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9】─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社區營造員特寫】高雄縣甲仙鄉關山社區─蘇美玉
(文/何欣潔,本文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位於甲仙鄉的關山村,古名「東阿里關」,與西阿里關(台南縣關山村)兩足分跨兩縣交界,山巒層疊,地處關隘。這樣的地理環境,讓關山村八八水災時聯外道路中斷,救援直升機曾經數次空投物資,在台灣民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哭著躲避媒體的外配,到勇敢自信的關山導覽員
來自柬埔寨的蘇美玉,是這裡被媒體採訪最多次的外籍配偶,災民與外配的雙重身分、開朗而健談的態度,往往使她成為媒體與社區注目的焦點。
但對於接受訪問,她有她自己的創傷經驗:「上一次,有一個活動,七月底的時候,我跟民視的記者怎麼講也講不清楚,後來好像她們是聽不懂我講的話還是怎麼樣,因為那活動還有其他社區的人也來參加,我也很緊張,回家以後就哭哇,哭著說我不要做了。」
不要「做」了,意味著她想辭去關山村社區發展協會社造員的職務,專心回家跟丈夫割竹筍。關山村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不多,多半是自己的村民,八八風災之後,經由甲仙愛鄉協會的幫助,寫了三年的社區營造計畫,也讓蘇美玉在來到台灣的第七年,成為一位引人注目的社區營造員。
從哭著躲避媒體的外配,到勇敢自信的關山導覽員
來自柬埔寨的蘇美玉,是這裡被媒體採訪最多次的外籍配偶,災民與外配的雙重身分、開朗而健談的態度,往往使她成為媒體與社區注目的焦點。
但對於接受訪問,她有她自己的創傷經驗:「上一次,有一個活動,七月底的時候,我跟民視的記者怎麼講也講不清楚,後來好像她們是聽不懂我講的話還是怎麼樣,因為那活動還有其他社區的人也來參加,我也很緊張,回家以後就哭哇,哭著說我不要做了。」
不要「做」了,意味著她想辭去關山村社區發展協會社造員的職務,專心回家跟丈夫割竹筍。關山村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不多,多半是自己的村民,八八風災之後,經由甲仙愛鄉協會的幫助,寫了三年的社區營造計畫,也讓蘇美玉在來到台灣的第七年,成為一位引人注目的社區營造員。
美玉與他的筆記本
守護長者安全,重現平埔文化
「其實一開始我很推,說我不要,因為我中文不夠好。」蘇美玉操著其實相當流利的中文表示:「我一開始當的時候很害怕,覺得自己不能跟別人溝通,想要有人陪,後來才好一點。」
曾經這樣羞澀、不敢出面成為社區工作者的美玉,說起甲仙地區與阿里關的歷史,卻瞭若指掌:「我們阿里關是平埔族跟那瑪夏原住民的分界,所以叫做阿里關,居民大概都是平埔族。」而平埔族的豐富的文化底蘊,也是吸引蘇美玉在災後一頭栽進社區營造的最大原因:「我跟關山村居民互動的過程裡面,其實就覺得很特別,我們的平埔文化很有特色,有些居民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推銷。」
帶著原生的柬埔寨文化來到此地的蘇美玉,就這樣肩負起關山村兩百多戶人家的文化傳承與社區重建工作。對她而言,怎麼樣的工作方向是可行而重要的呢?
「現在很多人都還活在恐懼之中,很怕再山崩,尤其是老人,他們很希望年輕人可以在下雨的時候來帶著他們出去。」但離鄉的兒女多在外地工作,怎麼可能兼顧山上長者的避難防災工作?「所以我的想法是,把志工分成幾個小組,一組負責照顧幾個老人家,把這個聯絡建立起來,讓老人安心。」
「你應該要去拍她字典!」
不過,眼下她最煩惱的事情,是協會公文的寫作:「除了要寫中文,還要寫這個公文,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也還在學。」即便對於一般中文寫作者也不一定熟習的公文寫作,蘇美玉花了很大的心思學習,就為了凡事自行解決,不想總是依賴他人,正如一開始還要別人陪伴才敢去拜訪居民的她,已經成為關山村的導覽員,蘇美玉正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對中文的使用障礙。
說起這個過程,甲仙愛鄉協會的工作人員異口同聲地要我拍攝蘇美玉的字典:「你看,她多麼用心,字典圈得密密麻麻的,翻得爛爛的,一個字一個字寫公文!」而她的筆記本上,也寫著滿滿的柬埔寨文與中文的對照,紙張斑駁,字字用心。
「我想,因為我們村民也很善良,像當初龍鳳寺發紅包給災民,他們竟然不去拿,因為覺得自己房屋沒有全部毀損,紅包可以留給更需要的人。」村民的純樸與憨直,是蘇美玉介紹關山村時,必定會提及的地方特色,也是支持她一路前進的動力:「遇到物資,家裡只有兩個人的,會分給家裡有五個人的多一點,這就是我們村民,很可愛!」
未來,她更想以廢校十年的中興國小做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關山村的社區活動中心,也預備復興關山著名的宋江獅陣。「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夠讓他們知道,外面很多人都在關心他們的。」災後一年,蘇美玉的字典一頁頁地蜷曲、破爛,關山村的故事,卻正要一頁一頁地慢慢開啟。
(上)柬埔寨與中文交會融合的痕跡(下)被翻到頁面蜷曲的字典
【重建文章】柔腸寸斷,東台灣
文、圖/陳憶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藉著文建會八八重建計劃,在台東南島社大帶領下,讓我有機會一起到台東受災地區,要是沒有這次的機會,我恐怕永遠無法有這樣深刻的體會,身在都市和非重災區的妳/你,一定不能想像這裡的路是怎樣的柔腸寸斷,居住的家園多麼無法預測下一秒會不會有山崩或落石掉下來。
來到這裡,太麻里,光聽名字,就會讓人想起金針山花海,一如以往既定的印象-台灣的後花園,既然是台灣的後花園,就應該是看山看海聽鳥聲,但所謂的山,卻是崩落缺少植被,樹木抓著僅存的土壤,所謂的海,卻因為下雨,流出的河水混濁不堪,與海面上的海水顏色,一分為二,彷彿不同的液體,哪來的依「青」山傍「青」水?
註:我所指的「台灣的後花園」並沒有貶低的意思,我所指的只是「美麗的風景」,並非有特別影射,如有冒犯敬請見諒。
這次走訪了台東金峰鄉嘉蘭村、太麻里鄉泰和村、拉勞蘭部落、達仁鄉安朔部落、大武鄉富山部落、大鳥村、金峰鄉歷坵村,他們面臨的問題各個不同,永久屋、中繼屋、劃定特定區域、本身部落間的熟識、部落裡的派系、部落災後重建、部落的社區營造等等問題,都使得生長於這塊土地的人已經迷失,有「自己到底是誰?」的疑惑。
【金峰鄉嘉蘭村】
嘉蘭是當時八八水災的重災區,因此成為重建示範村地點,但由於當時媒體大肆報導,導致眾多物資注入,使得災民習慣向人伸手,在這裡並不是批評嘉蘭村的得失,而是要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在面對救災時,往往會有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又在發放物資、救援時,常無優良機制,人心本貪婪,要是沒有一個公道、確實的模式,往往會落人口舌,對誰都不是樂見的結果。
【太麻里鄉泰和村】
泰和也是八八水災的重災區,普遍亦有資源分配與使用的問題,目前有28戶進駐由國際扶輪及世界展望會資助的德其段永久屋。八八風災之後,社區發展協會意識到村裡面臨社區感凝聚、村史重建與保存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所以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化危機為轉機,在文建會重建專案中,培育社區營造專員,為社區軟體建設長期努力。南島社大特地安排泰和村永久屋參訪的行程,在這裡的永久屋樣式和大武鄉富山部落的永久屋幾乎一樣,但都有一樣的問題,就是房子有些粗糙與瑕疵,大家都會調侃自己:「永久屋,是暫時的」,現在就先暫時住下,有了安全的棲身之地,再好好想之後的去處吧。
【太麻里鄉香蘭村的拉勞蘭部落】
拉勞蘭從三年前開始發展小米文化產業,成效頗佳,相較於其他地區,拉勞蘭部落是八八風災時較少受到災害的地區,因此也能夠在八八風災後,整合了災區正興部落、嘉蘭部落、溫泉部落、愛國蒲部落、大竹部落、富山部落、大鳥部落等七個部落的部份族人一起推動小米文化,堪稱「小米的故鄉」。自身有明顯的方向帶領其他部落一起重建和發展,有點像領導型,但又有點像陪伴型的角色,這對於其他週遭的部落而言,都有向上提升力量的效果,各個部落能夠保有原本自身的主體性,又能夠結合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原生與新生同時並存。
【達仁鄉安朔部落】
安朔部落裡有個勇猛的「勇士團」,在八八風災期間,南迴公路遭土石流沖斷,透過部落青年組織的強力動員,使得部落在交通受阻的情況下,村內的糧食與醫療等需求依然能維持正常,當政府人力不足時,部落勇士團也自告奮勇到大武漁港海灘擔任搬運物資的先鋒部隊。當前課題是整合部落資源,諸如人力、青年等,更想和其他部落結盟,但目前大家的認同感並不夠,又有經費短缺的問題,因此希望能夠再透過一些計劃或生態文化發展拉攏。去年達仁鄉被台電選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場址,也是安朔部落極力捍衛的反核議題。
【大武鄉富山部落】
富山因風災影響遷徙居住地,原來的受災地區有設計極詭異的河道疏濬坡道,頭部高度的樹幹,盡是八八水災洪水沖刷留下的痕跡;富山部落內部的問題頗多,因此居民關係並不密切,劃定特定區域後,開始進駐到永久屋,這裡年輕人外流嚴重,留下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因此使得原本社區意識、部落意識分崩離析,流離失散的已不只是人群,更是在這之中流失的文化與意志,組織內部存在眾多意見,問題就更加紛亂,而無法凝聚大眾意識,在缺乏共同信念的群眾下,是否能夠在一團亂的情況下,反而殺出一條血路,這就只能靜待富山部落的災民是否有驚覺到本身的問題所在。
【大武鄉大鳥村】
我們直接先到達大鳥發生山崩土石流的地方,當時受災情況較沒有受到媒體關注,但其實這裡的狀況相當嚴重,一整片的土石覆蓋整個村落上半部,現在正在實施攔砂壩工程,先撇除工程經費不論,這裡的工程擋土牆等,根本就不是長久之計,那只能暫時先抵擋一些滑落的土石,讓災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逃跑,要是攔砂壩、擋土牆無法擋住大自然的力量,大鳥村也會面臨滅村的命運,大鳥村未來將會面對的問題就是「是否遷村」。不過,大鳥的歷史傳承與記錄做的並不完善,需要花時間追溯與統整;在大鳥村裡,在八八水災後,部落教室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先安置、輔導孩子的幼小心靈,又讓社區裡有才藝的老師開班授課。
【金峰鄉歷坵社區】
現在的歷坵仍然山明水秀,歷坵相較於其他地方,雖沒有受到嚴重災害,但需要再安全評估,潛在的安全疑慮還是需要注意。然而,在文化保存與延續也有一些課題,他們面臨的是歷坵與山地文化其實並不太相似,口音也明顯不同,過去自50年魯凱族開始搬入,魯凱族本身的領導性強,豐年祭等活動也積極主辦,這促使刺激排灣族對於自身對文化與歷史的覺醒,目前歷坵亟需找回部落歷史,還有推廣小米產銷。
更多照片請點選連結
【社區介紹】來義部落、永樂社區、竹林社區、五溝村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
排灣族人習稱「加拉阿夫斯部落」,位於林邊溪上游,南大武山系的山谷間,東鄰台東縣,部落內有302戶(99年2月),計1153人,主要的生計來源為農業生產。部落境內地勢崎嶇,生態資源豐富,曾為行政院原委會重點示範部落之一,協助完成「舊來義部落生態旅遊環境」。
在莫拉克風災中,來義部落受損嚴重,全村約113戶家宅受到土石流摧毀,西部落聯外道路崩塌毀損,部落東側坡地水源溝渠發生土石流。家園毀損的居民暫時安置於屏東縣潮州忠誠營區,99年7月在新埤鄉南岸農場開始興建228戶233間永久屋,設計上全區配置規劃主要道路指向原來義鄉位置,預計9月份完工。
在文建會的專案中,來義鄉提出「山林經營及防救災知識」產業的目標,透過設置山林巡守隊、調查繪製傳統領域地圖、萃取先祖山林智慧、仿獵人生活山林旅遊等計畫,結合原民傳統野外求生技能與現代防救災知識,組合設計成「防救災知識產業」的推動與發展。
部落牆面美化設計
永樂村位於林邊鄉的東北部,共有二十九鄰,全村1336戶,合計4220人(99年2月)。永樂村以農業為主,早期種植水稻、芭蕉、甘蔗、甘藷、蔬菜,近年來政府鼓勵轉作,目前以「黑珍珠」蓮霧為主,居民有百分之四十五從事蓮霧農作,在占地一點八平方公里的土地內,就約有百分之三時得土地為蓮霧耕作園。
提案審查時,社區營造員提出了可愛的「蓮霧阿嬤」logo,作為社區美化設計,以及結合將來品牌行銷之用途。營造員說,在八八風災期間林邊鄉淹大水,透過文建會的社區重建專案,推廣防災社區的概念,繪製防災地圖,實際操作演練。此外,救災期間,由於當地家戶門牌老舊,標示不清,甚至有許多找不到門牌的情況,所以希望同時結合在地蓮霧農作的特色,重新打造社區品牌,例如將蓮霧阿嬤的形象加在新的門牌上,除了實際的功能外,也為當地社區注入新活力。
災前永樂社區蝴蝶復育園區蝶影處處可見,花木之葉扶疏,是災後難見的美麗。
不同版本之蓮霧阿嬤圖像,希望將此一代表永樂社區之甘草人物形象,與社區門牌加以結合。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社區
竹林村位於林邊鄉之東北邊,行政區域包括竹林本村、下庄、湖內、官埔、慈德五村,全村總面積為4.05平方公里,村民大部分以蓮霧及檳榔種植為經濟來源,亦有種植竹子。竹林村的發展歷史相當早,村內有三百餘年的竹隆宮與百餘年歷史的竹仔腳教會。
在八八風災期間,社區許多老照片與歷史資料因水患而流失,社區發展協會希望透過本案繪製社區防災地圖,加強社區巡守隊的功能,同時重新展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整理。營造員在簡報中提出蒐集地方老照片、古蹟建築資訊、耆老訪談紀錄等計畫,匯集於地方文史館,增修第二代竹林村村誌。
透過八八風災的轉機,營造員期待居民運用新思維結合傳統產業,開創竹林村的文創產業,促進鄉內子弟返鄉的意願,永續農村經營的願景。
阮姓占竹林社區居民總人口三分之一,為地方望族,圖為阮家永興家園,擁有近百年歷史之建築物。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
五溝村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總計1493人,以農業為主,家庭代工次之,檳榔為主要的經濟作物,香蕉的栽種面積也逐漸增加,但價格變動頗大,農民也深受影響。五溝聚落中有2間祠廟、1間宗祠跟17間夥房,夥房的整體結構完整,是保存完善的客家聚落村莊。夥房指祖孫住同堂,共同開伙,由於住的人多,一座夥房的建築面積可達二、三百坪,融合客家建築中穿鑿屋通風與土磚屋冬暖夏涼的特色。
儘管已經有許多單位投入五溝村土磚屋的搶修工作,申請文建會莫拉克重建專案的萬巒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強調軟體的復建與聚落資料的調查。聚落居民過去多倚賴顧問公司,所以保存協會希望透過在地說明會,引發公共參與的機制,凝聚社區意識感,亦藉此培養社區年輕人投入社區營造與文化保存的工作。以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環境空間改造方式,保存協會希望能以夢想、社區願景、住民共識,打造符合社區的永續營造工作。
建立風災搶修土磚屋文化歷史聚落過程的資料調查、環境美化、呈現歷史聚落的文物與作品展、歷史聚落與參訪動線的研討、透過歷史聚落的研討會凝聚社區意識。
五溝村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總計1493人,以農業為主,家庭代工次之,檳榔為主要的經濟作物,香蕉的栽種面積也逐漸增加,但價格變動頗大,農民也深受影響。五溝聚落中有2間祠廟、1間宗祠跟17間夥房,夥房的整體結構完整,是保存完善的客家聚落村莊。夥房指祖孫住同堂,共同開伙,由於住的人多,一座夥房的建築面積可達二、三百坪,融合客家建築中穿鑿屋通風與土磚屋冬暖夏涼的特色。
儘管已經有許多單位投入五溝村土磚屋的搶修工作,申請文建會莫拉克重建專案的萬巒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強調軟體的復建與聚落資料的調查。聚落居民過去多倚賴顧問公司,所以保存協會希望透過在地說明會,引發公共參與的機制,凝聚社區意識感,亦藉此培養社區年輕人投入社區營造與文化保存的工作。以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環境空間改造方式,保存協會希望能以夢想、社區願景、住民共識,打造符合社區的永續營造工作。
建立風災搶修土磚屋文化歷史聚落過程的資料調查、環境美化、呈現歷史聚落的文物與作品展、歷史聚落與參訪動線的研討、透過歷史聚落的研討會凝聚社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