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11-15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建後的日出之鄉-台東太麻里泰和社區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看見社區工作的真實樣貌-社區營造員陳麗美
【文建會重建企劃】重建回家的路企劃一:文化的傳承
【重建消息】文化檨仔腳重建與活化計畫& 2011阿里山鄒族文化祭典&各就各位就業專案計畫&重建二週年關懷傳愛系列巡迴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隔週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台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Camper童鞋3%公益捐,邀您一起來分享「擁有與付出的美好」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建後的日出之鄉-台東太麻里泰和社區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蘇之涵、圖/陳麗美

泰和村,位於太麻里鄉的市區,是第四分區唯一一個以漢人文化為主體的社區。一般人提到要去太麻里的商業區或行政區,其實就是進入泰和村或大王村,太麻里成為這兒的地名統稱,所以泰和村相較也比較少被單獨提起。

泰和村的人口約有兩千人,百分之十為原住民,12到15鄰多為德其里段的阿美族。在莫拉克風災中,泰和村落主要受災區為南邊的太麻里橋區、以及市區的外環道。社區的16-17鄰受災情況較嚴重,因此有部分的人搬到太麻里永久屋,還有一些人是太麻里溪河床兩旁的農地流失,原本的釋迦、荖葉田被沖走,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泰和村以南太麻里橋和香蘭村相鄰,八八水災沖走的350多公頃的土地中,釋迦和荖葉田佔了大部分。)

八七水災與八八風災

營造員在災前就有機會跟老人家聊天,得知社區的發展跟水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民國四十年代的八七水災,讓當時雲林、嘉義、彰化的閩南人產生一批往東部的遷移潮,加上當時的三七五減租政策,讓嘉南平原的農民們翻山越嶺到台東重新買地,現在鎮上還可以約略看到當時的移民區域:金針山以嘉義人的後代為主、彰化人的後代多住在街上,而種田的多是雲林後代。了解這些社區的歷史與特性,在社區發展協會與營造員規劃社區提案時,成為良好的基礎條件,不會脫離社區原本的發展脈絡。


(田調小小尖兵之農業組的釋迦班長蔡叔叔,介紹在釋迦園邊,早年長輩從雲林搬到台東時候住的老家。)

問社造員麗美姐說,泰和是個什麼樣的社區?她說,因為是平地人居多的地區,所以可以看到比較多土地公廟、漢人的民俗活動,這跟台東的其他村落比較不同。泰和還有著名的曙光園區,位於海岸線上,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金黃色日出,還有遠方的綠島跟蘭嶼。


種下一顆種子,等待開花

以文史調查為主題的泰和社區,除了地方耆老的訪談紀錄與整理,也有跟大王國小合作,完成「田調小尖兵」的任務。從99年開始推動田野調查志工培訓的課程,參加的志工有社區退休的老師、郵局公務員,還有農友們。完成培訓的志工們,今年負責帶領小朋友進行訪談,尋找各種社區達人,小朋友的訪談過程與心得結合學校鄉土教材,製作圖文並茂的學習單。國小老師與家長會長對於這樣的鄉土活動,結合家鄉的認同,也都相當支持。


(田調小小尖兵-人文組訪問木雕師傅lugwi)

藉著文建會的案子,社區發展協會與社造員也把活動中心好好地整頓了一番,之前社區未有人力或經費使用活動中心,長久以來變成鄉公所的倉庫。去年利用這個機會把空間騰出來,今年社區發展協會接著向其他單位申請計畫接續修復硬體,希望明年可以真正變成活化的空間。



從重建走上陪伴之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泰和社區雖然是以漢人為多數的社區,但今年度社區發展協會的重點之一是協助12-15鄰的德其里阿美族聚落,成立立案團體,讓阿美族的文化的推動可以透過社區組織與提案來爭取經費。明年度,泰和社區發展協會也會持續協助開設電腦等文書、文化課程,讓德其里聚落更成熟。阿美族的傳統舞蹈課程則是今年的另一項培力課程,這讓舞蹈團隊在太麻里鄉的聯合豐年祭得到第三名,雖然在「揪人」跟練習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第一次得獎的紀錄讓社造員跟德其里的人都非常開心。


(德其里部落歌舞實作)

泰和社區未來的願景呢?對於泰和來說,農產加工的產業發展是一條可能的路線。協會有考慮過釋迦冰淇淋,因為過熟的釋迦很難賣出,如能透過加工的方式,增加產品的價值,希望可以協助太麻里區主要的釋迦產業。風災後,社區發展協會也有跟農會合辦論壇,讓栽種方式的轉型注入社區,讓農友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可能性。

做粿、包粽子、插花,這些結合日常生活與時令的活動都是泰和用來攪動社區的方式。在社區營造員訪談社區耆老的過程中,會遇見一些主題性的達人,然後在適當的時間點,請達人出馬,教社區的年輕人或新移民們。用自己社區生產的原料,做自己的東西,這樣看似尋常的活動,在族群多元的台東,也是一種動人的文化傳承。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看見社區工作的真實樣貌-社區營造員陳麗美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 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蘇之涵、圖/陳麗美

泰和村雖然不是社造員陳麗美的出生地,卻有著麗美姐從小到大的成長記憶,在外工作二十多年後,莫拉克風災前一年回到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的推薦下,麗美姐被推選為本案的社區營造員。她當初不清楚這是什麼樣的工作,只知道是跟社區有關,以為是要到外縣市上課,自己希望多認識社區一些,麗美姐就進入了這個圈子。


營造員和田調小小尖兵的記者們訪問台灣牛牛肉麵的林爺爺和林奶奶,營造員陳麗美坐在圓桌中間右方。)

文建會的計畫是泰和社區發展協會第一次承辦公部門的專案,很多程序對於麗美姐或社區幹部都是新的經驗;雖然社區辦活動的時候,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許多熱心的志工都會來幫忙,但因不是常設的工作性質,文書與行政作業仍要靠麗美姐完成。也因為麗美姐以前的會計工作經驗,讓她在這些事務上相較於其他社造員熟悉,容易上手,在四分區的社造員交流會上,還可以協助其他社造員處理核銷單據。



原來這就是家鄉的樣子…

離開故鄉太久了,雖然跟社區人見面都會打招呼,但說熟也沒有真的很熟,也或許是因為父執輩跟社區大部份的人有些交情,所以跟「老大人」打招呼時,說自己是某某人的女兒,還會有些印象,也容易開啟共通的生活話題。


(使用在地素材插花的課程教學,玉羊齒和野百合都是社區的志工在地採擷。)

泰和社區的計畫以文史調查為主軸,貫穿99年與100年的課程及活動,麗美姐說她自己最喜歡的部份,就是聽老人家談自己的生命跟經驗,每次聽到社區故事,很多自身的記憶與對泰和的理解,就好像是在老人家的口述中得到了解答與共鳴,因此,她也希望這些故事可以被更多的年輕人知道,理解自己成長的歷程、家鄉的樣貌。


尋找社區頭人與志同道合的夥伴!

一年多的實踐,麗美姐說她成長許多,認識自己、社區、社區營造,也因為了解,希望泰和村可以變得更好。以前對社區工作的刻板印象是人多嘴雜,有許多派系與冷漠的人,但實際跟居民一一接觸後,刻板印象只是來自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立場不同,如果能夠講開、調解就會好很多。她說,很多人對於泰和村的發展都很有想法與願景,但往往因為生活上的忙碌,對於社區參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泰和社區營造之前給人的感覺比較停滯。累積了一段時間的訪談後,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建議:每個人都很熱情也有想法,社區的下一步,需要有人願意出來長期經營與帶領。


(今年農曆年前後,「尋找傳統的味道」活動,把社區的婆婆媽媽作夥揪揪來,還有外籍姐妹一起來學做粿唷。)

上班時間彈性的社造工作,對於單身者究竟是不是好事呢?有人認為單身者很自由、沒有家庭的經濟壓力、也不用照顧小孩,但麗美姐則認為全家可以一起幫忙,一起投入社造事務是最好不過的。社區的事,也是生活的事,大大小小的相當瑣碎,一個人很難顧到所有的面向,她也非常希望可以跟鄰近生活重建中心的年輕人合作接力,年輕人對社造有些概念,也有工作經驗了,能為社區帶來許多創意與活力。


(8月初在高雄舉辦的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研討會,中間是第四區主持人劉烱錫教授與社區營造員們)

然而,不諱言地說,社區工作的熱情磨損得很快,對社區的了解越多,就會有越多想做的事,不管做得好或不好,社區裡總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雖然常常告訴自己不要在意,但仍會有受傷的時候。有些時候也會因為小小的感謝而有成就感,讓自己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社區工作就在成就感與磨損的兩頭拉鋸著。

麗美姐的觀察精準地敲進了許多社區營造員與社區工作者的心坎裡,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花很多時間掘土、播種、耐心等待,樂觀與信心更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元素。透過一系列社區營造員的介紹,除了鼓勵每一位社造員,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平凡中的偉大,掌聲之後,也要告訴他/她們,社區工作不孤單,加油!


【文建會重建企劃】重建回家的路企劃一:文化的傳承

編按/八月初重建團隊在高雄辦理兩天的「培力、協力、行動力-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十多組的發表人中,有專家學者、第一線的輔導團隊、社區營造員等等。在不同位置上努力的夥伴,提出不同的觀察,這些觀察蘊藏著社區最真實的力量:每一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家而努力。家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住空間,更是根的所在,傳承生命的記憶,延續每一種生活的獨特性。本期以文化傳承為子題,分享兩個重建社區的故事,風災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又如何帶來新的希望與力量。

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三的邀稿因故延期,最後一回合預計十二月與各位讀者見面,敬請期待。

文/蘇之涵

 下雨了,今天能回家嗎?-屏東霧台大武部落


對屏東霧台大武部落來說,八八風災的損害並不嚴重,痛苦的是風災後,只要雨落下來,部落的聯外道路就無法通行,不僅對外、也對內。回家,難上加難。

八八風災發生時,部落沒有健全組織能協助統籌重建事務,若想專心協助重建事宜又沒有固定的地方能落腳,一切從零開始就是大武部落最好的寫照。即便遇到聯外道路中斷、對部落的人連繫又時常中斷、找不到人、收不到信成為常態。在這樣的狀況下,還是繼續堅持做下去,持續的累積和成長,讓部落建立信心而方向也更加清楚了。

 

(大武部落空照圖。圖片提供/賴雅慧)

風災過去兩年,霧台魯凱族人最隱隱期盼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家,終於在各地許多組織團體與個人捐款幫助之下,和許多永久屋不同的,霧台魯凱部落的人能夠自己蓋自己的家,入住儀式不僅讓部落人有實質的居住空間,原本懸空的心也隨著自己搭建的房子,慢慢踏實了起來。有了家、有了耕種的土地才是家,才是部落。雖然心中知道,下次的雨季不知道甚麼時候會來,這樣的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被沖走,能夠繼續在山上工作、看著家人快樂的生活、孩子們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母語傳承部落的文化,雖然真的不知道甚麼時候,但大家都在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大武部落的母語巢,孩子的學習空間。圖片提供/大武部落)

現任村長彭玉花與社區組織在災後花了很多心力,與部落中的大大小小協調,和不同的對象開會,就是為了重組部落居民與組織的信任感,讓部落的人了解真實情況,讓部落中的青年願意挺身而出為部落出一份力,讓每一個人都在適合的位置,為部落服務。村長與團隊,負責和外界爭取計畫與資源,要讓部落中的每個人都有工作;於是婦女組成部落工坊,老人成為部落講師,母語托育班讓有孩子的家庭安心,社區生態旅遊維護山林環境之外也增加就業人口。有足夠的厚度與能量支持部落家庭,而家庭所產生的動力也漸漸的讓社區恢復活力,相互支持之下,社區又有了前進的力量。

儘管每一次的豪大雨、颱風,部落變成了孤島,為了取得外界資源出入部落而乘坐怪手,或許這些努力會被質疑,但村長說:「道路雖然很艱辛,但我們還是選擇回家,國家可以做的,我們山上也可以做,像是道路、水源、社區防避災,我們自己來做。我們有一個願景,要比原來的生活更好,還要做Labuwan(大武舊名)故事館,作為山上部落生活的中心,我們很努力地,不會因為風災或任何人的腳步停下來。」


藍腹鷴之歌-重建嘉義公興村的生態家園

嘉義縣番路鄉公興村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山中村落,公興的九個村落分散在阿里山公路沿線,從第一個村落到最後一個村落,車程就要開上一個多小時。

公興村位於阿里山觀光區與鄰近嘉義市區的中間,這深深地影響著社區的命運,一輛輛載滿遊客的遊覽車直驅阿里山,公興村沒有任何抓住目光的機會;而嘉義市區的工作、就學機會把居民帶離自己的家鄉,在城市裡生活、或是通勤往來山中的茶園。無法延續在地的生活,所以小學廢校了,承租的茶園裡,茶樹凋零了,風災讓路斷、家也沒了。
 
社區的認同與文化,不只是原民部落的議題,閩南族群也意識到這樣的危機。風災前,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隱約感覺到社區正在流逝,中生代對於自己的家鄉越來越陌生,年輕一輩對家鄉沒有認同,原本的初衷是為了要維持生計,延續生活,但實際上,公興人漸漸脫離了山中的生活、努力的初衷,離生命的源頭越來越遠。社區的人感嘆地說:「我們希望孩子們愛自己的家鄉,但我們所做的都是希望孩子們離開家鄉...」


(公興社區的媽媽教室聚會時間。圖片提供/公興社區)

文建會的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計畫對公興社區是個轉捩點。透過社區營造,社區的「人情味」、每個人的專長、每個人的一點關心,被動員起來,朝著一致的目標,協力向前。於是,在今年三月,社區發展協會帶頭,辦了一個老中青三代都可以參與的活動:「社區尋根」-傳統技藝傳承。這個活動的籌備讓媽媽團體、社區巡守隊、社區工班都產生了微妙的啟動與變化,村裡各種團隊開始動起來,角頭會議定期地討論,純樸的小山村裡,開始有系統地任務編組。活動當天,以闖關遊戲為主軸,以竹編、籐編、木製玩具為每一關的主角,讓社區工班來教年輕人快樂的玩,快樂的學。


(三月份的尋根活動,社區中生代帶著小朋友一起返鄉尋根。圖片提供/鄧長庚)

公興另一項珍貴的寶物,是豐富的生態資源。幅員廣大的區域裡有山羊古道、土匪山,還有國寶級的藍腹鷴。當然,這些難得的生態資源可不能任意地被開發與使用;因此,社區的下一步是朝生態旅遊發展,透過分組、分工的方式,讓社區動起來。今年公興社區發展協會已陸續接待了幾個團體,與外來社區的互動與練習,讓社區的人看見生態旅遊的好,不僅能留住社區的生態,還可以維持生計。

下一次到阿里山時,除了日出、小火車與鄒族文化,還有公興的生態家園,一併列入拜訪行程中吧。


【重建消息】文化檨仔腳重建與活化計畫& 2011阿里山鄒族文化祭典&各就各位就業專案計畫&重建二週年關懷傳愛系列巡迴
*這一天,跟我們一起來玩泥巴-
「文化檨仔腳重建與活化計畫」自然建築實作課程

運用自然建築工法,就地取材運用天然材料如泥土、稻草、漂流木、竹子、石灰等融合生態與環保觀念,並以手工製作方式建構而成。表達在災後與大地和平共存的重建觀。

注意:因實作課程所需,過程中會大量接觸泥土、砂石、稻草穀殼、泥漿、石灰,請參加者自備雨鞋、一套短袖短褲衣物。此課程注重身體勞動,請參與人員衡量體能狀況。本課程附便當與茶水。

課程時間:2011/11/16 9.00 AM-16.00 PM
地點:高雄市六龜區寶來裡檨仔腳32-8號(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後傳真至07-6883089,或email至mango3208@gmail.com
報名表下載請點我


*2011 阿里山鄒族文化祭典

11月12日來吉感恩祭、11月19日山美鯝魚節及茶山涼亭文化節、11月25至27日在達娜伊谷的生命豆季等,每項活動都擁有不同的部落特色文化,邀請各位共襄盛舉,認識不一樣的阿里山。

關於達娜伊谷的交通請點我


*100年度莫拉克災後重建「各就各位」就業專案計畫

1. 至101年8月31日止,於同一民營事業單位連續工作滿6個月者,每人每月得請領新臺幣3,000元整〈滿6個月後始得請領〉,接著於前項同一單位繼續工作至本計畫結束者,每人每月得請領新臺幣4,000元整,〈即推介就業後滿6個月後,補助6*3000=18,000元,接著第7個月開至101年8月31日止,每個月再補助4,000元,於計畫結束後請領。〉

2. 補助期間之認定,以到職參加勞工保險生效日起算,1個月以30日計算,其末月僱用時間達20日而未滿30日者,以1個月計算。

3. 補助民營事業單位:每人每月補助新臺幣3,000元整,進用人員津貼補助不足月者按每月30日比例發給。

詳情可洽莫拉克災區縣市原住民就業服務員,或電洽02-25571600*1646,1610。

詳情請點我



*莫拉克風災重建二週年「關懷傳愛」系列巡迴活動

行政院新聞局與重建會共同主辦的莫拉克風災重建二週年第二波『關懷傳愛』系列巡迴活動

場次活動預告:
- 11/20(日) 17:50~20:00
屏東縣泰武鄉新赤農場基地〈吾拉魯滋部落活動中心〉

- 11/27(日) 17:50~20:00
南投市茄苳腳永久屋基地〈南投縣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旁廣場〉

- 12/03(六) 15:50~18:00  
高雄市那瑪夏區—原鄉〈大光教會〉

歡迎民眾一起共襄盛舉。

推薦訂閱
【南方】派遣人員的迷思??(雷公)@【南方電子報】
2011.11.11靈性提升的邀約@【體驗式瑜伽】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3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