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1-16 11: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蝙蝠手札義賣:扣除成本後之餘額做為2016蝙蝠救援之用
本期目錄
公視新聞不好看?好看重要還是深度重要/柯幸宜
公視新聞不好看?能否採用上下檔機制/柯幸宜
美國抗議加國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場選址
公視新聞不好看?好看重要還是深度重要/柯幸宜

2014年對公視來說,無非是挑戰連連的一年。不僅許多新聞節目一再面臨閱聽人滿意度、品質提升的質疑,董事會對於收視率要求以及新媒體的競爭等也出現諸多問題。另一方面,公視董事會提出節目評核與退場議題,讓新聞節目製作必須提出合宜的考核規範,種種制度、內容、質與量的考驗都在檢視現階段台灣社會對於公共電視的接受程度。

  為此12/14這場由公視新聞部基層工作人員所發起的論壇便應運而生,邀請新聞界先進共同研擬公共新聞的評核機制,以及對於未來台灣公共電視新聞節目走向究竟該如何?一起規劃意見。

  本次論壇共分兩主題,第一場主題為公視新聞節目現況檢視與未來,邀請到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蔡崇隆以及沃草共同創辦人柳林瑋等人與談,希望能直接了當點出公共電視目前面臨的問題,並且提出建議。

  公視新聞部的製作人柯金源在開場即先為大家簡介公視目前擁有的新聞節目,從手語新聞、台語、晚間、國際新聞,類型囊括多元,近年來也有針對環境議題的「我們的島」等許多雜誌專題型節目興起,但歷年來的平均收視率似乎都不如預期。

  李惠仁說,新聞媒體早期剛突破老三台的困境時,每位記者都非常有熱情
,但後來隨著製作環境被許多金錢、置入行銷、業配等看不見的權勢干預,不但迫使他離開主流媒體圈,也開始思考台灣公共電視是否有發揮公共媒體價值的問題。李惠仁舉318學運事件為例,他說當時自己身處採訪現場,原本期待看到公視電視對這麼一件深具公民意義的事件製作專題,但最後卻落空,雖然內心有許多疑問,但公視應回歸到最初,先思考自身核心價值。

  蔡崇隆也以自身多年的媒體經驗,形容公視的狀況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原因在於各國公共電視製作的標準規格應為50-60億,但公視每年的製作費卻只有九億,如此資源不足的狀況下,記者想將題目做好也很困難。再者若從制度面來看,公視近幾年董事會的權責爭議不斷,蔡崇隆認為雖然公視強調不以收視率來衡量節目品質,但是否有做好自省的工作,將所有節目的數據、指標等透明提出以供大眾參考,不管在用人方面以及節目品質上,公視的新聞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柳林瑋表示,自己今天是以素人的身分來參與對談,他認為公視的理念在於以民為尊,更應該提供民眾充足、正確的資訊內容,並且秉持著公共性。近年來他觀察網路媒體的興起,主要重視互動、去中心化、協作以及分享的概念,而公共電視長期以來的收視族群更多半都是高教育、高收入的菁英份子,因此公視若要改革可先從反轉節目製作的方式開始,而隨著媒體角色日趨式微,公視也可積極發展其呈現方式,如APP應用、Infography(圖表)製作,等與觀眾有更即時性的互動。

  最後劉昌德指出,其實公視近年來的內部組織文化是造成勞工之間矛盾的主因,因此董事會的角色就非常重要,需要任用適才、釋出訊息,並積極爭取經費等。

  劉昌德舉例說明,前陣子的新聞熱潮都圍繞在阿基師外遇以及太陽花女王的身上,這種偷拍、設局的方式其實反映出民眾對於調查新聞的需求,未來公視可借鏡BBC,製作更專業、深度的調查報導,才能正確定位出公視的品牌區隔。

  其實綜觀整體公共電視的問題,不僅在於資源不足,制度面甚至是公視本身的價值取向,都有許多方向待討論。日前,公共電視才決定因收視率、成本及階段性目標等考量,將暫停製播七年的節目「獨立特派員」,消息傳出後,許多人認為公視此舉和商業電視台無異,但,究竟應該如何評價公視新聞?以及上下檔之類的評量機制是否可行?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來討論。

公視新聞不好看?能否採用上下檔機制/柯幸宜

延續上篇所談到公視新聞的問題,在第二場論壇將繼續討論公視新聞專題節目「獨立特派員」,日前驚傳高層因收視率考量將停播一事,邀請到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以及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共同與談。針對公視目前採行的多元評量體系運作,以及現行節目上下檔機制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未來的具體建議。

  現行公視採行的多元評量體系運作,主要從收視率(40%)、收視質(40%)、以及增益率及影響力(20%)三面向共同評比討論,並針對總分較低的節目,高層會予以檢討並討論未來方向。其中收視質是針對觸達率以及收視時間,委外市調公司調查,另外增益率則是針對行銷銷售(DVD)、贊助募款或是參與公服等,以及節目見報量或得獎數,將之量化成具體數值,為每個公視節目「打分數」。

  邱家宜表示,其實每個節目都有其壽命,但她認為新聞節目不應採行上下檔機制,原因在於新聞是由許多基本元素和形式構成,不僅要即時、更要顧及深度,針對現行的評量機制,邱家宜也說不應單單關注收視率或收視質,而是要多與公民團體、長期支持公視的公視之友、甚至商業電視台對話及交流,目前公視面臨到很大的問題並非政府干預,而是頭角崢嶸各自為政,因此公視需先找到集體共識。

  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也提出很多過去管理的經驗,並點出公視現在的問題,他說收視率絕對不是絕對值,增益率也不能光看商品的行銷。現在的媒體業紛紛轉向數位化發展,因此公視的多元評量機制也應將收視率及收視質的比重降低,可增加網路表現性,例如新媒體觸達率。此外透明化及互信也很重要,可以讓公視的同仁能更加了解決策過程、建立權責分明,這些都是公視應努力的目標。

  鄭自隆指出,自己雖為董事會的一員,但長期觀察下來卻發現,許多有名望的董事卻不懂得如何經營媒體。他反對公視續採用現行的多元評量制度,因為台灣的收視率調查其實並不客觀,而一個節目的影響力也不應單靠得獎數來評比。

  鄭自隆回憶,獨立特派員有一集是以大埔事件為主題,當時搶在其他主流媒體前報導,意外開啟大家對於地方政府圈地議題的重視。從苗栗圈地到現在的桃園航空城問題,甚至最後延續至今年的九合一選舉結果,這些都是節目所帶來的影響力,因此公視應拋開傳統收視率的思考,從多元、場域以及媒體最基本的守望、決策、教育及娛樂功能來檢視一個節目。公視的高層也應多從社會觀察和社會氛圍,理解節目的製作。

  本場論壇被譽為「製作人的覺醒」,許多公視內部的製作人和公民媒體先進都表達自己長期對公視的了解與觀察,與談結果也針對公視未來的組織文化、對調查報導的需求、以及董事會與總經理的分際,期望公視資訊公開、新媒體事業的發展等,都有許多討論,期待不久之後,我們能看見不一樣的公共電視。

美國抗議加國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場選址

張時健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政府的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常會遭到在地居民以「別放我家後院」的理由抗議,只好選在無人荒地。但加拿大安大略省最近計畫興建地底680公尺(2,230英尺)的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場,以貯存國營電廠低強度核廢料,位置離著名風景區休倫湖(Lake Huron)不到1.6公里。官方認為1960年代以來產出、存放在地表的放射性廢棄物需要永久貯存,該計畫正是最安全的辦法。

  臨近棄置地點的金卡戴恩(Kincardine)等社區強力支持此計畫。當地的布魯斯電廠(Bruce Power complex)是全球最大核電廠,核能產業提供居民工作機會。該區區長克拉墨(Larry Kraemer)說,居民大多不擔心,因為放射污染風險「低到無從想像。」

  當地的沙金海岸(Saugeen Shores)是著名觀光景點,商業發達,人口稠密,該區商業公會主席羅賓斯(Joanne Robbins)也認為居民不會像外地人一般地直覺反核,「因為我們和核能產業共生。」

  安大略電力公司是專門處理核廢料的國營事業,負責執行此計畫。發言人凱利(Neal Kelly)表示,該公司多位科學家與工程師已研究多年,認為這對環境或民眾無害。該計畫將只存放低放射性廢棄物,比如核電廠使用過的清潔用品焚化後的灰燼;高放射性核廢料暫不存放。

  較大的反對聲浪來自加拿大其他地區及美國,特別是同樣位在休倫湖畔的美國密西根州。批評者不相信放射性廢棄物在地底深處就安全無虞,雖然官方保證固化後的核廢料可保4億5千萬年安定。抗議者強調,美國與加拿大都承受不起大湖遭污染的風險。密西根州兩名參議員要求美國國務院必須介入此事,許多團體與公會也群起抗議。住在沙金海岸的費南德茲(Beverly Fernandez)發起網路線上請願,得到42,000份連署。但她坦承,連署者大多數不是本地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國際原子能總署認可將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於地下,並予以多重防護,包括固化、存於廢棄物容器、排水設施等工程保護及自然條件阻絕輻射外洩等。這樣的處置場全球有80處,分在34個國家。

  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選址,須經遴選、環境影響評估兩階段。遴選時須做潛在場址調查、篩選,以及公告、地方自願場址申請。這階段,在地居民的接受意願將是選址的關鍵因素之一。

  環境影響評估階段則須評估設施對於環境是否有不良影響,以及有關地質、水文和處置設施安全評估。安大略電力公司的專家表示,放射性廢棄物將放在不透水容器中,之後放在堅硬岩盤下約2,230英呎處。最終處置場址地質條件有厚達600英呎的岩盤。

  但是物理學家、也是工程師的羅德(Charles Rhodes)指出,由於這個場址位於大湖區,因此地下水滲入並淹滿廢棄物場址最短只要1年,一旦地下水受污染,就會通過岩石隙縫滲入湖中,造成水域大面積汙染。此點顯示這個場址選定能否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有其疑慮。(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低放射性廢棄物(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安全管理》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1039.htm)

推薦訂閱
@【桃肢電子報】
@【智邦藝訊】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