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35】─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陪伴社區的力量-臺南市南庄社區營造發展協會與玉山社區發展協會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臺南市南庄社區營造發展協會(以下稱南庄協會)是參與文建會重建計畫的社區成員之一,與他們共同提案的單位是臺南市南化區玉山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稱玉山協會)。後者,是一般人較熟悉的,以村里名稱去命名,因此可以這樣說,玉山協會就是「玉山里」的社區發展協會。
(在玉山社區旁的南化水庫。)
前者,南庄協會的情況有些特殊。「南庄」一般熟知是在苗栗不是在臺南,臺南沒有一個叫「南庄」的村,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有沒有「南庄社區」?社區營造員劉蕙瑛告訴我們,「南庄」其實是整個南化區的舊地名。他們不像是一般的社區發展協會,以一個村里為營造單位,而是以南化區為單位,進行以南化區為範圍的社區營造工作。南庄協會是執行本重建計畫案的主要單位,接下來的介紹將以該協會為主。
建立信任才能「圈人」
臺南市不像臺東、高雄、屏東等縣市有大面積的受災區域,比較容易被忽略,但位於南化區的玉山里的災情卻不比那些重災地區來得輕微。而面對這場世紀之災,玉山里除了需要靠自己站起來,似乎也需要外力的協助。南庄協會對於其他社區的協助一直都不遺餘力,特別是對起步型的社區,風災後,眼見同鄉的社區遇到問題當然義不容辭地提供協助。
(玉山社區的媽媽編織時間,在居民活動中心隨性排排坐,用打包帶編出實用的手提包。)
南庄協會如何協助玉山社區動起來呢?社區營造員劉蕙瑛說:「玉山里有六個村落,協會幹部先在每個聚落找到幾個有意願來做事的居民,再由這幾個居民去帶動該聚落的其他居民;此外,也以村裡的「長壽俱樂部」當作行動班底,這是協會原本就熟識的團體。」大家也許還想追問:到底是怎麼跟這些玉山的居民說,他們才願意跟上,甚至帶著身邊的人一起做呢?社區營造員很認真地說:「我不會輕易跟他們開口,但若一旦開口就一定做到好,漸漸地人家就會對我們產生信任感,這是能不能夠『圈人』的首要秘訣。」
(每年端午節都會在玉山社區舉辦的包粽子活動,屬於婆婆媽媽的時間。)
把居民的才藝引發出來
找到居民以後,就要經常去跟他們聊天、泡茶,盡可能由生活中的議題去帶出居民真正的想法。營造員後來發現,這些社區居民其實有不少新奇的想法或會的技術,但需要先拋出東西給他們,他們才有辦法丟出自己的東西。例如,透過文建會計畫操作的竹藝編織,也是南庄協會的人先到外面去學習,再回玉山社區教居民做的。當這些竹藝編織進到社區,居民荒廢已久的記憶跟技藝於是重新被喚起了,他們開始想到竹子除了可做成竹簍之外,還可做成他們小時候的玩具,像蜻蜓、昆蟲或動物之類的。
(就地取材的手工藝-木板凳,連婆婆媽媽都可以一起做簡單的木工。)
除了竹藝編織,玉山社區的居民也會用林投葉做東西,但他們原本都覺得這技藝沒什麼大不了,直到最近有一次屏東縣水底寮社區的人來參觀,看到這項技藝覺得非常了得,於是,玉山的居民被鼓舞了。接下來,玉山居民能從林投葉玩出什麼新玩意,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跨社區的協助
以上看了南庄協會對南化鄉內的玉山社區提供的協助以後,我們要把焦點延伸,接著看他們對同樣是起步型社區的協助。這個社區不在南化區,亦不在臺南市,而是同一個重建分區內的嘉義縣番路鄉公興社區。
公興社區和南庄協會、玉山社區其實都投入文建會莫拉克重建計畫的工作,同樣都是第一分區的社區成員。在33期電子報介紹公興社區專文中提到,他們是近兩三年才開始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南庄協會認為,同樣都是受助於文建會的計畫補助,社區跟社區之間是共生共存的,有機會就該互相幫忙,況且公興社區又是非常積極又有心的社區。因此,南庄協會與玉山社區安排了一次參訪公興社區的行程,雖然只是一天的遊程,但整個過程讓公興內部做了不少準備,這樣的動員就展開了公興的「社區營造」。
(南庄與玉山居民攜家帶眷跨區到土匪山參訪,這讓公興社區整個動員起來,促成一次社區之間的相互觀摩與學習。)
重建的過程中,除了輔導團隊與專家顧問的支持,社區及社區營造員的相互協助與學習,更是社區前進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就像南庄協會陪伴玉山社區的重建與成長,以及與公興社區的互助,這樣自然生長出來的,正是最動人的情誼。
【重建活動】2011臺東金峰鄉洛神花季&2011鄒族愛情一百生命豆祭&2011部落電影院
金峰鄉公所於11月12日於金峰鄉新興村新興文化廣場舉行的「2011臺東金峰鄉洛神花季」開幕儀式,今年度的洛神花季活動整合部落特色,以及金峰鄉內兩大流域(太麻里溪與金崙溪)的風光景緻,做為推動觀光旅遊主軸,並以產業經濟做為系列活動主題,活動內容規劃有「故事展演」、「嘉年華活動」、「體驗活動」、「產品銷售」及「展示活動」等五項活動內容。
活動期間:100年11月1日到30日
活動網站:http://www.roselle.com.tw/
活動專線:0975-978286
*2011鄒族愛情一百「生命豆祭」
很早以前由於醫學不發達,鄒族人屢次遭遇傳染疾病,使鄒族人口由幾十萬人銳減為幾千人,長老憂心族人滅絕,於是提出人口成長計畫。當時發現生命豆(fo’na)在貧脊惡劣的環境下仍能奮力生長,因此以生命豆作為傳統婚禮的象徵,希望族人效法生命豆堅韌的生命力!在長老的祈福中,「生命豆祭」帶你體驗鄒族傳統婚禮,打造幸福藍圖。
現場還有來自阿里山最新鮮原味的農特產品,產自部落族人的巧手與細心中,還有鄒族工藝家以豐富內斂的藝術創作,在每一畫的筆觸中、雕刻中、編織中,結合傳統與創新、文化與藝術,創造出內心的夢想世界,揮灑鄒文化的繽紛色彩!
活動時間:100年11月25、26、27日
活動地點:阿里山鄉山美社區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活動網站:http://alishan-travel.mmweb.tw/?ptype=act_1&id=15830
活動洽詢專線:05-2562547 阿里山鄉公所/ 旅遊諮詢專線 05-2391610
*用靈魂呼吸:2011部落電影院
首屆的「部落電影院」共徵集了13部以臺灣原住民為對象的紀錄片,以「用靈魂呼吸」為主題,自11月12日起,在全臺各地分八個場次隆重登場,希望透過影像的放映與討論,建構原住民的新影像觀點。
播放時間均為晚間6點半到9點,11月12日在花蓮萬榮村天主堂前,13日在宜蘭南澳金岳村室內籃球場,20日在臺東成功鎮都歷部落活動中心廣場,24日在南投信義鄉地利國小操場,26日在高雄六龜區公所廣場,27日在屏東泰武國小操場,12月3日晚上在苗栗後龍鎮新民里紫雲宮廣場,4日在臺北汐止花東新村廣場。
活動網站與影片詳細介紹:http://film.atipc.org
【文建會重建企劃】重建回家的路二:找回失去的翅膀-大鳥,重新起飛
編按/「重建回家的路」系列源起於八月初重建團隊在高雄辦理兩天的「培力、協力、行動力-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十多組的發表人,有專家學者、第一線的輔導團隊、社區營造員。不同位置上的人提出不同的觀察,而觀察蘊藏著最真實的力量:每一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家而努力。家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住空間,更是根的所在,傳承生命的記憶,延續每一種生活的獨特性。
文/蘇之涵、圖/王曉彤
找回失去的翅膀-大鳥,重新起飛。
因為風災帶來的團結,失落了數十年的青年會所在受傷的土地上重新長出來,也給大鳥人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風災後,部落後方的順向坡雖有一大片的擋土工程,但擋不住大鳥人心裡的恐懼與陰影。莫拉克風災帶來的威脅以及對於生命的不確定感,讓大鳥居民自創了帳篷安置法,算算總共度過了181天的帳篷生活。但也因為風災,讓社區產生了危機感,大鳥人開始思考部落的延續與文化的源頭,部落的青年組織就是部落文化重建的中堅份子。
(建造青年會所的過程中,部落也同時進行歌謠採集,記錄一點一滴正在流逝的文化。)
社區營造員王曉彤說:「雖然部落裡很多人對此很質疑,文化可以幹嘛?但我覺得孩子的自信心,是來自對自己部落的了解。八八水災也不知是福是禍,以前大家很冷漠,現在大家都變得很團結。」
青年會所的建造是部落文化重建的重要里程碑。從開始討論、建造、落成,半年多的時間,特別是開始前的溝通跟協調就花了很多心力跟時間,一方面是傾聽部落的意見,另一方面是要尋找適合的工人。拜訪的過程不是很順利,一開始大家都很客氣,然後委婉的拒絕,因為覺得蓋會所的事異想天開,尤其是過去的五十多年都沒有青年會所,光憑現在的組織要蓋,也太難了吧。
怎麼拜訪呢?一開始的時候,營造員一個一個談,每個人大概談了三次,後來總算說動了五位耆老,然後這五位依據個人的專長,自行協調分工,談了很久,總算有人願意出來當工頭。
(老師傅的監工,用他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為蘊底。)
就像闖關遊戲一樣,啟動之後,還有一個又一個關卡要過。木材採集的地點是部落鄰近的林地,有時候下雨沒辦法上工,地勢太陡也不行,所以陸陸續續花了一個月,而且會所不是一般的建築,車輛不一定能夠把挑選中的材料運送下來,有時還需要多次的接駁。
(人力運送下山的材料,從會所的樑柱到門窗的細部材料都是如此。)
預定地的場地因為土質的特性、硬度,需要花很多時間整理。把原本的土石搬走不能完全用機具,有時候需要大量人力,因為小石頭太多,場地的下方也有建築物(莫拉克土石掩埋的),所以會把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帶進來一起幫忙。
另一方面,Vuvu們(排灣族語婆婆或奶奶的意思)要去山上找細部工程的材料,像是竹子、茅草,用來做門跟牆壁。陸續搬回來後,茅草要曬、相思樹要削皮、塗油等,Vuvu採集的時候會敲、看紋路來判斷這塊木頭耐不耐用,所以也不用擔心風吹日曬。
(周末假日的戶外手做課程,由老人家開講,這可比課本上的東西有趣多了。)
五月的梅雨,滴滴答答的雨讓進度落後。這時候的工人們也遇到了溝通上的瓶頸,主要在於傳統工法跟現代施工技術的取捨,Vuvu覺得傳統的東西也是這樣做,為什麼要改,但有人覺得必須要兼顧現代的東西,因為青年會所要長久使用,所以現代工法也是必要的。
問曉彤什麼是社區營造,她說:「把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每個人的特質與專長。」建青年會所的過程很需要人力,五個工人自己的家庭,青年會成員的家人朋友,還有工坊婦女幫忙準備午餐,連帶地捲動很多人進來,在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因為青年會所的建造而動起來的部落媽媽們,準備每日的營養午餐。)
當會所的雛形越來越清楚,大家的信心也越來越強。營造員說,她都會畫美好的願景來鼓勵大家,建造會所是創造故事的過程,這是書寫部落史的一刻,當了大半輩子的建築工,這是最有故事的。久了以後,樂觀好像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大鳥部落的青年會成員年紀都比較輕,在文化發展協會的奠基下,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未來無限的可能。)
八月初的落成儀式結合了部落豐年祭,在舞臺上看到那麼多部落的人,齊聚一堂,共同分享落成的一刻,曉彤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幕。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員與背後的推手-劉惠瑛與洪文隆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輔導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 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的過程。
文/蘇之涵、圖/劉蕙瑛
社區營造夫妻檔
惠瑛姐與文隆大哥大約是在2005年開始接觸社區營造,他們的入門課程是參加由水土保持局辦理的人力培訓課程。在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前,文隆大哥曾經擔任過銷售員,賣過車、也賣過房子,後來有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後,轉職為鄉公所清潔隊隊員。工作之餘,他們對景觀、生態和花花草草的事物都非常有興趣,而水保局的培訓課程正好讓他們的嗜好有了發揮的餘地,在幾位朋友的協同下,夫婦倆展開了生態資源調查,從居住的中坑里做到整個南化區。
(營造員劉惠瑛正在品嘗今年第一批的芒果乾,金黃又香甜。)
在接到文建會的重建案之前,夫婦倆的工作重心是在生態資源調查,並且協助執行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畫。有了培訓課程帶來的收穫、有了組織社區跟執行案子的經歷、有了對南化區的全面了解與掌握…這些,都成為惠瑛姐在重建案推動上的最佳後盾。在惠瑛姐走上災後重建社區營造員這條道路的同時,先生文隆大哥用他的經驗陪伴著她,兩個人一起做,相互支持,力量更大。
(營造員背後的推手洪文隆大哥,不僅支持太太,也跟太太一起在社造路上前進。)
臉書社群經營有夠潮
喜歡嘗試新東西的夫婦倆,跟著時下的年輕人一般,也迷上了facebook。有一千多個好友的文隆大哥,有一次在他的塗鴉牆上留言:「沒有facebook的日子怎麼過?」結果引來一堆回應跟討論。對於新世代的社群經營技巧,他們顯然已經非常上手了,這樣講他可能會不服氣,因為這說法好像認定他是中老世代的人了,他可不這麼認為!他說:「我一直都覺得我是二十五歲…」
(玉山社區裡還可以看到用柴火烘芒果乾的古法,大灶上的金黃色芒果越烘散發的味道越香甜。)
除了喜歡上網,夫婦倆也喜歡拍照。不管去哪裡、出席什麼活動,他們一定隨身攜帶相機,且還不是一般的傻瓜相機,而是可手調伸縮鏡頭的專業相機。他們目前已經拍了三萬多張照片,各式各樣的主題都有,甚至還有許多趁人不注意偷拍的漏網鏡頭。這就是夫婦倆可愛的地方,除了做正經事,還要增添歡樂在其中。
在文建會的重建計畫上,社區營造員惠瑛姐這個階段或許像是2005年剛投入社區營造的新手文隆大哥一樣,不但在學習、也在摸索。本重建案讓她踏入新的領域,各個執行項目對惠瑛姐而言都是新的嘗試,但是她並沒有因此把工作都丟給先生。文隆大哥說:「太太是主要的執行者,我只負責協助她做資訊的彙整而已。」有實際的操作、有先生的經驗相伴,我們期待惠瑛姐在這條路上也能找到新的價值跟意義,並且不斷向前走。
(龍眼是玉山地區除了芒果以外的另一項特產,社區媽媽古法烘焙龍眼乾,讓社區產業價值提升,還能貼補家庭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