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0-10-26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社區介紹】嘉義縣樂野社區、屏東縣大武社區、屏東縣泰山社區
【重建消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莫拉克颱風災後文化重建計畫 補助辦法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編按/強調自然農法、在地生產、組織培力的小農復耕計畫在歷坵部落展開,經由台大農村讀書會學生與農村陣線人士的引領觀察下,發現當地農友們對於小農復耕有著深切的期盼。從第一期培養的小米,到第二期栽種的洛神花,均見證了在地合作的踏實與和諧,也在這一場場的農事中,面對了農業轉型的思索,以及合作共識的再推動,小農復耕要培養的,是細水長流的信心。

(文/徐肇尉、圖/陳芬瑜-台灣農村陣線)


回到台北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在歷坵訪調的可能性,如果在歷坵進行訪調,參與小農復耕,或許我們可以親身經驗一場前所未見、另類的農村轉型過程,除了農業形式上的改變,未來在社會、文化上可能有不同層面的轉化。於是我們第三次到歷坵,與聖華討論訪調一事,並計畫了十天的訪調行程,想從短期在地駐點觀察,隨著歷坵部落的生息與脈動,跟著農友的農事勞動,希望能以貼近在地的方式認識歷坵,以及小農復耕中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十天訪調過程中,我們觀察了小農復耕開會的過程,看著原本互不熟識的大家──長久生活在歷坵部落的農民們與來自都市的漢人──一從互動中尋求共識過程。農友們決定以小米作為小農復耕第一期的作物後,就開始整地,砍草,我們也就一起參與的小農復耕田間勞作,很多人終於第一次把汗水滴到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裡了。在這幾天中,我們也跟著農友到他們的田裡幫忙,學習,跟著杜爸爸杜媽媽一起砍草、種小米,與林媽媽一起摘樹豆、剝樹豆,也與老人家在農忙之後一起用餐……。

那次的訪調最後是依依不捨的結束了,我們也在訪調中,發現許多小農復耕計畫在實踐上有趣的環節,比如說復耕的實踐上,要怎麼面對當地長久習慣的經濟形式,要怎麼面對歷坵原有權力關係中,甚至是面對到參與小農復耕的農民要怎麼面對這樣的農業轉型,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後續想要更進一步來探索的。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圖/小農復耕發展規劃〉
 

之後的幾個月,每每到了小農復耕需要農忙時候,我們就會再回到歷坵部落學習與幫忙。小米播種的時節,我們用杜爸爸發明的播種機,一粒一粒將小米埋入田中。一個月後,我們又回到歷坵跟農友們一起拔小米草,感受到整日下來彎著腰,或跪或蹲埋頭拔小米草的緊迫感(怕拔壞,壓力很大!),老人家都笑說我們都壓力太大了不敢說說笑笑。雖然說十分勞累,但卻有種著實的踏實感。

六月初,是收小米的時候了,聽說杜爸爸費了好大的力氣在趕鳥,雖然當時正值期末的大家就無法參與,但是又在七月中的小米收穫祭回到歷坵,芬瑜與聖華等人準備在這天進行小農復耕豐收會。豐收會的準備時間裡,我們跟著老人家一起學習包avai(小米粽),幫忙盛裝釀好的小米酒。小米收穫祭是歷坵部落重要的日子,部落裡舉行許多重要的儀式,在這個同樂的時候,聖華跟芬瑜還被我們的學生安排上台表演,結果我們匆忙的準備幾首歌來表演外,也透過這個機會,讓部落的其他居民知道現在部落裡面有一群嘗試用自然農法耕作的農民。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圖/歷坵小農復耕轉型新嘗試〉

部落的小米豐收祭結束後,接著進行自己小農復耕豐收會,桌上擺滿我們自己做的小米酒和散裝小米等小農復耕的成果,小農復耕的嘗試已經達成階段性的成功了。這個嘗試一開始,大家就一直頂著不知道有沒有收成的壓力,對復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在達成目標的背後,更實在的是芬瑜、右檸、聖華與參與小農復耕老人家們持續互動與陪伴產生的互信與默契,在這一年來,在歷坵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與互動,協調彼此的意見,共同討論復耕作物的選擇,生產的規模,耕作的方式,支持經費的使用,產品的形式與包裝,強調一切以在地的思維作最主要考量下,一步一步地形成共識。

這似乎與去各種忽視在地脈絡的工程建設與扶助計畫不同,小農復耕支持計畫中,透過與在地建立深厚的互動關係,讓地方的意見受到尊重,計畫也從農友的意見做各種安排,此外芬瑜與右檸在計畫中長期的陪伴在地的農友,而產生深厚的信任關係與彼此的默契,從對過去的反省,修正歷坵小農復耕的實踐之路,讓小農復耕雖然規模不如其它八八水災後各個重建計畫來得轟轟烈烈,但是它所得到支持與認同更讓這個行動能順利地進行。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圖/學生參與田間農事的實作〉
 

生長在離鄉離農世代的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也許是從未知道過)台灣這片土地是如何滋養我們成長,更會不知道台灣農村在社會變遷下面臨什麼樣困境,我們不敢說我們已經展開了什麼行動,不過我們還是認為「理解是行動的前提」,總要先對我們關心的議題進一步地了解,於是我們進到歷坵實地的觀察,未來也會持續地觀察與認識台灣其它的農村。在歷坵我們看到在地農民的踏實,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以及小農復耕的行動中的社會實踐者如芬瑜、右檸,是怎麼陪伴在地的農民,共同協調,編織出小農復耕這種重視地方主體性的經濟扶助。

第一期的小米收成後,我們又回到歷坵,除了持續進行農村訪調,跟著老人家做一些農事。小農復耕的農地上第二期的洛神花長很健康,對於小農復耕這個新的嘗試,相信參與小農復耕的每個人會越來越有信心。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圖/找回傳統農法的堅持〉
【社區介紹】嘉義縣樂野社區、屏東縣大武社區、屏東縣泰山社區
【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社區】
坐落於阿里山風景區的拉拉吾雅部落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野生動植物群豐富多元,生態保育景點也相佐著許多傳說故事,使得部落雖由原住民族中為數較少的鄒族民眾組成,但其發展特色卻完全不遜於其他原住民族群,相對的,此社區的思考相當廣泛及深化,從民國85年開始推展社區工作至今,在土地更新、環保綠化、觀光行銷、歌舞影劇、文史繪製及其他美學美食的產業建立上均有持續且具體的成績。

    八八風雨的降臨雖然暫時中止了某些社區工作的推動,卻另外顯現了社區先天養成的意識高度,他們在重建計劃中不滿足於他人的救助,更迫切希望的是在地人才的培育啟動機制;他們不僅希望恢復生產進度,更希望建立部落市集,試圖破除農產滯銷、賤價出售的窘境,並促使族人得以藉機交流互動;另外立足於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工藝產業、環境景觀、人文教育與安全照護等的再提升,藉由全面的重建,得以再現生機。
【社區介紹】嘉義縣樂野社區、屏東縣大武社區、屏東縣泰山社區 
〈圖/當地的「迷糊步道」,因蜿蜒於米洋溪畔而得名〉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
位於屏東的大武部落距離省道30公里,從霧台進入也需20分鐘,雖位處偏遠,但這也使得部落仍保存著純樸自然的面貌。近年來因護溪有成,繼而構築賞魚步道並規劃摸魚季,另外巴冷公主遺跡步道也使得部落一砲而紅。除了這些大型的古蹟與活動外,當地族人柯得寶也選擇在自己的藝術工作室裡,用石雕刻下部落頭目與耆老的口述故事,記錄著精彩的大武部落的歷史。

然而這些剛剛起步的成績,卻遭受莫拉克的強烈打擊,於是族人共同推動重建計畫,而工作的推動尤其以青年組織為主,發展一系列災區服務、安置陪伴、心靈輔導以及會議參與等事項,在文化技藝方面亦由青年們記錄結合當地耆老的文史印象,以重構部落記憶,於是一連串的自救行動相繼形成,部落希望藉由青年的啟動力量,得以大幅提升、延續及活化社區生活產業的效能。

【社區介紹】嘉義縣樂野社區、屏東縣大武社區、屏東縣泰山社區

〈圖/屬於魯凱族的祕湯---大武溫泉〉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社區】
高樹鄉泰山村早期是個以打獵為生的村落,因此村名曾取作「打獵埔」,當時在農事上由於缺水緣故,所以一年僅能收穫一次;現在的高樹鄉水源充沛,以鳳梨及芋頭為大宗產物,另外也會將農產品製作加工,創造更好的農業產銷成績。

莫拉克風災來臨後,泰山鄉花了半年時間進行基本重建工作,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已告一段落,所以社區接續著重的是民眾生活福利的整頓、以及產業環境的再造。在福利整頓方面,計畫招募志工去深入訪查獨居老人、外配、貧殘等問題,並造冊輔導;在產業環境再生方面,則希望結合地方及學校辦理農產嘉年華,並邀請傳媒與外賓品嘗觀賞,另外也計畫實施水源生態復育等更高一層的營造工作。

雖然泰山村災後的基本重建領先他方,但卻不忘在社區營造上求好求高,繼續努力的造景與造人,往更穩定的社區路線發展。

【社區介紹】嘉義縣樂野社區、屏東縣大武社區、屏東縣泰山社區
〈圖/泰山社區準備開路鼓車表演〉

【重建消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莫拉克颱風災後文化重建計畫 補助辦法

◎計畫緣起:
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肆虐台灣南部,發生豪大雨、淹水及土石流等災情,綜觀整體災情,受災地區原住民部落以高雄縣、屏東縣、南投縣、嘉義縣、台東縣等5個縣市最為嚴重,其房屋沖失、全毀或半毀、田園沖毀、農作物損失及聯外道路交通中斷等情形,除造成原住民生計影響甚劇,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及發展亦造成相當衝擊。

政府辦理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包含家園重建、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活重建及文化重建等五大面向。本會為整合政府、學校及民間團體資源,規劃辦理相關原住民祭儀等文化傳承及研習活動,加強推動受災地區原住民部落及永久屋安置基地之文化重建工作,特訂定本計畫。

◎計畫期程:自核定日起至100年11月30日止。

◎計畫受理期間及申請方式:
一、 受理期間:自核定日起至100年9月30日止。
二、 申請方式:於計畫執行前檢附申請表(附件1)、計畫書(附件2)及組織立案證明書各2份送本會審查。

◎補助對象:
一、實施區域內經政府機關立(備)案之部落社區組織、學校及其他民間團體。
二、設籍於實施區域之個人。

◎補助項目:各項目補助同一個人或單位以1次為限,補助經費最高為新台幣50萬元整(不補助硬體之設施設備等相關費用﹞。

一、 舉辦受災地區部落之傳統文化祭典祭儀:如永久屋入住儀式、遷村儀式、祈福儀式及其他部落重要祭典祭儀。
二、 調查、整理、出版(含數位出版)受災地區部落之文史資料:如部落史、部落誌、樂舞採集、口傳文學、重大歷史事件及其他重要文史資料。
三、 舉辦受災地區部落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如文化研習營、族語教學、部落遊學、部落尋根、傳統體育競技、傳統樂舞競賽及其他文化傳承活動。
四、 辦理受災地區部落展覽(演)活動:如紀錄片影展、攝影展、文物展、音樂會、藝術表演及其他文化藝術活動。

※詳情及表格請見此網站

推薦訂閱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102年4月電子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電子報】
轉寄『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