力社區備災防災緊急應變中心所需要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此外在災難中兒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受害族群,除了給予食物或照顧外,這時候更需要保護兒童,免於大人在負面情緒中給予的傷害。  且任何的受災區域,基於受災後的整建時間攏長,當地的災區的治安惡化,是"必然且會隨著時間如同瘟疫般蔓延"的。所以任何人不論是志工或救災者,任何時間都必須以自身安全考量為第一要點。必須避免任何可能落單、進入無人煙的環境。一但發現現場有人飲酒、有酒醉狀況時,其危險基數是倍翻的。"當下請抱持能閃就閃!!"小心應對。要出入任何危險地帶時,一定要協伴且須與當地治安維護團體如:警政民防體系的社區守望相助隊、轄區派出所義警中隊等聯繫、國軍各區軍團指揮部聯繫。

 

  •  第三階段-重建

 在安置告一段落後則是重建的開始。讓受災戶由個人的生活秩序恢復,一直延伸到社會功能秩序的恢復。例如建立安置所住民代表團隊,讓災民成立自治組織,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未來。應變中心的角色會是從中提供想法,一起討論新社區的重建概念。討論在新社區中如何延續過去舊社區的資產,然後回復社區就養、就學、就業、就醫等等功能的重建。社區不是只有房子,而是在於人民如何於社區中生存下去。重建的重點就是在此”必須讓社區能夠恢復過往維持生存的功能。”

 

 在救災之前,更重要的是建立防災概念。在防災階段有幾個重點,

 

 第一是強調社區意識的凝聚。

 包括社區知識的普及:例如避災地點、食物水源平日存放點、彼此互助、團結合作的思考模式建立等。

 第二是社區危機地圖編輯。

 例如道路、河堤、山坡、危險工廠、工地等等地方,培養居民平時就應該要確認社區中的危險地帶有哪些。以社區力量發現潛在的危險區域,或是可能發生災況的危險地點,平時就應多加留意,共同維護社區的安全。

 第三是社區防災儲備。

 平日做好災難來臨時的準備。例如預備發電機、無線電、儲備糧食、可用於疏散的安全區域,這些準備能讓居民在災難來臨或受困時,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生活。日常時中心就必須宣導以及培養大家一起思考以社區為單位的備災概念。

 第四是地區防災巡守。

 社區內針對各類可能天災的預報,安排高危險區域的巡視與通報。人們不應該只依賴官方預報系統,應該在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防災預報,因為地區性的差異過大。檢修防災工具固然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但社區如能建立自己的通報網,更能最快獲知災害情況,避免災害發生或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第五是地區志工團隊的建立。

 平時就有在進行互助訓練的志工團隊,可以在災難中發揮即時的力量。這次的八八風災,因為有太多個別志工進入災區,反而造成當地的困擾。如果平時就有志工團隊的單位,預先做好分工才能發揮更好的效率,這就是組織的力量。而且地區的志工團隊平常就在服務這個地區,更能知道社區的需要。

 

【在地觀察】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街遊萬華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街遊萬華

街友的存在對於社會來說代表著什麼?影響市容?社會治安問題?許多認定街友就是好吃懶做的人卻不一定知道,每個露宿街頭的街友身上,都承載著家庭、產業、社會等結構變化的深刻故事,往往是「話若欲講透機,目屎著撥袂」;而許多街友更並非沒有工作,他們流汗付出勞力,做著粗工、清潔工、舉牌等等,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卻時常被漠視的勞動工作,卻是就算用盡自身力量,也難以跳脫生命的泥淖。

在萬華地區,有著許多社福機構和團體組織,正試圖在困境中與街友們一起突破街友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並為他們謀求身而為人的基本生活品質。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即是這樣的團體之一,引入國外「請街友當導遊」的創意發想,嘗試培訓街友成為專業導覽人員,舉辦每月至少一次的「街遊」導覽活動,希望帶領大眾看見另一種城市生活的眼光。並與台大城鄉所合作,為位於萬華區三水街的老屋打造新貌,提供街友們中繼居住的處所。

今年更提案成為103年度社造點之一,舉辦「呷飽未?」社區鄰里共食餐桌活動,邀請社區鄰里、街友、社福團體等等一同共食,試圖在眾人聊天的過程中尋找協助以及資源,打破階層的框架,用輕鬆平等的方式,了解彼此的困境,一同突破。

儘管因著國情不同,導覽培訓過程有許多難以向外人道的困難需要突破,中繼住宅的經營也仍有許多調整的空間,但透過「呷飽未?」的生活問候,在眾人共餐聊天的過程,相信藉由一個又一個善的力量的累積,美好的事終能促成。而支持一個讓街友與社區、大眾之間不只是摩擦與隔閡,而是更多互動,以促使友善環境形成的行動,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關心。

【在地觀察】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街遊萬華

 

【在地觀察】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視障者的午餐時光

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視障者的午餐時光

晴光商圈最早被稱為「牛埔仔」,從日治時代的普通菜市場發跡,歷經美軍駐台、東南亞新移民市場等時期,豐富了區域的活力及文化,而晴光市場和雙城美食街,日夜不打烊的美食商城更是一大代表,來到這裡實在很難空腹而回。

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位於晴光商圈內,一個服務視障朋友的非營利組織。協會每年服務來自各地超過300人次的視障朋友,經常會在晴光商圈用餐,而協會本身的13位視障同仁,更是日日都與晴光商圈共同渡過,他們都是晴光商圈的社區一份子。

然而,沓雜的街道、隨興的桌椅、擁擠的人車...這些「熱鬧」的元素,卻往往讓視障者在體會美好之前,先體驗到了障礙,對於美食的需求,也只能降低到明眼人可以幫忙「買什麼,就吃什麼吧!」的狀態,雖然身處晴光商圈,卻與商圈有著「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這次協會提案成為103年社造點之一,邀請視障者成為「視吃特派員」,與在地社區組織協力,引導視障者走入社區,認識商圈特性與在地美食,並與店家互動,從不同感官感受的角度,促成相互同理的可能性發生,共同促使商圈朝更加友善的目標發展。

走進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看著視障朋友運用輔具賣力地工作著,有人在進行聽打,有人在製作點字教科書,只要一些工具或志工人力的適時協助,視障朋友們就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能力。隨後跟著試吃特派員第一次出動,前往社區商家覓食去,一路上為視障朋友報讀路線乃至菜單的過程,從特派員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也發現了許多可以改善的空間線索。無論是視障朋友或明眼人,更自在的在社區中行走、享受美食,是我們共同的權利。

【在地觀察】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視障者的午餐時光

【在地觀察】粉紅豹團隊: 社區裡的工具分享空間

粉紅豹團隊: 社區裡的工具分享空間

社區內的閒置空間,如何運用成為具公共性的討論空間?
惜物、環保的概念在社區中如何發酵?
許多社區媽媽的參與之外,如何讓社區爸爸與年輕的一代,也有一展長才,更或持續學習的可能?

103年社造點之一的粉紅豹團隊,自102年承接雲和小客廳社造基地,從零開始,與在地居民及社區內各種不同質性的社群團隊共同努力實踐著綠生活的想像。期間透過里長的協力,將社區內閒置的小白屋整理改造,陸續開辦許多棄物修理課程。

為了讓空間的使用,更具公共性,團隊於103年開始落實「社區工具分享空間」的想像,希望透過社造點行動,發展由「工具與資源集中分享」、「多元主題時段」、「技術協力交換」等元素組成的社區居民自主運作模式。

大師兄,20出頭歲的社區青年,說著以往遇到家中電器維修的問題,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上網查解決的方法。一來到社區工具分享空間,卻像是黏住了,每到開放的時間,就會出現。他說:在這裡有志工大哥指點,有家裡沒有的工具可以使用,解決問題的信心也在動手做的過程逐漸累積。芳惠姐則分享,過去關於綠生活的社區活動,大多是女性參與度比較高,社區工具分享空間開放後,卻意外的增加許多男性參與者,社區居民交流的話題也有了變化。

參與粉紅豹團隊的社區工具分享空間活動
大安區古風小白屋(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72弄9號)
每周四 1500-1700 社區清潔小幫手:回收油手工皂
每周六 1000-1200 工具分享

 

詳細資訊歡迎上社造點粉絲頁:綠點點點點

【在地觀察】粉紅豹團隊: 社區裡的工具分享空間

【活動訊息平台】

全民mapping行動‬

社造中心新行動,全民一起來mapping,生活周圍有許多資源可以凝聚社區行動,也許找出來,就可以成為我們營造的第一步,只要一指神功,標註你知道的訊息,累積城市中的資訊與資源,成為在地營造的基礎,邀請您也成為我們的營造mapping員歐!

步驟1 /點一下標誌,拖曳標記到你要mapping的位置,也可以用住址定位
步驟2 /將mappin點的名稱註明(可以寫公寓大廈名稱,或大致路名)
步驟3 /可以在說明中備註你想要讓大家知道的訊息,如綠點目前的狀況,是已有人在維護,或是尚未營造但是是潛力營造點

馬上就點進
尋找台北市屋頂農園及綠點圖

【活動訊息平台】

 

------------------------------------------------------------------

 

「社區空間Maker的養成」-交流學習場系列講座開跑

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城市:生態社區

若生態環境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容器,那麼如何共生共榮便是一大課題。文山區郊山群落與人居環境的邊界仍保有許多生態,從保育、棲地復育到社區轉角綠地,邀請大家集思,共造下一個世代的生活空間。 
講師│陳信甫/林口野步森林倡導者、林口野步森林之友召集人 
時間│103年9月26日(五)19:00-21:00 
地點│明興里-桃花源社區旁草地(木柵路二段109巷26弄口)/ 若天候不佳,則改至生態教育館舉辦(文山區秀明路一段19巷1號) 
備註│醞釀文山區郊山社區後續跨域整合與防災課題等之串聯整合的可能性與契機。

綠苗出走!FlyingV x 經典工程Open Green x 臺北設計城市展

一場設計展覽除了在有限的展期內,達成與群眾溝通、交換觀點的可能之外,如何透過公民參與,產生更大的影響力與可能性,甚而實際改善我們生活的場域與景觀? 
講師│Tim Cheng 鄭光廷/FlyingV執行長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 助理教授 
時間│103年10月19日(日)14:00-15: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 
備註│後續仍持續配合臺北設計城市展,需協助展覽場地佈置、植栽規劃建議等。

自然、材料與生活空間改造

向大自然取材充滿著實驗性,除了工法、材料、器具,陽光風與水皆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從生活空間的尺度重拾綠意。 
講師│林黛玲/《老屋綠改造》等書作者 
張瀞今/建築師 
時間│103年10月25日(六) 10:00-12:00 
地點│空軍總部舊址聯合講堂

活動連結:
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FB)
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Blog)

【活動訊息平台】

 

------------------------------------------------------------------

 1000個台北人家─照片募集計劃

 由台北村落之聲發起的1000個台北人家上傳活動,以不記名的方式,向一般民眾募集每個人最有代表性的家,企圖將常民底層隱性的真實城市切面,翻轉成為顯性的都市全貌,讓民眾從接收者轉化為參與者與資訊提供者,一方面廣徵民眾上傳自己的住家照片,為自己發聲,完整化這城市的面貌;另一方面組織特派員深入國宅、傳統市集、眷村或其它各階層等住家直擊拍攝,擴大城市切面的多元面向。公開的募集照片方式,大量的影像匯集,透過整理與比對,回應台北人的真實居住面貌與設計能量來源。

募集對象|所有城市居民 
募集期間|2014.05~2014.11 
展覽日期|預計十一月中旬1000個台北人家展覽 

參與活動並由主辦單位選出參展作品,將獲得1000人的家海報一份

活動網址:1000個台北人家─照片募集計劃

 主辦單位│臺北村落之聲 

協辦單位│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企劃執行│洋蔥設計, 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田田圈文創工作群

【活動訊息平台】

 

------------------------------------------------------------------

 

10/25(六)【社造國民大會暨「下一個,社造20年」論壇】

 

社造政策20年‧社造學會19歲 
這20年,我們醞釀了公民社會的能量、 
交織了社會創意思考的網絡、 
累積了信任互助合作的基礎、 
學會也一路陪伴、記錄這點點滴滴的脈絡, 
引動民間動能、趨勢。 
我們珍惜這走過的20年, 
而下一個,社造20年,我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勇敢與堅定的了解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才能讓臺灣成為新故鄉,一個共好的社會, 
邀請您,和我們共同思考「下一個,社造20年」, 
從未來藍圖的規劃,逐漸清楚下一階段前進的道路。 
學會將以時間長河來回顧與展望社造20年 
【過去】社造20年總回顧-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現在】現階段台灣社造的主要議題-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未來】下一個,社造20年-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並探討生活、生態、生產 三層面交織未來願景 
邀請 陳其南老師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陳冠甫 司長 
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 董事長 
討論社造三生

 

活動資訊

 

時間│103年10月25日(星期六)10:00-17:00 
《會員大會》9:00-10:00 
第一階段上午10:00~12:00社造國民大會(非會員可於10:00入場聆聽) 
第二階段下午13:30~17:00社造二十年論壇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 
參與對象│本次會議邀請對象以會員、社區工作者及在地社區組織、青年學子與對社造感興趣的民眾等。 
會議費用│ 
會員全程免費,並附手冊、餐點。 
非會員參與酌收手冊與餐費200元。 

報名連結│ http://ppt.cc/2G9K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電話: (02)2557-5679 
傳真: (02)2550-5251 
地址: 103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 
開館時間: 每周二-周日 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2:00-5:00 
(國定假日休館) 
網址: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ommunity.taipei 
 
服務項目: 
1.社區營造諮詢與顧問 
2.社區營造教育與推廣 
3.社區營造資源分享 
4.社區營造資源引介 
5.社區營造書籍借閱 
6.社區營造會議空間/展覽空間 租借申請
 
指導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主辦單位: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推薦訂閱
多元活動@【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
《綠冰箱》美麗的換工日記@【綠冰箱新鮮報】
轉寄『第50期 議題社群X地緣社區』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