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12】─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上﹞
參與歷坵部落小農復耕至今,跟著農友一起耕作的經驗深受感動,尤其是看到老人家長久從農淬煉成身體上自然而然的「做」,以及在態度上對自然與土地相映共生的執著,駐留在地的親身經驗,也許真能讓我們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上有不同的觀念與視野。
發生在台東金峰鄉歷坵部落的「小農復耕支持計畫」,是在八八水災後,由浩然基金會、台灣農村陣線以及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組織、執行的經濟扶助計畫。從計畫名稱的字面意義上,小農復耕似乎在關心生產規模小的農民如何繼續從農,不過小農復耕的理念不止於經濟層面,還希望透過經濟的扶助,同時修補目前鄉村社會結構以及自然環境的危機。但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為什麼發生,它又試圖引發哪些層面上的轉變,也許就得先從到過去整個台灣鄉村變遷來過程來談起。
透過經濟上的支持協助,當地農民在進行農業經營形式以及產銷通路上的轉型,著手改善農民的經濟困境:小農復耕希望農民從身處於歷坵的生活經驗以及老一輩務農者所擁有的一套無需仰頼化學肥料與農藥的耕作方式,發展出符合在地社會脈絡與自然環境的農法,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同時建構新的產銷通路,讓農民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使農產品能有較合理的價格。
小農復耕也期待農民組織化的發生,讓農友在小農復耕的互動過程中產生農業技術與知識上的交流,也形成彼此關係密切的產銷組織。於是小農復耕將讓農業重新成為可以滿足經濟需求的活動,創造了在地的工作機會,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願意留在歷坵,說不定,小農復耕就成為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可能途徑。
後來我們從台灣農村陣線的芬瑜與培慧那邊,知道歷坵即將有一個新的社會實踐的嘗試,也就是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由於我們一直對農村議題想有更豐富的了解,幾位夥伴也就此參與了小農復耕的行動,進行觀察。記得當時是在耶誕節前夕,歷坵部落瀰漫溫馨的過節氣氛,執行計畫的芬瑜與右檸,聯絡當地最主要的合作夥伴聖華,並邀請了參與的農友長輩們進行了一場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的說明會,為了傳達小農復耕行動中,強調自然農法、在地生產、組織培力的理念,芬瑜準備了有關自然農法的實踐—社區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在這次的互動中,我們發現執行計畫的芬瑜與右檸,以及歷坵的在地農友是多麼意志堅定的要推動小農復耕。
說明會在這個平和的夜晚結束了,但卻是小農復耕往後漫長而穩健(重點是穩健,深厚的互動與陪伴)的開始。
【重建消息】重建會委員會通過原住民族集體遷村安置方案
行政院重建會今(8/31)日由吳院長兼召集人召開第17次委員會,通過內政部所提「莫拉克颱風災後原住民族部落集體遷村安置民間興建永久屋方案」,補強內政部原已訂定之「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原則,對無自有房屋但在部落有居住事實者,將以維持原住民族社會(部落)組織之完整性及文化、生活方式之傳承,提供合宜的安置方式。
重建會經多次邀集相關部會及縣市政府開會研商並獲有共識,對於颱風災後經核定為特定區域或安全堪虞地區,並經部落會議或村里民大會集體決議等機制表達遷村意願,且申請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戶數占總設籍戶數百分之八十以上,並報經直轄市、縣(市)政府初審後,轉請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為集體遷村者。
重建會表示,以屏東縣為例,已達申請永久屋者達80%以上之部落有15個共1,119戶,已獲核定614戶,尚有505戶未獲核定,本方案通過,將有助該等部落族人集體遷村,維持部落組織之完整性及文化、生活方式之傳承。
集體遷村部落(或聚落、村)居民,除原已符合永久屋申請資格者外,對經部落會議認定其有實際居住事實者,部落集體遷村之安置方式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政府先行就部落遷村所需安置戶數進行估算所需永久屋戶數,再洽請遷村部落安置基地認養興建之民間團體,請其協助予以援建所需永久屋。
二、部落安置基地之永久屋經核配完竣後剩餘之永久屋,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優先提供本方案安置對象之用。安置方式由直轄市、縣(市)政府採永久屋租用、先租後售或訂價出售等方式辦理。
三、供安置之永久屋戶數不足者,其安置之優先順序,由部落會議決定後,送交直轄市、縣(市)政府核定。
未來提供部落遷村戶租用安置之永久屋,其後續維護、管理事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訂之。永久屋分配後應由進住之災民自行管理維護。已申請颱風受災戶重建(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另行購宅或獲配國民住宅者,不得再依本方案分配永久屋。
※詳細網站
【社區介紹】大竹社區、南興社區、愛國蒲社區
【台東縣大武鄉大竹社區】
四面環山的大竹社區位於台東大武鄉的最北端,居民大多以農漁業維生,過去在社區經營上,曾推展植樹活動、月桃編織、十字繡編織以及傳統舞蹈等研習班,可見部落對於環境與工藝的重視。
莫拉克肆虐後,大竹部落連同當地的富山部落,被政府劃定為特定區域,進行永久屋的遷移行動,為防止部落文化遺失,編纂歷史以及文獻整理便成為大竹災後的重點計畫工作,另外再透過相關的研習活動延續社區發展,關於文化傳承這方面的願景,可從部落第一年企盼實施的重建計畫中得知,他們希望藉由訪問耆老、資源產業的量化調查,以進行村史的整理與彙編;特別的是,部落希望能開設「原住民族樂舞編導研習班」、「青少年成長營」以及相關傳統文化的再生精神培養研習活動,顯示了部落對於「新生」與「原生」的希冀,不再只是單向的學習樂舞或擔心人口老化問題,相對的,他們要發揮創意進而創作,亦要重拾年輕人對原鄉的關懷與渴望。
過去對植栽的重視,也使大竹不忘災後綠化的重要,於是景觀塑造、花木保育等修景工作也成為重建要項,社區希望在文史修整之餘,也能享受過去環境美化的光景。
【台東縣大武鄉南興社區】
南興社區原本是典型的原住民村落,居民以排灣族為主,經過八七水災後而遷入了一些從彰化及嘉南地區來的漢人,以及原居於沿海海防單位的退伍軍人,形成南興社區原漢混居的情況。居民信仰多以天主和基督為主,每年7至8月也會舉辦豐年小米祭,另外也有青年團及社區媽媽教室等組織。
在八八風災重傷南興社區後,使他們重新深思了大自然的新概念與新方向,於是社區計畫推動改變農作方式,結合水土保持,來防患於未然。
當地的農作更新計畫中,以推廣有機農業完全依照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為主,鼓勵居民儘量避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生產最營養安全的農特產品;另外也提倡拒絕濫墾濫伐來維護自然生態。當自身環境美化升級後,便計畫推展產業行銷研習及觀光推展和導覽人才培訓等活動,擴大社區的發展,他們的重建工作,確實的從土地做起。
【台東縣大武鄉愛國蒲社區】
愛國蒲部落是大武鄉平原最寬,農特產品最多的部落,也是個自然生態最為豐富的區域,如此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卻因為莫拉克侵襲而導致環境膠著,受風雨摧殘後的愛國蒲,地形走樣、道路被沖毀,部落上方的山壁也嚴重坍方,所幸無人員傷亡,且公部門以最迅速的方式為社區進行植草以及建築擋土牆,使部落日常生活漸趨穩定。
災後的愛國蒲發現重建工作應該從根本做起,而根本則立基於政府持續推展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中,原本社區雖有辦公處或發展協會等單位的設置,但未曾辦理社造人才培訓以及資源調查等基礎性工作,所以社區歸納的重建計畫中,多是社區總體營造裡最根本性的重點工作,如進行社區營造研習討論社區議題、培訓地方社造人才、做資源訪查以及繪製社區地圖。
故雖然重建的本意是為恢復社區原本的面貌,但愛國蒲部落卻在重建工作中進行了一場社造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