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開「孩子哭—你生氣」的互動模式!─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人本教育札記 徵人啟事
職務名稱:執行編輯
聘雇種類:全職工作人員一名
【工作內容】
人本教育札記
1.參與「人本教育札記」編務、發想內容企劃。
2.撰稿(每月約5000字)、校對、協調排版。
3.負責計算稿費、寄送數量等《人本教育札記》相關行政事務。
4.協助人本教育基金會教改事務推動。
【應徵條件】
1.大學以上畢業,新聞、社會或教育相關科系尤佳。
2.關心教育、願意參與教育改革工作,且對人的工作有興趣。
3.具備文案及圖像能力,對雜誌出版有興趣、對網路新聞平台有基本認識,有採訪經驗佳。
4.覺得學習及看書是一件有趣的事,能進行創意性思考,吃苦耐勞,勇於突破,且具備人際協商溝通之能力。
5.具備安排工作能力,熟悉電腦操作、文書處理,願意挑戰多變的人事物。
6.積極參與基金會進修活動。
注意事項﹝如果您對上述的工作有興趣,請您準備以下的資料﹞
敬請準備:
1.履歷表。
2.自傳。
3.對體罰的看法600字。
4.最近在看的一本書600字,以及其他文字作品。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您跟我們聯絡。
應徵者請將履歷表寄到下列電子郵件信箱,請聯絡確認是否收到。
郵寄資料或詢問詳情,請洽人本教育札記 王士誠
1.傳真:02-23625015
2.電郵:wsc5@hef.org.tw
3.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4.電話:02-23670151-141
跳開「孩子哭—你生氣」的互動模式!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人本的朋友們:
我的女兒唸小一,對於功課不懂的地方,常直接用哭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挫折感,即便在教導的過程裡亦是,有時一整個下午,她可以因為弄不懂一題而哭上半個小時。每次只要她一哭,我不耐的情緒就愈來愈高漲,會罵她為什麼要哭,常常我生氣了,她更害怕。女兒很害怕我大聲,只要我一提高音量,她就開始揉眼睛,也畏懼問我功課。現在她哭得比較少了,因為知道會引起我的情緒反應…
我很生氣她用哭的方式表達,希望她要能「勇敢」面對挑戰;也很生氣自己的耐心這麼差,為什麼一個大人教不會孩子(不管是注音、英文或數學)?
親愛的媽媽:
林憶蓮有一首歌叫作《不許哭》,儘管歌名是「不許哭」,卻往往讓人越聽越想掉眼淚。哭是人很重要的情緒表達,難過會哭,感動會哭—想哭的時候,是很難說停就停的。如同一個很餓的人,並不會因為有人要他「不准餓」,就飽了起來。所以,我也不會要您「不可以耐性差」,因為並不是被要求了,耐性就會好。
問題是,功課弄不懂,到底為什麼要哭?而看到女兒哭,您為什麼會生氣?
面對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大人常常會想,你好好講就好了,幹嘛哭?為什麼要這麼弱兮兮的?我猜,看見孩子哭會生氣,除了有不得不配合的「被脅迫」的心情,更多的是當下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無力感。即便以母親的天性,看到孩子哭會心疼,但是當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於是一看到孩子哭,耐性也就跟著潰堤。
如果您跳出來「旁觀」這對母女,就比較能看見,大人和小孩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面對同一個情境,會有完全不同的內在歷程。在大人眼裡,功課弄不懂,要嘛就繼續研究,要嘛就不管它,有什麼好哭的?我們習慣依照理性的判斷,期待孩子也用夠成熟的方式來面對問題;但認知科學研究指出,大腦中負責掌管情緒的前額葉,要到人將近二十歲時才會完全成熟。
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發現自己「學不會」,而且常常學不會,是很緊張、焦慮的,因為那是被否定的感覺,最直接的連結就是「覺得自己笨」,如果恰巧她又曾經被這麼罵過,恐懼會更如影隨形。當她還不知道要如何表達內心快要滿出來的挫折感,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哭了。很有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該拿自己怎麼辦。
這個時候,先不要覺得她是衝著我們而哭,存心刁難我們;先不要對她輕下斷語,不要求她,也不怪自己,不將彼此放到對立的位置,因為一旦那樣,就會想贏回來一點。孩子哭了,代表情感上需要被疼惜,這時如果選擇說理,等於是用道理拒絕她,被打擊到的是情感,如果繼續拉扯,走不脫這個模式,雙方都會挫敗;講得直白一點,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惜惜」:抱著她,趕快讓她倚賴一下,用陪伴、聆聽取代立刻解決,當孩子感覺被支持到,情緒充分的發洩了,不被壓抑,這個關就過了,人才有可能理性的面對問題。
功課的挫敗,不一定要在當下談,仔細想過、準備過,以後再找機會慢慢談。可以幫她把學不會的挫折感、她內心可能有的轉折說給她聽;可以分享自己雷同的經驗;更可以和她談,錯是對的開始,知道自己哪裡不會,是很有價值的事。眼前,先讓她單純的怕「弄不懂題目」就好,不用再多害怕「哭了會被責備」,要同時擔負兩種害怕,人就更難勇敢起來。
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不知不覺的跟著父母學,不是只有學說話寫字、學各種生活習慣而已,也學做人,學面對問題。當小孩在功課上遇到難題的同時,我們也碰到了難題︰不知道當下要怎麼協助她的這一題。如果一旦沒輒就生氣罵人,日子久了,小孩「見習」多了,一遇到不會的題目,也就會讓情緒主導,失去了繼續嘗試的勇氣和能力。所以無論如何,請媽媽一定要有耐性的陪孩子度過難關,讓小孩看到成熟的處理事情的典範,包括處理她的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溫和理性,從容不迫。
但我前面才說過不會要求您要有耐性,怎麼一下子就自打嘴巴了?這是基於我們和小孩之間的分野:我們比較有能力讓理性的力量出來,不被情緒帶著走。只要跳脫孩子「哭」的表象,深刻了解她情緒發展的狀態,知道當下她最需要的協助是什麼,有著力點,我們就不會感到挫敗,耐性自然就好多了。
上天賦予我們眼淚,就是要讓我們紓發無法用言語承載的、豐厚的內在感受。如果不哭,人要如何排遣自己?孩子內在有糾葛時,需要的是有人呵護他。下次當女兒哭了,伸手抱住她,在耳邊輕聲的說:「雖然我不知道你怎麼了,我在這裡,抱一下,現在想不清楚沒關係,慢慢來。」一定能改寫「她哭、你生氣」的腳本,讓彼此更靠近,更有力量。
時間放長,眼光放遠,我們做的一切,都是要讓孩子保有豐富的內在感受,有能力掌握適當的情感表達。
祝福您和女兒更親密、無畏!
人本教育基金會敬上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50期
去讚美、去陪伴,就對了!
◎朱台翔(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
崴崴(化名)是森林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最近,老師們都看到了他的轉變,變得柔軟、開朗而又快樂。
我找了一個機會,特別問崴崴的媽媽雅君(化名),說:「你是怎麼做到的?」她說,最主要的,還是上個學期所做的一個重大決定:跟公司請了三個星期的假,在家專心陪兒子。
為什麼會做那樣的決定?雅君說,「那件事」一直拖著,必須立即處理。哪件事?她說,「總覺得自己和兒子的互動不好,不但孩子那邊怪,先生那邊也怪,整個家庭互動的感覺就是怪怪的。」
把說道理的時間,用來讚美孩子!
上個學期,崴崴不斷地欺負別的孩子,會在寢室用盡各種方式讓人不好過,像,他會拿著竹子揮啊揮的,不讓同寢室的他不喜歡的人進寢室,跟其他的孩子也經常有衝突,總之,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大的困難。
老師們試著幫他,但都幫不上忙。
有一天,青蘭主任看到他的床上不但有竹子,還有一截鐵管,青蘭要拿走,崴崴大聲地吼著:「你不要靠近我!」媽媽認為,孩子用這樣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地盤,其實很辛苦。
小懇親的時候,我跟媽媽說:「他需要幫忙,你暫時不要去工作,崴崴也不要上學,在這一段期間,你把心思都放在他的身上。」雅君也同意:孩子的狀況必須立即處理。
於是兩個人都請了三個星期的假。
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崴崴的那一天,雅君是這樣說的:「這三週,我會全心全意地陪你,你在學校的困難,大家都看到了,老師們用了很多方法,可是,沒有真正幫上忙。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你、愛你。」看著躺在腿上的崴崴,由他柔順的表情看來,雅君知道,孩子感受到媽媽想要用特別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那份心意,也接受了她所做的決定。
接下來,母子倆一起討論在這一段期間要做什麼事。崴崴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媽媽知道他喜歡騎腳踏車,於是說:「我陪你騎車,好不好?」
第一個星期都在騎車,每天一大早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出門前,拿出腳踏車的路線圖,討論、規劃當天的行程。
第二個星期練桌球,兩個人一起報名上桌球課,每天跟著教練上兩個小時的課,下課後,再找學校的場地練兩、三個小時。
雅君說,會做這樣的安排,是聽了我在小懇親時所做的建議:「多運動。」
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會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為崴崴說睡前故事和讚美,這是他們兩個都很期待也很享受的一段時間,媽媽會說自己的故事,也會讚美崴崴。
雅君說,自從以這樣的方式過日子,才發現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多麼大的不同,以往,她總是針對崴崴的「不會」和做不好的地方一直講,花很多力氣。
她說,會做調整,也是因為在小懇親的時候,聽到我說:「崴崴是情感上有匱乏,而不是道理聽得不夠多。」雅君說:「所以,我決定不要再說了,把說道理的時間用來讚美孩子。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把以前沒有說夠的,都補回來。」
她說,很快地就發現,崴崴變得很柔軟、很窩心,譬如,有的時候看到她忙不過來,就會主動地問:「你需要我幫忙嗎?」現在,如果雅君想要跟他說一個什麼,他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閃著、躲著,而是靜靜地等在那兒。
看到、欣賞到孩子的本質
雅君覺得孩子能有這麼明顯的轉變,還有一個因素是,她好認真地做寒假作業。上個學期結束後的,森小的寒假作業是請爸爸媽媽每天在睡前,問一下自己:「今天有沒有對孩子說『負的』話、做『負的』事、有『負的』念頭?」
雅君說,除了做寒假作業,有的時候,她還會很誇張地跟崴崴說:「今天媽媽要辦一件大事,你有好多地方真的很棒、很棒,我要把它們都寫下來。」雅君說,不只寫了,寫完之後,還會唸給崴崴聽。
這個學期,在孩子上學的期間,她把傳真到學校給崴崴的信都收集起來,等到星期五小傢伙回到家,睡前,她再一張一張地唸給孩子聽,每一次唸那些信的時候,都覺得孩子聽得很開心,也比以前更容易入睡。
看到崴崴的轉變,偶爾,還是會想到過去的自己,雅君說,過去自己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不好,碰到與自己所期待的不一樣,就會一直盯著不放。譬如,她會說:「這個東西沒有擺回原來的位子,要不要擺回去?」「時間到了,要睡覺了,你還沒有刷牙,要不要刷牙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這上面,更不要說讚美和陪伴,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了。
她也發現,她的困難是很容易跟自己過不去,像,總是會覺得:「都是我沒有把他教好,他才會這樣。」沒有機會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雅君說:「當時,在家裡,先生聽到的都是我在數落孩子的不是,可是,孩子跟我這麼近,我怎麼會把自己的孩子說得那麼一無是處呢?整個家庭的氛圍是先生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他卻沒有能力阻止,也沒有能力改善。」
雅君說:「現在,因為我和崴崴互動的改變,先生和我之間的關係也跟著有了轉變,他不再是一旁冷漠地看著,而是會主動伸出援手從旁協助,同樣的狀況如果是在以前,即使,我已經發出需要幫忙的訊息,他不是閃得遠遠的,就是假裝沒聽見。」
崴崴改變了,整個家也改變了,談到自己的心情,雅君說,「有一種很輕鬆、很愉悅的感覺,那種感覺,在崴崴剛出生的時候曾經有過,但隨著孩子的成長,有著太多對教育的期待和對自己的要求,反而迷失了自己。現在,我又尋回了最初始的能力,看到、欣賞到孩子的本質。我找回了孩子,也找回了自己。」
雅君說,很想跟所有的爸爸媽媽說一句話:「去做,就對了!」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