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14】─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社造國民大會論壇】八八水災後的社區營造--縫隙間的行動
(文/蘇之涵、陳美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圖/林榮一)
呂欣翰、陽政育(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台大城鄉所同學說明進入排灣大社部落的重建過程,首先透過部落報、讀書空間角、推廣離災住宅的概念,協助遷入瑪家農場永久屋的相關事宜。現在的行動聚焦於產業與通路,以既有的產品為基礎,繼續發展包裝及通路,另一重點為部落智庫的建立。
此外,社區現在發行的部落報,以部落自己的事為主要內容,例如部落的戀愛,不同族群的通婚現象,透過部落報更進一步了解部落,也讓部落自己發掘自己的故事。而在台大城鄉所兩位同學的表述中,並沒有特別強調認同,著重的是重建工作細節的討論,例如產業行銷等。
陳芬瑜、徐肇蔚(台灣農村陣線、台大農村讀書會)
農陣在台東縣歷坵部落、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與高中村推行小農復耕的行動,協助農友找回傳統的耕作智慧,發展出符合在地社會脈絡與自然環境的農法,同時也期待這樣的行動能創造重建當地的工作機會,並引入社會力入重建之路。
農陣表示,與部落也是經過好一陣子的磨合才達成共識,因為部落在重建的態度上,往往希望進度盡可能的快,相較於他們希望一步一步慢慢來的想法有著強烈落差。面對資源、資源擁有者與非擁有者之間不同的觀點,農陣人士謙虛的表示還在學習當中。
方瑜揚(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研究生)
南華大學建築景觀所災後進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進行部落調查與組織培力,經過願景整合、需求磨合與協力陪伴三個時期,了解到討論與行動應跳脫安遷及重建兩大中心價值,且重建事務應先由部落開始。他們表示透過持續的溝通了解與小行動,團隊和部落間的互信關係才有可能被建立,團隊也才有可能發揮中間人的角色提供需要的協助。
此外,期待再藉由建立部落報及舉辦休閒活動等方式,讓部落的重建壓力慢慢下降,回復部落的生活秩序。
劉炯錫(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文建會莫拉克重建專案台東分區主持人)
劉炯錫老師首先讚賞年輕朋友在八八風災後對於重建事務的熱情,但也提醒在座的夥伴進去部落前要先做好功課,了解部落的歷史與內部結構,部落內不同族群與附屬關係。有基礎的認識,成為部落的一份子,才有可能行動,因為所有的行動都要回歸到社區,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思考。
其次,劉老師認為有機農業目前在台灣的發展仍未成熟,高成本對於偏鄉或原鄉部落而言是一大負擔,尤其是受災害的社區,嘗試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社區生活的基本面,短時間內若見不到明顯成效也別氣餒,因為這是需要長期關心投入,持續學習的一項工作。
馮小非(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創辦主編)
馮主編依過去經驗分析,發現九二一當時有很多老師進入災區,但到八八重建時則以年輕人居多。雖然年輕人資源較少,但是與居民的相對位置較平等,容易營造出一起努力共同學習的感覺,而這種情形比較不會讓居民產生對外的依賴。
另外在南投中寮九二一重建的經驗裡,馮主編認為重建速度相較今日緩慢許多,然而撇除產業復育的速度比較,實際上追求產業重建的完善品質的確需要時間,因為大量生產的代工方式,經常會耗損重建社區,造成反效果。雖然這不完全代表產業失敗的絕對因素,但是過快的產業重建速度無異於揠苗助長。產品應該是一種能表達自己的語言,和大量代工的生產絕對不同。但如何取得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則是必須花時間思考的問題。
此外馮主編提到若欲了解產業定位,則需彙整分析品牌、儲藏系統與價位等元素,其中冷藏系統的建置相當重要,政府與民間在這方面都可以多加協助,且需要更多資訊來進行評估工作。
金惠雯(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金秘書長表示,八八受災區多為部落,但原民部落並非一般的農村部落,它內含著權力結構、社會組織、組織型態等複雜關係,尤其因族群不同所展現的差異性,均是必須要重視的。
回歸談及現在的重建速度,可以用飛快形容,然而重建工作所塑造的願景是否為部落想要的?部落居民是否了解重建在做些甚麼?產業的願景是否有符合在地脈絡與組織?雖然這些問題無法即刻回答,但是要放在心裡,時時刻刻的反覆思量。
在重建工作中,金秘書長也強調原民部落的特殊性不可以被忽略,同時也建議大家應該要嘗試了解部落居民共同面對的問題,方可將資訊充分帶進部落。根據過去的經驗,原住民朋友並非本身懵懂,而是因為資訊沒有被正確地傳達或被扭曲,所以身為知識份子,應認真的做訊息傳遞工作,將訊息轉化為原民朋友可以了解的方式,才能讓重建事半功倍。
(圖/蘇之涵)
張恒裕(重建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張處長針對前面討論的回應,發展出了「原鄉自主」的重要觀念,但是八八跟九二一在此議題上的情形有所不同,因九二一可以原地重建,但八八有很多地方是危險區段,居民面臨著遷移的難題;另一點在於產銷方式的變革,比方說高雄桃源勤和部落的兩大產業---梅子與芒果,產收季節正好就是在颱風季,現在產業因遭受交通問題無法運送出去,然而由政府收購並非長遠之道,所以將產業製作成加工品會是現下合適的替代方案。
(圖/蘇之涵)
※尾聲
論壇即將進入尾聲之際,現場也激盪出了一些意見結論,像是如何有效的促使原民朋友更為主動,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情形發生?如何尋找遷村與原地重建外的其它可能?以及產業重建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方式等等。
然而在結束前30秒,有位年輕人卻指出整場會議都像是個人的情感抒發,缺乏討論重建過程中涉及利益糾紛、資源分配不平均或剝削等問題。雖然由於時間限制,他的討論只得作罷,但他的一席話卻另外提醒我們,單從影像或心得式的表述,是否足夠?我們是不是該大膽地切入利害或對錯關係上的討論,才能真正發掘出除了環境外的「斷垣殘壁」?而也許「論戰」的痛,會帶來重建的美。
(圖/林榮一)
【重建消息】「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文化重建計畫」&「屏東縣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自主重建計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莫拉克颱風災後文化重建計畫」
一、計畫期程:自核定日起至100年11月30日止。
二、計畫受理期間及申請方式:
‧受理期間:自核定日起至100年9月30日止。
‧申請方式:於計畫執行前檢附申請表(附件1)、計畫書(附件2)、組織立案證
明書及著作授權同意書(附件3)各2份送本會審查。
三、補助對象:
‧實施區域內經政府機關立(備)案之部落社區組織、學校及其他民間團體。
‧設籍於實施區域之個人。
四、補助項目:
‧舉辦受災地區部落之傳統文化祭典祭儀
‧調查、整理、出版(含數位出版)受災地區部落之文史資料
‧舉辦受災地區部落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活動
‧辦理受災地區部落展覽(演)活動
(各項目補助同一個人或單位以1次為限,補助經費最高為新台幣50萬元整,不補助硬體之設施設備等相關費用)
五、審查標準及方式:
‧審查標準:
(一)申請計畫之目標、內容可行性及經費編列詳實性。
(二)原住民受益人數及影響。
(三)活動規劃對促進青少年參與之效益。
‧審查方式:
案件受理後,本會就計畫進行書面初審,並送本會審查小組複審。
※詳情及附檔請見此網站
◎「屏東縣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自主重建計劃」第二階段社區徵選須知
‧提案說明會暨計畫書撰寫工作坊:
(一) 地點:屏東縣社會福利綜合大樓205會議室(屏東市華正路97號)。
(二) 日期:99年11月12日,上午8點30分。
‧甄選作業流程:
(一) 申請日期:99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止。
(二) 現地訪視暨計畫輔導修正:99年11月29日至12月13日。
(三) 口頭報告審查日期:99年12月15日至12月17日。
(四) 甄選結果公告日期:99年12月24日。
‧簽約作業:公告後7日內進行簽約作業。
二、執行期間
自簽約日起,計畫執行24個月,展延日不得超過101年12月31日止。
三、提案對象
‧立案於本縣受災村里之社區發展協會。
‧立案於本縣受災鄉鎮之社團。
‧立案於本縣受災鄉鎮之合作社。
‧具有防救災經驗及社區營造經驗之單位。(此類提案單位須與在地組織合作,並協
助在地組織未來具有自主重建能力,請檢附在地組織合作同意書及相關文件,如
附件三)
〈註:已是內政部生活重建中心承辦單位非為本計畫提案對象。〉
四、補助內容
本方案共分為「社區培力員」及「社區自主重建」二大部份,單位所提計畫皆需包含此兩項。
※詳情及附檔請見此網站
【社區藝文協力】紙風車319的莫拉克歷程
一場關懷兒童的文化行動首先在2006年展開,它集結了眾多名人與團體的力量,懷抱著跨政治跨背景的企圖,只為打造開啟孩童笑容的第一哩路(Firstmile Kid’s smile),這個偉大的行動定名為───「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文/陳美齡、圖/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圖說/三地門國小孩童寫春聯)
(圖說/在信義桐林舉辦的戲劇營)
風災過後的一個多禮拜,「紙風車兒童藝術生活輔導專案」立即啟動,計畫透過兩階段性的專案陪伴受災地區,第一階段為藉由募款發放一人一萬元的緊急助學金;第二階段則是招募志工及專業師資進行各項藝術與心理教育的訓練,包括了運用「肢體遊戲」、「聲音語言開發」以及「情境活動」等方式帶領災區孩童揮別陰霾。自當年9月開始,這項專案便在南投、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陸續設置30個營隊進行長期陪伴,往後一年的時間裡,工作人員們懷抱著一份使命感,經過被八八風災沖蝕的山谷河床地、以及被大石壓毀的路基等惡劣環境,卻不曾喊停。
(圖說/高雄六龜寶來國小的接球遊戲)
今年7月18日,高雄桃源的建山營隊結束後,歷時一年的這項計畫也告一段落,緊接著第三階段的專案任務於焉展開,名為「環境教育心靈劇場-福爾摩沙我的家」,這項新計畫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互動式的演出傳達山林保育觀念,在這個階段裡,紙風車運用過往藝術工程中最熟悉的戲劇腳步,帶領孩童認識自然,抒發創傷情緒,已預計於今年9月起,巡迴所有災區學校並完成70場演出,雖然紙風車319工程又開始面臨一項新歷程的啟動,但目的永遠只是為了守住他們想像中,那「孩子的笑容」。
(圖說/嘉義阿里山山美國小肢體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