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協助近20深度報導完成 weReport兩年有成/林靖堂
台灣首個以「公眾委製」與「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模式,由社會大眾共同資助獨立、公民記者進行深度與調查報導的weReport平台,於14日舉行兩週年茶會。出席與會的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表示,「weReport是希望提供機制彙整社會資源,讓有心作好新聞報導的人可以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協助實現改善媒體與社會環境的理想。」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於2011年12月3日成立,即將邁入第三年的weReport,特別以茶會方式向社會各界報告創立迄今的進展,並邀請包括揭發禽流感疫情的獨立記者李惠仁、中國大陸改革派新聞工作者笑蜀,以及多位深度報導的提案人與贊助者,共同交流提案報導的心路歷程與捐款贊助的動機。
此外,茶會當天,weReport平台執行委員、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也發表由其所主編,華文世界第一本探討資料新聞學理念與實作的weReport兩週年專書《資料好神 敘說故事千百樣:資料新聞學開講》。同時,weReport平台也將兩年來所累積的9個影像作品集?成DVD,並命名為「非常台灣事件簿」作為兩年歷程註記。
林麗雲與會發表編時感言時即感嘆,「編書的過程,有如台北木柵陰森灰案的十二月天,如同台灣媒體社會環境未知的未來,而weReport即是透過個人與集體的力量,在寒冷的地方尋找希望的所在」。
揭發政府隱匿禽流感疫情的獨立記者李惠仁指出,調查報導是面對官僚病毒最好的抗體,他憂心台灣媒體調查報導的不足,甚至會因不夠嚴密的調查而使得更多媒體裹足不前,但他仍期待有更多的媒體人能投入調查報導的行列。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指出,weReport平台成立至今,已有獨立、公民記者與獨立媒體組織共提出30項調查或深度報導提案,以及一項公民新聞平台籌備提案,兩年來累積已完成20項提案報導;此外,至今年11月為止,平台共計獲得來自社會各界的總贊助近300萬元,其中小額捐款超過77萬元。
目前平台所贊助完成的報導中,已有多項報導獲得網路、平面與電視媒體轉載、五項報導獲獎。獲獎者共計有: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汪文豪的《校園營養午餐調查》獲得消費者報導獎優等與入圍卓越新聞獎;公民記者阿Ben所拍攝的《樂生地質調查》、公民記者林冠吟的《大肚溪污染》與旅韓獨立記者楊虔豪遠赴韓國拍攝的《韓國MBC罷工》三項報導獲得Peopo公民新聞獎。另外,中正大學傳播系畢業製作團隊所製作的《非常舞者》則獲得華視第一屆全國傳播院校畢業作品比賽「武林大會」非劇情類金獎。
獨立媒體人和產製獨立新聞/柯幸宜
十二月一日對媒體界來說,應該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歷經半年的審查,「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終於通過內政部成立許可,並且在這天舉行成立大會及第一次理監事會,現場來了許多與會者共襄盛舉。
或許大多數人對獨立媒體的印象都還略顯模糊,為此協會今天特地舉辦多場相關講座,其中第二場的「獨立媒體論壇」即邀請到公視有話好說的陳信聰先生主持,由《苦勞網》的孫窮理先生、《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馮小菲小姐以及林慧貞小姐,一起和我們分享兩間不同獨立媒體組織的編採流程,以及各自經營獨媒的經驗分享。
經營一種獨立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做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運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走過時間的考驗,一直都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除與社運團體長期建立關係,作為對外發佈訊息的平台,並自產報導傳遞出與主流媒體較不同的邊緣聲音。他也將媒體本身看作是論述實踐的一部分,透過一種接近又帶有批判的距離,試圖介入議題產生連動,與行動者共同創造出更具有廣度與厚度的批判性視野。
《上下游新聞市集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比起《苦勞網》較晚成立,但卻是一個專注關心農業、食品,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期待透過將廣告部門替換成市集的新型經營形式,改變長期以來新聞必須依賴廣告的媒體生態,創造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
馮小菲在開場即肯定的表示,獨立記者是可以成為一種行業的。她說,成立《上下游新聞市集》至今,一路走來很有趣但也很艱辛,因為要做到「真正的獨立」很難,這種獨立乃是超脫於社會、政治環境之外的,必須在個人意識形態和心理上,拉扯以達到平衡的獨立,但透過獨立媒體,可以聽見台灣更多元的聲音。
建立符合獨立精神的編採流程
一直以來,我們所熟知的新聞產製流程都是記者將自認重要的議題,在經過高層主管層層把關和審核之後,才可能出版,但獨立媒體在編採及結構上有何不同,馮小菲說,就拿《上下游新聞市集》為例,雖然編制很小(僅三位記者、一位編輯),彼此之間的聯繫只靠臉書群組,但是正因獨立媒體長期都以發展主題式調查報導為主,所以通常可有較長的佈線期,記者雖然還是有每日新聞要報稿及跑線,但相對地大家都會彼此提供線索、討論,也會互相辯論議題,沒有階級之分。
在《上下游新聞市集》還算新進記者的林慧貞也說,通常一則新聞在獨立媒體的編採過程中,可以有很多討論面向的呈現,新聞編採更希望受訪者是願意曝光的,這是為了增加新聞的可信度。獨立媒體雖然人力較少,不過在《上下游新聞市集》工作並不會感覺到有被指派去做某則新聞的壓力,相比於其他同業,也比較不會有時間被壓縮的考驗,可以多方發展角度以及訪問的深度,這應該是獨立媒體較不同的地方。
《苦勞網》目前有四名記者,孫窮理談到,大家是採輪流擔任主編的形式,因此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不同位置上,並且用不同的角度看議題,不過《苦勞網》屬於較鬆散的媒體結構,工作較彈性,通常都是比較被動的跟議題。
獨立記者的特質
至於問到獨立媒體會需要什麼樣特質的記者,會選擇怎麼樣的人才,馮小菲直言,她重視的是新聞專業,和對新聞的熱情,如何把一件事情演繹成給閱聽眾看的新聞,需要的是評論的能力,以及不帶立場的角度,因此她都會要求記者必須將自己採訪的意見和個人空間做適當區隔,這樣才不會讓別人混淆獨立媒體的立場。
不過孫窮理卻有不同見解,因為《苦勞網》並不會要求記者沒有立場,光是從議題的選擇到呈現,就是一種立場。孫窮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同樣的每位記者也會需要自己的對話對象,但他也給有心想加入獨立媒體的人建議,一定必須很了解特定媒體的專長領域,才不會有適應不良的情形,若是不懂特定組織的運作脈絡,可能會在跑線的過程中覺得挫敗,就連資深記者也不例外。
而大家最關注的獨立媒體經濟來源,馮小菲和孫窮理也都提到,近年來的發展幾乎都是正成長,雙方堅持有品質的新聞就一定會有人買單,從每個小報導中做大新聞的潛力,是獨立媒體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上下游新聞市集》秉持著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調查員精神,對比《苦勞網》的結合立場與批判觀點,兩者各有優劣,就讓閱聽眾去思考及選擇,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獨立媒體人都在崗位上堅持只做「好」新聞,而不是刻意要和主流媒體做出區隔或是劃清界線,因此我們也期盼,台灣媒體會出現更多更有深度及厚度的內容。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成立-讓台灣重新看見新聞/許宜湘
籌備半年多,「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在2013年12月1日,於台北非政府組織會館中召開成立大會。該協會成立的所屬「獨立媒體學院」,2012年6月由六位媒體工作者所發起,分別為公視《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上下游新聞市集》調查記者汪文豪、新聞媒體工作者柯金源、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獨立媒體工作者馮小非、媒體工作者黃哲斌。
台灣政經環境自從1980年代逐步開放以來,「眾聲喧嘩」現象經常被詮釋在不同形式的媒體,多元背景的媒體工作者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2008年,中時媒體集團號稱以204億元天價,轉手兩家電視台及兩報一刊;2012年,壹傳媒以175億元,交易旗下的報紙雜誌及電視台。看似自由開放的台灣媒體環境,事實上對話溝通的資訊管道,多數仍被富商掌握;新聞自由與編輯自主,除倚賴媒體老闆的善意,透過公民社會的積極爭取,希望能使主流媒體聽見公民的聲音。
因此,公民意識的覺醒加上科技進步,「眾聲輪唱」成為現今獨立媒體的精神。大會成立當天,除說明協會成立目的、年度工作計畫、理監事選拔等行政事務外,特別的是,主辦單位規劃出不同獨立媒體主題,邀請現場來賓一同對談。分別為上午場「獨立媒體群英會」中的《MATA TAIWAN》創辦人方克舟、《佔空間》發起人AJ及《台大意識報》的社長林月先、總編輯潘雅琪。下午場有兩論壇,分別是「獨立媒體論壇」中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馮小非及記者林慧貞、《苦勞網》記者孫窮理;「獨立媒體新力量」中的《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駐韓獨立特派員楊虔豪。
在上午場次「獨立媒體群英會」分享中,方克舟以漢人身分克服與原住民部落溝通、採訪,進而成立屬於原住民族群的發聲管道《MATA TAIWAN》;AJ則是以台中在地人觀點,《佔空間》取材出有關自己生活的小事物,加上設計的專業背景,望能透過自編刊物發聲;《台大意識報》屬於校園性質媒體,批判意味濃厚,林月先及潘雅琪現場說明身為台大學生同時是校園記者意識報的緣起、運作的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困境。
下午場次的活動對談更為精彩,在「獨立媒體論壇」中,由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璁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馮小非及記者林慧貞、《苦勞網》記者孫窮理,透過對談與分享,共同勾勒出獨立媒體的輪廓。馮小非提出獨立媒體工作者首重新聞專業,由於「上下游」組織緊密,新聞部製播新聞的成本可由廣告部(即銷售農產品市集收入)幾乎能夠支應,林慧貞提出一則新聞的追蹤、議題的深入,仰賴於記者的查證功夫確實,例如「牛奶是否有毒」新聞事件,她甚至找到與運動疾病學相關的線索。有些新聞甚至也會因為主流媒體版面不足、內部編控問題、人力緊縮,有時還會主動釋出給非主流媒體工作者採訪。
孫窮理在《苦勞網》擔任記者十多年,當初「士林王家」新聞造成社會嘩然,苦勞網則是不眠不休的徹夜守候,敬業精神值得人敬佩。至於苦勞網內部組織亦平行化,經常是有同仁高聲一呼採訪主題,所有人馬不停蹄的追隨。這兩種獨立媒體經營成功的案例值得同業參考,馮小非指出曾經也有投資者欲介入,皆被拒絕。有趣的是,小額捐款的金額則是年年成長,代表著公民對於非主流媒體理念的支持度與需求的聲音更加提升。
(照片 獨立媒體新力量主持人于立平)
另一場次「獨立媒體新力量」中,則由公視《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主持,對談人為《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駐韓獨立特派員楊虔豪。希望透過各領域獨立媒體工作者職涯經驗分享,認識不同世代面對媒體工作的方式。楊士範過去曾擔任《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資深編輯,此次創業無非是希望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多有用的資訊,他認為有用的資訊應該出現對的時機上。因此,《關鍵評論網》2013年8月成立以來,秉持著選自多元文化的新聞和專欄平台初衷,帶給讀者不同閱讀感受。1990年出生的楊虔豪,在新生代的獨立媒體工作者中一枝獨秀,分享當初帶著想要成為主播的夢想,之後為獨立駐韓派員的歷程,他同時也要提醒想要成為獨立特派員,特別是在國外的後生晚輩們,記得要做足功課,克服語言障礙,平時要有儲蓄習慣以便供稿量不多的情況。
獨立媒體資源整理如下:
《MATA TAIWAN》http://www.pure-taiwan.info/
《佔空間》http://artqpie.blogspot.tw/
《台大意識報》http://cpaper-blog.blogspot.tw/
《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關鍵評論網》http://www.thenewslens.com/
《世界24時間》http://www.mworld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