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08-16 16: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焦點話題】李惠仁6年調查 紀錄片批農委會隱疫情 


文/簡秀芳、李柏霖、劉宗祐(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學生) 


 正當人們漸漸遺忘台灣曾經受到禽流感疫情威脅,甫於今年7月發表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透過網路散播,影片批判指出當台灣家畜生試驗所檢驗得知雞隻已有高病原性禽流感,農委會等相關單位卻未主動向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

 

 

 這部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在全台各地養雞場找尋線索,前後解剖200多隻雞,透過檢體一次一次分析拼湊的資訊,他發掘出重大的秘密──台灣至今仍流傳著高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若置之不理更可能轉變為人畜共傳的新型病毒。而在李惠仁的鏡頭下,台灣雞農業者、疫苗製造者、相關學者及農委會的共生結構,導致這樣的危機警訊受到刻意隱瞞。


 

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導演李惠仁。(李柏霖攝)



一路追尋真相

 

時間回到2004年,當時台灣爆發禽流感,官方認定是候鳥所帶來的病毒,大陣仗地出動噴水車清洗電線桿來安穩民心。時任東森電視新聞專題企劃處執行製作人的李惠仁,起先在東森副總裁趙怡的要求下,調查背後有無其他原因。

 

然而,經李惠仁探訪追蹤結果顯示,背後原因可能是民間為了避免禽流感而製造的非法疫苗,在減毒失敗施打於雞隻後,反造成這一波的禽流感。

 

然而官方並未承認「非法疫苗造成禽流感」的說法。隨著天氣逐漸的變熱,流感的趨勢逐漸緩和下來,農委會也對外宣布已全數撲滅病毒,雖然李惠仁對這個結果心有疑慮,但沒有更多線索的他也只能做成一般新聞處理,未能深入非法疫苗問題。

 

「雞群的狀況不對」2006年前後,國外傳出禽流感病例,養雞場朋友並打電話告訴他,雞隻出現大量死亡,產蛋量也下滑甚多,這消息讓李惠仁又開始繼續追蹤禽流感問題。休假就到雞場外撿拾雞屍,自行解剖採樣、送驗。

 

就算在2008年離開媒體之後,他的這項調查拍攝計畫卻仍持續進行,另以婚禮攝影等其他打工,維持生活開銷。雖然過程艱苦,但家人亦給予支持鼓勵,有時候媽媽怕他生活過不下去,還會偷偷的塞一些錢給他。這部片子最後製作完成,從事發之初拍攝歷時6年,除了自行拍攝的影片內容,部分新聞畫面亦須向電視台購買,前後總共自掏腰包花費了近100多萬才完成。

 

克服生活問題之後,為了避免在訪問政府官員時資訊不對等,李惠仁也在訪問前閱讀相關領域書籍及資料,並且請教幾位專家,以了解那些專有名詞的意義,防止在訪問時,對方不斷的迴避問題、轉移焦點並在字詞之間玩文字遊戲。

 

「我跟黃金城所長的對話當中就可以看到,他就先築一道牆,他不斷的在and跟or之辯論,然後在我攻破時,再去跟他對談。」李惠仁回憶在訪問家畜衛生所所長黃金城時,當中雙方各自築牆又拆牆的過程。

 

批判隱藏疫情的共生體系

 

影片談到「共生」概念,農委會補助許多動物防疫相關學者研究經費,即是利益結構。李惠仁對此指出,背後整個關鍵在於農委會隱匿疫情,然而採訪當時參與官方會議的學者,多數學者卻避重就輕、甚至不承認自己有出席會議。

 

「你知道農委會是一個很大的怪獸嗎?」紀錄片揭露重大公衛漏洞的議題只能藉由網路來炒起熱度,起初並未選擇在主流媒體報導;網路播出後續主流媒體尚未見大幅跟進報導、究責政府,李惠仁對指出政府文宣預算對媒體的影響:「雞為什麼要打禽流感疫苗?因為打了疫情就不會爆發出來,那媒體給它預算會怎麼樣?它就一樣不會報阿!你不覺得是一樣的嗎?」言談中間流露出媒體被政府綁架的無奈與不滿。

 

因此,李惠仁最後把目光轉向任何人可以參與討論的網路平台。影片在新頭殼網路媒體《蘋果日報》「動新聞」等_播放後,再被熱心網友轉錄Youtube上,各平台通路累計的點閱人數至今已超過40萬人,而知名的BBS討論版PTT實業坊上也開始引起網友們群起討論,

 

「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拼圖者。」

 

除此之外,李惠仁也在尋找其他的發聲管道,目前正在將影片翻譯成英文,打算爭取參加國內外各大影展,提高這件事情的曝光率,期待能讓更多人了解並試著去改變這些事情。

 

不過許多人對影片內容感到震驚,但也有人對導演的科學專業度提出質疑。對此,李惠仁也很清楚自己畢竟不是專家,所以將採集來的檢體交給專業的單位來負責分析,資料出來則請專家幫忙解讀,他舉例說,就像要去高雄一樣,不一定要自己會使用交通工具才能到的了高雄。他強調:「我有去讀一些相關的資料,可是你問我是不是一個專家,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拼圖者,我把對的事情還原到它一個應有的位子而已。」


 

號召全民灌爆政府信箱
 
在8月5日那天,李惠仁也發函給總統府、監察院跟行政院,
等著看政府如何來處理這樣嚴重的問題。他說他不知道有沒有用,可是能做的他都去做了,假如說政府還是這樣忽略的話,他將會去追蹤這個議題繼續做。

 
李惠仁提到有位網友寄信給總統府,說「馬總統,你以前宣誓過,要保護我們的,那現在農委會隱匿疫情,現在該怎麼辦」,府方卻機械式地回答「我們已經把相關信件轉寄給農委會來處理。」

李惠仁大笑地說,那就好像以前上京去告御狀,告縣太爺魚肉鄉民,
然後皇上就說,有人告你魚肉鄉民,你去處理一下,怎麼會有這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面對這樣的狀況表示,李惠仁認為社會大眾可以發起一人一信,寄到總統府、行政院,讓政府去重視這個問題,儘快填補破損的防疫缺口。




【新聞人語】打破恐怖平衡 我在壹電視較自主

 
小風(壹電視新聞台記者) 
 

Q:為什麼會想轉進壹電視新聞部?

自真相電視台、超視等新頻道開台時,我開始投入電視新聞工作,而在TVBS、中天、東森等全天候新聞台相繼成立的1990年代,我在電視新聞圈一待就待了10年多。剛開始的那時大家都力求創新,也都很有熱情做新聞。

但各家電視經營習慣了,上頭搞關係,有些新聞專業就會被扭曲,特別是政治新聞;上頭安逸了,就也覺得可以少給員工些薪水。加上系統台定頻等因素,久而久之電視新聞圈形成恐怖平衡。我在2010年上半年選擇進入壹電視,雖然每個人都戰戰競競,也會怕被考核「搖蘋果」搖掉,但可以好好認真地做新聞,這是我想要的。


Q:現在工作環境與過去有何不同?

最明顯的是不必常常「打雜」,像我過去在某台跑政治,卻不時被主管叫去跑娛樂組,次數一多,你會覺得沒有辦法累積專業路線。在壹電視跑什麼就是什麼,除了像颱風這種大事情,否則不用擔心被長官胡亂使喚,感覺比較自主。

目前工作流程跟其他新聞台並不會差很多,一樣是約在早上8點半、下午1點半開會,新聞產出是早上1則,下午1則,在其他新聞台下午多是要求2則。整體人力、排班,大概台灣24小時新聞台的模式都是那樣,不過壹電視在分配上著重於生活新聞,有20多組記者,社會、突發等組別也是重點。

在壹電視可以感受到「重質不重量」,處理報導原則會把事件的各方說法在1則報導做到好,1則新聞可能會動用到3組記者。雖然有時候要花時間等其他組的人併稿,有時候補不齊,整個新聞就被上頭擋掉,拉長工作時間感覺也會不好,但還是值得。

每個採訪中心都有幾名研究員,專責為記者調閱資料,或把採訪資訊轉交動畫等部門後製。這樣減輕許多工作負擔,可以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不像過去什麼資料都要自己來,一天採訪時間壓力非常大。

過去任職的新聞台,有些主管比較相信報紙寫的東西,記者現場有什麼觀察容易被忽略;多數新聞台呈現已經變得綜藝化,再加上子母畫面,各種分割特效,記者採訪的事件本身非而不像是重點。

我感覺壹電視偏重採訪畫面呈現,讓受訪者自己講話,不會讓記者自己講太多旁白,畫面也比較清爽,比較有把一件事好好講完。曾有記者在財經新聞的報導中,呈現股價數字卻使用舊資料畫面,因此被主管懲處,就是不希望觀眾被畫面誤導影響。


Q:執照通過對工作有什麼影響?

從壹電視新聞台製播以來,就像爭議最大的動畫部分,在使用時機及長度其實調整很多次,有些動畫在我看來比較類似平面的「漫畫評論」。內部網絡訊息也會告知記者處理各類新聞的注意事項,在這段嘗試過程中也漸漸抓到新聞呈現的風格。這次黎智英對NCC審照的幾項承諾,包括如何使用動畫、引用網路訊息等方面,台內其實已經有一定的模式因應。

壹電視新聞台每天會有「鋤片會」之外,另外針對像「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網路影片」等相關畫面,壹電視新聞台處理會要求記者對事件本身再進行訪問,像偏向社會新聞事件,就會採訪播出警方、相關當事人的說法,而不會單純地搭配記者口白資訊只播畫面內容。台內目前已經有一套標準要求,因此就算NCC有「引用網路消息為新聞來源」的製播規範等其他要求,對我現在工作流程其實沒什麼影響。


Q:對未來工作前景期許?

壹電視新聞台的工作團隊,從其他電視台過來的、蘋果日報主管轉任,兩者之間比例不會差很多。也許是因為平面工作文化的緣故,蘋果日報那裡來的主管較重視採訪路線、線索開發。

但整體而言,其實這裡就是一個新的環境,有過其他新聞台經驗的人都覺得比較沒有包袱,盡量往理想去做,就有不少新聞主管是在台內當記者後內升上去的。國內有一些新聞台在學壹電視的風格,像我覺得中天因為壹電視的出現,也在增加畫面的運用,減少記者的旁白;另外像年代使用雙主播、新佈景也是很明顯的正面效應。

今年5月壹電視裁員15%,其中也有自己認識的人,有的人也是表現備受質疑,旁人也不知道他在幹嘛;有的則還可以但相比之下就是被淘汰掉了。現在壹電視漸漸踏入各種通路,正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之後,工作狀態可能也會有轉變,也許壓力更大,但目前看起來,這裡讓人覺得比較能夠發揮理想。


記者宋小海採訪整理

 

【傳媒時評】短期記憶恢復症候群

文/李子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


日前(8月14日)馬總統對青年學子演講時表示,法令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國民黨在媒體上反而弱勢,但有些政黨,雖然沒有黨營媒體,有些媒體作風卻和他們的黨營媒體相近。而在馬總統演講的前兩天,國民黨立委謝國樑就質疑民進黨,在他一個月前(7月18日)質疑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林濁水、羅致政在媒體發表專欄文章與主持節目,如此行為在這一個月內遲遲尚未改善,謝國樑甚至質疑長期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民進黨為何現在違背當初的主張,更認為民進黨不應該雙重標準。

 

兩黨互批對手控制媒體 

而在上個月當謝國樑作此指控時,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則認為,真正與媒體掛勾的其實是國民黨本身,他指出由國民黨中央委員兼行政院中部聯合辦公室執行長侯惠仙夫妻經營的《台灣公論報》,就是政黨與官員掛鉤媒體的最壞示範。而鄭文燦更進一步指出,馬政府利用新聞置入性行銷進行收買媒體,而他認為國民黨一直試圖操控和影響媒體,國民黨才是政治、政黨掛勾媒體的最壞示範。

 

藍綠陣營都說對方緊抓著媒體不放,同時,更要對方貫徹政治退出媒體的立場。看到這樣的爭論,我們也許可以感到些許欣慰。讓我們欣慰的是,對於媒體應作為一個社會與人民的公器的觀念而言,乃不分藍綠,兩大陣營有志一同。而至於雙方陣營所爭辯的候選人主持節目、政治人物或是政黨持股的問題上,筆者認為如果是藍綠共識,這樣的爭辯將會越辯越明!

 

公視虛耗 視若無賭

只是,讓筆者越看越不明白的是,兩大陣營都認為媒體應該作為社會公器,那更應該去關注由台灣公民共同持股的公共電視,然而,我們卻看到公視卻在這次的媒體爭論中缺席。仔細回想起來,新任公共電視的董監事遴選過程,從今年一月之後,幾乎宣告中止,而舊任的董監事則繼續延任,到七月底為止。掐指一算,應該半年有餘了吧!如果,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個民間的股份有限公司來看的話,公司的經營者已經半年多沒有改選。舊的下不去,新的上不來,公司的經營方向一直無法決定,用這樣來比喻全民持股的公共電視,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全民出資佔幾近經營預算三分之一的公共電視台,就如同筆者所言,可說是公民們共同持股的媒體。如果說,媒體是社會公器的話,那麼公共電視就是最符合這樣形象的電視台(實質上也是)。只是,這樣的問題,在這次政黨退出媒體的爭論中我們似乎沒有看到任何討論。而這就是筆者所不解的地方。如果藍綠的政治人物都認為媒體作為一種公器,應該符合全民利益,而不對任何一個政黨有所偏頗,則更應該認真看待已經延宕半年的公視董監事改選。除了認真看待改選過程外,更要不分藍綠去解決選任過程的爭議。

 

選前記憶恢復 選後再度遺忘

面對遲而未決的公視董監事改選問題,不分藍綠雙方皆持續閃躲或是忽略。除了可能因雙方對公視各有盤算外,也有可能是公視問題還深鎖在藍綠政治人物的大腦深層結構裡面,遲遲未被抽出來思考。只是,藍綠政治人物的大腦皮層已經可以把媒體問題拿出思考,怎麼沒把公視問題一起拿出來呢?

 

 每一個人其實對一些事物都會遺忘。但是,到了一個特定時節,掌管我們記憶的大腦皮層,都會把這些記憶恢復,只是恢復的時間不長。這個現象在醫學上尚且無一個定論,不過,我們就把這一個症頭姑且稱做:「短期記憶恢復症候群」吧。

 

這樣的症頭或許在我們生活中很難發現(可能都藏在我們生活的小細節中)。最顯著的是,在台灣,每次選舉前藍綠就會開始討論一些平日甚少聽到的公共議題,這些公共議題諸如:替代能源、非核家園、農業議題、媒體改革等。似乎到了選舉前,所有政治人物的大腦皮層都會瞬間復活,從這一個現象我們不禁得讚嘆上帝創造人類乃是不分藍綠的公平與上帝的大能外,只是,令人惋惜的是,選舉後這些記憶彷彿又消失在百慕達三角洲當中,比如說,民進黨或許絕口不提新聞置入性行銷是從民進黨執政之後的創舉,而國民黨也不願在回憶起中廣、中視當初的交易過程。

 

或許,他們不是沒有恢復記憶,而是選擇性遺忘!

 

延伸閱讀:

對黨政軍退出媒體跳票之聲明:

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1475

 

公視基金會第五屆董監事審查會議第一次會議會議逐字紀錄稿:

http://www.mediawatch.org.tw/node/1556

 

第5屆公視董監事審查會第二次會議全程錄音:

http://psavep.pixnet.net/blog/post/27537399



【新聞圈】5新聞台核准換照 業者承諾自律

 記者宋小海、實習記者李柏霖、劉宗祐、簡秀芳/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8月1日通過TVBS、東森、年代、三立、民視等新聞台的換照案,但NCC亦要求5家新聞台業者承諾成立新聞自律機制及各式製播規範準則,再送交NCC備查。

 

  

報導自家新聞應特別規範

 

此為5家新聞台於94年7月31日由新聞局通過換照審查之後,首度由NCC換發。NCC除要求各新聞台自行成立內部「新聞諮詢委員會」及相關製播規範,並要求民視、年代新聞台須訂定「涉己事務之製播準則」。

 

針對「涉己事務之製播準則」之案例,陳正倉指出,在年代綜合台去年12月執照失去效力後,年代新聞台大幅報導逾500則相關新聞;針對民視部分,則是對於其創辦人蔡同榮的相關報導偏多。陳正倉強調,不只是因為這兩家新聞台曾有相關事實需要改進,也希望其他新聞台處理「涉己事務」格外小心並特別規範。

 

業者承諾建立自律機制及製播準則

 

NCC指出,5家新聞台承諾將於3個月內,提出內部「新聞諮詢委員會」等自律機制的規劃及運作方式、「以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之規範」、「線上新聞之製播規範」、民眾或公共機構提供事件畫面及引用方式之製播規範、提供目前製播國際新聞的情況與未來如何持續提昇質量之計畫。其中「新聞諮詢委員會」的運作方式須每半年向NCC提出報告。

 

NCC發言人陳正倉指出,各新聞台新聞諮詢委員會成立後,每半年將營運計畫及運作成效向NCC報告。

 

對於「以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的規範」一項,陳正倉指出,新聞報導會以抽樣詮釋個案,但實驗抽樣總量及統計的方法令人存疑,建議要制定一套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的原則或規範,在未來類似的新聞製作時,考量更嚴謹的科學方法或邀請相關專家參與,增加可信度。

 

陳正倉表示,對於網路影片的使用,如YouTube影片的擷取及使用,建議訂定出一套線上新聞製播規範,對於網路上的影片來源、拍攝的真實性都應該要去作好查證的工作。

 

另外,對於民眾或公共機構提供的投訴內容及影片等製播準則,陳正倉亦建議應訂出如何新聞線上的使用規範,並且去確認影片內容的真偽,來提升整體的新聞品質。

 

陳正倉說,由於民意與立法院曾多次向NCC反應,台灣的新聞須增加國際視野,因此建議新聞台應提高國際新聞製播品質與數量的比例。他補充,NCC不會干預新聞的內容與新聞自由,以上建議僅希望社會大眾得到更好的新聞。

此外,NCC並要求東森、民視、三立等新聞台提出「SNG、重大新聞事件等製播規範及災難新聞現場的受害者報導處理原則」。

審查討論費時

 

NCC委員會於1日上午召開,討論換照除了5家新聞台,亦包括TVBS娛樂台、東森戲劇台等;事關未來6年執照是否核准通過,年代總經理吳健強、東森總經理陳繼業、TVBS總經理楊鳴、三立總經理張榮華、民視執行副總廖季方皆同公司相關人員與會。原訂下午4時召開記者會說明換照,因討論未完而延至5時方才召開。關於民視及年代換照結果則在記者會一邊進行中,同時才完成結論。


 

推薦訂閱
無主旨@【嗷雜誌】
第六十四期110805@【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焦點話題】李惠仁6年調查 紀錄片批農委會隱疫情 
【新聞人語】打破恐怖平衡 我在壹電視較自主
【傳媒時評】短期記憶恢復症候群
【新聞圈】5新聞台核准換照 業者承諾自律
活動廣告
「反收買新聞」聯盟成員
GLCA幸福生活站
人本教育基金會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大龍峒文化工作室
中國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中華民國自由通訊傳播協會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
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
公平稅改聯盟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反彰火聯盟
水美公害抵制協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北一女中家長會
台中市大墩社區大學
台中市屯區社區大學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台中市社區婦女成長協會
台中市海線社區大學
台中市基督教青年會
台中市醫界聯盟
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
台北水噹噹姊妹聯盟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台北市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台北市暹宸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台北律師公會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台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36(不能戳的祕密)』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