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8-22 11: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愛心募集】動物照片大募集
本期目錄
調查報導工作坊:互補多過競爭 公民與主流新聞的夥伴關係/陳家銘
資料新聞、公民新聞與選舉報導/陳家銘
海豚連續死亡 志工投身救援及調查
調查報導工作坊:互補多過競爭 公民與主流新聞的夥伴關係/陳家銘

 

  近年來公民新聞蓬勃,與主流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互補或競爭關係,又會不會帶動台灣新聞朝向更專業的新聞表現,一直都備受公民期待。本次調查報導工作訪,特別在最後一場安排公民記者與主流媒體人員彼此對談,也激發彼此對相關議題的深度討論。

 

  TVBS邱副總監首先表示,身為媒體從業人員,記者並不會排斥公民新聞。但針對陳順孝老師提到的,公民新聞無助導正新聞亂象這點,面對公民新聞的公信力問題,公民記者是否需要負責新聞、社會責任?世界公民報陳記者回應,網路具有自我澄清的功能,公民記者的職責就是將資訊放上去。公民新聞的存在,就是在這個民主社會呈現多元討論的一種方式。

 

  資深講師陳小姐質疑,主流媒體是否有確實做到Proof checking的程序?而在太陽花學運中,香港的媒體轉載的大多是學生論壇內的新聞,而並非台灣的主流媒體,由此反思現在的台灣記者。TVBS邱副總監回應,Proof checking分為兩種,第一為單純的新聞事件,像是一般的行程等,就不會特地的做驗證;第二就是踢爆、揭露、社會不公等新聞,在時間上就會用較長的時間反覆檢驗。因人力等問題無法去確認每條新聞,但面對有重大責任的新聞事件,絕對會做好Proof checking的義務。

 

  世界公民報陳記者說,公民記者在現場的衝動,可能源自於他對議題的了解,以及本身的立場。公民記者對於新聞專業的掌握或許沒有主流媒體多,但是他認為,在傳播內容上是能夠補充主流媒體的不足。中國時報陳姓記者回應,針對主流媒體傲慢的話題,她認為在社運現場,記者所遭受的待遇和公民記者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媒體的結構性和體制,使得記者的工作時間被壓縮,其新聞搜索的可能性也減少。他認同公民新聞能補足被結構框架束縛的主流媒體,且強調雙方絕對沒有互看不爽。

 

  TVBS邱副總監則表示,以許多國家的例子,許多公民新聞在報導後,主流媒體也會跟進。人力、物力和組織的不同,兩者之間互相分工是很好的發展。在民主社會中,讀者會有不同的選擇和角度。他更強調,受訪者對主流媒體的記者理當有一定的尊重。

 

  輔仁大學許同學表示,在學運中其實能明顯看出群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但壓力源自於對主流媒體的無力感,使得他們產生一種相對性的反抗。而網路的自我澄清機制,的確能很快的制止謠言的擴散。師範大學蔡同學則說,面對新聞結構的問題,我們應該培養基本的媒體素養。而資料新聞學其實就是另類的懶人包,能夠幫助民眾快速了解新聞。

 


  陳順孝教授針對現場觀眾的發言首先回應,懶人包「化繁為簡、深入簡出」的概念是每篇報導的核心。但最重要的還是新聞內容,並非排版上的美觀。從懶人包的結構來看,它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面對公民記者的問題,他則表示,公民記者中的老鼠屎,的確容易產生一些現實中的紛爭,所以期望日後有公民記者公約,產生自我約束的功能。而傳統媒體、公民記者、受訪單位,能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尤其在這個新舊媒體交互的關鍵期,傳統媒體和公民記者的權益不能被犧牲。

 

  羅世宏教授表示,公民記者和主流媒體雖然角色不同,但皆是訴求公共利益,兩者是有合作的空間和必要性,這遠遠大於雙方的矛盾點。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所有人都理當有捍衛對方人身安全的共識,且與以基本的尊重。

 

  胡元輝教授則說,公民記者要取得大眾的信任,的確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公民媒體、獨立媒體、草根媒體、社區媒體、學生媒體等,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產業中的一環,影響力也逐漸跨擴大。

 

 

 

資料新聞、公民新聞與選舉報導/陳家銘

        2014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以調查報導與選舉為主題,邀請到羅世宏、陳孝順、胡元輝三位weReport執行委員來和大家談談資料新聞、公民新聞與選舉報導。

 

羅世宏:看好台灣的資料新聞發展


  中正大學傳播系羅世宏教授,以「資料新聞學介紹與選舉案例分享」為主題,首先介紹英國《衛報》,這也是最早使用資料新聞學一詞的媒體,並擴大建置衛報的Date Store持續將大量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新聞。

 

  羅世宏舉例,2011年英國爆發青年暴動事件,《衛報》以數據呈現推翻英國政府對於推特(twitter)造成騷動的質疑。另外,《衛報》也運用免費的資料視覺化工具,開拓新聞資訊視覺化、互動視覺化,甚至應用遊戲元素將新聞以互動遊戲方式呈現的可能性。羅世宏表示,台灣許多同業可以複製《衛報》的精神和手法,並從中了解資料新聞學。

 

  羅世宏接著談到中國大陸的資料新聞學,中國新媒體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錢很多,同時卻也因為沒有互聯網的新聞牌照,只能成為轉發中央規範的新聞媒體。於是,許多網路媒體以評論、資料做為主要的素材提供。像是網易新聞網的數讀,將所有的新聞用圖表呈現讓數據說話,將資料變成新聞。

 

  而騰訊網的數據控,同樣也是以數據量表的方式報新聞,用一張圖簡單地說明複雜的數據,且新聞具有批判的性質,比起中國官方信息更能夠貼近新聞的本質。羅世宏表示,資料新聞學是選舉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值得國內的媒體運用。即便還在初步的階段,但是羅世宏很看好台灣的技術,期望台灣日後在資料新聞學上的發展。

 

陳順孝:公民記者應效仿人類學家


  輔大新聞傳播學系陳順孝教授,接著以「不只是新聞專業-公民新聞的報導方法」為主題探討公民記者的質疑與挑戰。陳孝順先生開頭引用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何國華先生的一段話,「人人都是記者將會降低新聞專業,無助於導正媒體亂象」這句話提出質疑,新聞專業是否為真專業?以及專業的標準是否只有一種?

 

  陳順孝以參與觀察、口述歷史、方志村史、行動研究四種不同的領域中,尋找公民記者是否存在別的可能性?陳孝順首先提到許多專業的記者對於公民記者的不屑,以及自我的傲慢,延伸到參與觀察法中的「土著人類學家」,他親自研究自己族群的社會文化,能夠深入外來者接觸不到的角落。陳孝順說,公民記者應效仿土著人類學家的方法,而不是去盲目的追隨主流媒體去做新聞。他更舉例,胡台麗的《媳婦入門》、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兩個參與觀察法的實例,讓公民記者能用不同的角度去,書寫不同主流媒體的新聞。

 

  陳順孝接著從口述歷史的角度介紹公民記者,如何以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陳順孝以紀錄文化大革命的《一百個人的十年》、關於職業傷害的《工殤-職災者口述故事集》、八八水災的莫拉克網。藉由口述歷史的方式,彌補歷史的斷層、聆聽弱勢邊緣的聲音,以及塑造社會共同記憶。

 

  方志村史報導法綜合參與觀察與口述歷史,多數探討現代社會的沒落與存亡,即便附有爭議性,卻依舊具有他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公民記者的採訪引發許多後續的效應,將宜蘭沒落的社區規劃成蘭城百工;邱坤良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等。陳順孝說,方志村史能用在地人的眼光,讓文化傳承永續經營。

 

  陳孝順最後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為目標的「行動研究」,談到夏林清老師對於性工作者的關懷以及社會實踐、橫石之二《對了,就來賣葉子!》等案例,讓新聞能夠成為改善社會的橋梁。最後,陳孝順期待公民新聞能夠朝向多元的方向前進,並且從參與觀察、口述歷史、方志村史、行動研究中尋找做新聞的方法,運用公民記者特有的專業,豐富新聞領域的價值。

 


胡元輝:公民新聞能扭轉政治人物的專擅

 

  第三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胡元輝副教授,以「公民不應成為投票機器-公民新聞在選舉中的角色」為題,首先提出公民新聞的選舉角色,不僅能補充傳統媒體之不足,在政治上培養公民當家的意識以及扭轉政治人物的專擅。

 

  胡元輝以六個在選舉中的公民新聞案例,講述各個國家的公民新聞所發揮的效益。2002年韓國總統大選與OhmyNews 、2007年澳洲大選與Youdecide2007、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與MTV、OFF THE BUS、2009年黎巴嫩國會大選與SAWT ASHABAB、2014年馬拉威三合一大選與MEIC。胡元輝藉由不同國家的案例,反思台灣的公民新聞與選舉的關係。

 

 

 

 

 

海豚連續死亡 志工投身救援及調查


柯幸宜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越南籍的鮑伯(Bob Schoelkoph)曾是知名動物訓練師,在美國亞特蘭大訓練海豚和海豹表演。當他越來越了解海豚後,即宣布不再從事海洋生物演出以牟利的工作,轉而投入拯救擱淺海洋生物,協助調查為什麼上百隻海豚相繼擱淺、死亡。

 

  「有天晚上,我在擦洗巨型水槽時,突然感覺背被輕輕推了一下,發現是一隻海豚學會打開槽門、跑出去玩耍」,就是此景,改變他不想再束縛這些海洋生物,「我突然驚覺,每天要牠們演出13場表演是多麼的殘忍」。

 

  「當你看到海豚媽媽擱淺、被沖上岸,而牠正在分泌乳汁,乳白色的汁液從擔架上緩緩滴下,真是讓人痛心」,現任職於海洋生物擱淺中心(Marine Mammal Stranding Center)的鮑伯說,小海豚需要媽媽在旁邊,海豚媽媽擱淺表示海豚寶寶失去了保護,極可能成為鯊魚的獵物。

 

  今年夏天大約已經有230隻海豚在美國東岸擱淺,不尋常的現象引起關注,繼而密集調查海豚死亡原因,現在雖還無法確認擱淺可能是因麻疹病毒造成,但1987年麻疹曾造成約740隻海豚死亡,今年紐澤西州海岸擱淺的幾隻海豚,麻疹病毒檢驗也呈現陽性反應。

 

  海豚的生命悲歌從七月開始就沒停止。八月擱淺中心接獲通報,紐澤西海岸發現今年第62隻海豚屍體,屍體因遭鯊魚撕咬而殘缺,志工必須跋涉4小時將屍體送去賓州的獸醫院檢驗。兩小時後,第63隻海豚屍體在另處被發現。還有一次,1隻擱淺海豚在凌晨一點被發現、三點安樂死,當志工們拖著疲憊身軀回家時,清早六點又有1隻海豚被沖上岸。

 

  進入擱淺中心工作後,鮑伯接觸到更多海豚死亡,「其實我們並不常見到海洋生物的死亡,因為牠們生活在深不見底的大海裡,穿上蛙鞋潛入大海親眼目睹,景象讓人非常痛心」。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國際鯨豚保育協會(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 WDCS)的《歐盟動物園調查2011》報告指出,海豚圈養對於保育僅有些微貢獻,海豚圈養對於保育僅有些微貢獻,因為圈養的海豚存活率比野生鯨低。這項研究是根據4份圈養海豚存活率的報告比對一份野生海豚死亡率報告作出。雖然WCDS認為這一研究在統計方法上有其問題,仍認為野生環境才能讓海豚有更高的存活率,人類不應該改變海豚原來的生活方式。

 

  從野生海豚大量死亡的現象可以發現,野生海豚仍不可避免因為人類的影響而造成死亡。過去10年來海洋學家發現,海洋生物感染人類疾病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將這些由陸地蔓延至海洋的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稱為“pollutagen”(polluting pathogen,污染病原體),引發海洋哺乳類死亡或生病的現象。

 

  研究人員在擱淺的海豚身上發現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弓形蟲原是貓身上的寄生蟲,會侵入其他生物的組織,但不致有致命危險,但弓形蟲若跟貓機囊蟲屬(Sarcocystis neurona)結合,將造成海豚致命的危害。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8月27日也公布今年33例擱淺海豚的檢驗報告,其中32頭海豚麻疹病毒檢驗呈陽性反應,推測可能因為海洋汙染而減弱海豚免疫功能,導致大量生病甚至死亡。(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延伸學習:

貓殺了海豚?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0/17/10/1/619.htm)

 

推薦訂閱
房產投機橫行政府持續昏迷:要求全面啟動房地產稅制改革@【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No.207】鬼話來了!孩子也看的鬼故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