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電子報第57期】潮界的過渡中,我們來去。─黑潮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0,2015【黑潮編輯室】徵黑電編輯&下回預告
徵專欄執編
黑潮電子報,誠徵編輯群。
我們需要能夠協助電子報採訪、撰文、專欄編輯的志工朋友,加入黑潮電子報的編輯團隊!!親愛的黑友們,如果您對於本期的專欄或是編輯感興趣,歡迎來信黑潮:kuroshio@seed.net.tw ,找黑編洪亮討論喔~~
黑電下期預告
下一期的黑潮電子報,我們將以漁業、漁村文化的凋零為主題,討論目前急需記錄的台灣漁民與漁業文化。
除此之外,黑潮電子報將增加由黑潮寫作群執筆的【黑潮觀點】及與環境資訊中心合作刊載海洋相關消息的【海洋聯播台】兩個專欄,並不定期刊載海洋相關特稿,精采可期,歡迎繼續訂閱收看喔!!
【黑潮報報】2010/3-2010/4,黑潮大小事。
各位關心黑潮的朋友們,想知道最近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舉辦了什麼活動、還有什麼新鮮事兒嗎? 照過來就對了!!
人事異動
2010年3月,基金會新的工作夥伴全部到職,目前我們的工作團隊共計有5人,分別是: 張泰迪/執行長、賴威任/辦公室主任、何繐安(兔兔)/海洋教育專員、張卉君(洪亮)/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蔡韶雯/資訊出版部專案經理;原執行長金磊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的關係,暫時離開基金會的工作,目前為基金會的業務顧問、救火解說員,不定期在辦公室需要緊急幫忙的時刻現身。
今後,也請大家繼續支持並且多多幫忙喔!!!
(基金會全體同仁一鞠躬~~)
活動訊息
- 2010 /4/24 - 4/25 ----[漁村田野調查志工培訓工作坊] 系列課程第二場,邀請文史工作者劉還月先生前來授課,帶我們用人文、文化的角度走入漁村,因為講師邀請機會難得,工作坊課程開放歡迎大家報名參加喔!! 詳情請洽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網站: http://www.kuroshio.org.tw/
- 2010/4/24 ----[fun ocean] 黑潮電影讀書會,將於晚間7:00於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二樓放映影片<魚線的盡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 2010 /4/25 ----[討海人v.s鬼頭刀]活動,為黑潮海洋大學系列活動之一,本活動與青輔會合辦,於4-6月份共舉辦三梯次,欲報名參加的朋友起洽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網站說明,或直接撥打基金會辦公室電話 :(03)8578418、(03)8578148洽詢!!
【本期主題】 潮界的過渡中,我們來去。 文/黑編亮
特別介紹
刊頭圖: 攝影-張泰迪、設計-張卉君
刊頭字: 王坤煌-高雄六龜在地素人藝術家 特別贈字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人物誌】關於離開與回返的。 文/張泰迪
負責電子報的夥伴卉君說要做一個黑潮人物的專欄,於是煞有其事的拿著錄音筆要給我做專訪;以前對外發言面對記者的時候,我總是硬著頭皮、鼓起勇氣,腦袋空白的擠出一些彆扭、不像從自己口中講出的話,但現在面對辦公室裡同進同出的夥伴,卻連場面話都忘得一乾二淨…。
這好像是黑潮人的共同特性,我們努力開心地在海洋這個領域裡做著有趣到不行的事,但卻不擅長包裝推銷,寧願自己默默的做,也不好意思對外募款。因為這樣的組織文化,讓聽過黑潮但沒有接觸過的朋友們,總覺得在花蓮的這個基金會好像很龐大、有點神秘,但黑潮到底做了什麼,卻說不上來。七年前的我,就是懷抱著這樣的好奇與對生活在花蓮的期待踏進黑潮。
基於對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憧憬,退伍後頂著個光頭到處投履歷,但因為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加上學歷是水利工程科系,開始的時候相當不順利,就在臨界放棄之際,前執行長saga像摩西一樣,帶領我走進黑潮。這個還相當年輕的基金會,只有少少的資金、小小的辦公室,卻有熙來攘往的志工夥伴,和一整個倉庫的鯨豚調查幻燈片和研究資料。工作上沒問題,在花蓮的生活更愜意,但唯一讓我覺得受騙的是,黑潮夥伴裡會游泳潛水的竟然屈指可數,我那整天泡在海水裡變成黝黑精瘦的健身夢就此破滅。
在年輕的黑潮工作,一切充滿可能性,組織運作也非常彈性,很容易就可以做調整改變;但就像一體的兩面,這樣的不確定性也缺乏大組織該有的穩定與延續性。
我很幸運地能在黑潮工作了將近四年(時間之久,目前仍在黑潮名人堂的前三名),這段期間,跟來自台灣各地的黑潮夥伴們完成許多充滿回憶的工作,我們參加部落的豐年祭與海祭、跟老人家上山砍竹子做竹筏、在寒風中醉倒在台十一線路邊;我們撿遍全台灣海邊的垃圾,像偵探一樣找尋垃圾的來源,並喜孜孜地載滿一車又一車的(垃圾)戰利品回家收藏;我們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與公聽會,透過媒體麥克風,為不能發聲的生態環境奮戰,;我們在風平浪靜的海上撿石斑魚檢白帶魚、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故作鎮定,一邊強嚥已到喉頭的酸液,一邊跟船上的遊客說『放輕鬆、放輕鬆,記得要看遠方喔!』。這些美好的經驗著時讓我個人成長許多,但不可諱言的,我更深切期待長大的黑潮能夠在海洋這個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自己似乎沒有那樣的能量與力氣,於是我在2007年離開黑潮,轉換行業轉換角色,尋找新的契機。
2009年底,十一歲的黑潮,依舊維持著年輕充滿熱情的模樣,隱身幕後的董事會和我,對於組織轉型仍然有相當高的期待,我們希望工作團隊能夠擴充到一定的規模,以發揮更大的力量,我們希望往後的工作目標與計畫方向能夠更清楚,以尋求更多社會的認同和支持,我們更希望在環境議題上面,能夠促成以公民的力量,真正做到關心環境與永續。對於這樣真切卻沉重的期待,也許困難重重,但卻是每個黑潮夥伴必須面對的問題。於是在黑潮培養我四年之後,我對於組織轉型的工作責無旁貸,於是我又拉了先前的夥伴威任、韶雯、卉君下海,希望透過組織的再造,能夠讓黑潮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簡介:
張泰迪,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在黑潮的工作資歷甚長,任期內推動"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成績斐然,人稱"海廢王子",對於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有著千絲萬縷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專欄介紹
【黑潮人物誌】為黑潮電子報新成立的專欄,在這個專欄裏面,我們將會介紹"黑潮人"的故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至今十二年了,這個組織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長,一路上許許多多的"人"因為理念、情感、關懷...等因素陸續投入了這個團體,在組織裡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其中有許多黑潮人之間的故事,不論是溫暖感動的、新奇搞笑的、熱血澎湃的,都希望可以藉由這個專欄與黑電的讀者分享。
黑潮,一個關心海洋的環境NGO組織,它不僅是環保團體而已,更是一個容納了各式各樣生命樣態的流動空間。在這裡,交會的不僅是人與鯨豚、陸地與海洋,還匯流了各種迥然互異的生命故事。
【黑潮綠沙龍】台灣環境NGO的下一個十年* 文/李根政
攝影 / 金磊、 配圖/ 編輯室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
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 ˙ 群眾、資金、人才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給環保團體是最重要的運動;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 目標、績效、組織
台灣的環境NGO往往只有一、二位專職,但由於環境的破壞往往很急、很大、很多,著急的運動者常常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無力繼續追蹤,這不只讓對手「看破腳手」,更不利建立公眾的信賴感,對於長期的組織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這種多元化的發展,正是台灣環運的一大進展,如果我們能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務實的界定工作範疇,腳踏實地的推動,必能爭取社會的支持和長期的信賴。
一個個強健專業的環境NGO,其合作互補將更為堅實,不僅能構成守護台灣的綿密網絡,甚至能開始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關懷全球的課題。
台灣不乏理想遠大的環保運動者,議題也不缺乏媒體曝光,但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元的人才,能夠堅守岡位,踏實的從事行政、募款、宣傳、教育、議題研究與行動、組織經營。
- 環境運動者
這位同事心裡的苦,並非單獨的存在。
我進入環境運動的領域至今已有15年,猶記1995年剛入門時,黃文龍醫師─柴山會的經驗,讓我對非營利組織改變世界的力量充滿響往,就好比佛門用語「一燈點亮千年暗」;猶記1998年,接受陳玉峰教授對台灣山林、土地認同的啟發後,所生出的使命感;猶記這十幾年走過美好的山川田野,或者是傷痕累累的大地;領受鄉野中滿滿的人情和草根智慧,看盡受污染迫害的人們的臉孔,還有扭曲的人性…。15年來,身心裡刻劃著土地和人民的點滴,猶如出生後的再次銘印,同時也交織著理想實踐和現實落差的痛苦。
環境運動者大都具有無私的「社會人格」,對於環境的破壞、社會的不公不義,比多數人敏感。當我們日復一日的接收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之苦;當我們不斷付出又得不到甜美的果實時,如何從中找到正面的力量,這不只需要熱情,更需要一個柔軟成熟的心智,尤其在我們實踐理想的時候,不要忘了,要讓家人、朋友、社會感受到你的愛,這是我十幾年來不斷學習的功課。
關於環境運動所需要的人才,我有一個簡單的體悟:喜歡這個工作,比使命感更重要,天使負載過重,很容易折翼受傷。
最近,在騎單車到辦公室途中,我就常問我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工作?
內心裡最常浮現的答案是:因為這是份充滿創造性,讓生命更豐富的工作。
套句生意人說的行話,環境運動處處是待開拓的「藍海」,試煉著自己生命的寬廣度和縱深。我常常在想著:如何提昇視野,開拓心胸,展現自己真實自然的一面,讓更多的人認同、支持我們的工作?如何產生改變的力量?這個議題要如何開展?
行動是力量的根源,每天只要有一些進展,每天只要得到一點回饋,我就覺得「今天真好」,由於從事環境運動,讓我們連結到各種善緣,感受生命的美好,更是一種幸福。
有心從事守護大地海洋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美好!
*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邀稿,寫了這篇沒有歷史回顧,不談議題只談組織和人的環運文章,內容大都是我的主觀經驗。台灣環境NGO該怎麼往下走,是現有環運伙伴、關懷者的集體命題,藉此拋磚引玉。
作者簡介
李根政,靜宜大學生態學碩士,現任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1998年至今,長期投入生態保護與教育運動,參與或主導的議題計有搶救棲蘭檜木林─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運動、反全民造林運動、反吉洋人工湖,反湖山水庫,反吉貝嶼BOT案、關切有害事業廢棄物、保護柴山、經濟動物等。長期撰寫環境專文,散見於刊物、報章,曾出版《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運動教育手冊、《我們為什麼反對吉洋人工湖》,著有《誰把河川擰乾了.一個不安全、不經濟、掠奪生態的湖山水庫開發案》一書。
專欄介紹
【黑潮綠沙龍】專欄的規劃,是依照當期電子報主題衍伸出的議題,向同在環境保育領域中努力的NGO盟友們邀稿。面對當前不勝枚舉的環境問題,其實是全人類的切身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和討論。所幸國內、外都有長期在各個環境領域中耕耘、奮鬥的環境NGO組織,在第一現場敏銳、準確地意識到全球的環境問題。面對這些議題,我們需要更多談論、交流、對話的空間,我們期待更多新的思想與發現,能夠在這樣的"沙龍空間"裡,迸現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