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12-02 05: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堅持傳統的部落-屏東縣來義鄉來義社區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活力俏媽媽營造員-來義社區溫瑞瑜
【文建會重建企劃】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三:生態旅遊讓創意變好生意
【重建活動】經濟部放寬莫拉克受災企業貸款期限展延& 攜手重遊好山水~莫拉克過後,重新出發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隔週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每月100元,做公益好簡單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堅持傳統的部落-屏東縣來義鄉來義社區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蘇之涵、圖/溫瑞瑜

來義社區古名「tjaljaavus」(加拉阿夫斯),據屏東縣出版的書中資料指出,部落的存在迄今已有七千至一萬年的歷史,淵源如此深長的地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部落呢?來義的社區營造員溫瑞瑜說:來義是個傳統的部落,對於很多細節有所堅持,像部落服飾的穿法跟意義都很慎重,這樣的堅持傳統,對於部落文史保存是有幫助的,但有的時候推動社區營造也較有挑戰。


(照片左邊的聚落就是歷經莫拉克與凡納比風災後的來義部落,來社溪的土石淤積約有三層樓高。部落下方,河床中間的白色物體是以前的吊橋頂端。)


莫拉克與凡納比災後重建
風災前的來義有著名的樂樂谷與大峽谷,七座白色的吊橋分布在部落旁的來社溪,青山、綠水為來義帶來許多觀光收入,但是站在現在的溪畔,很難想像以前的模樣,因為莫拉克風災把上游大量土石沖下來,只有無盡的灰色土石,還有山壁持續崩落的土石。

對於來義人而言,莫拉克還不是最可怕的記憶,去年九一九的凡納比颱風無預期地帶來更嚴重的威脅,河水夾帶更大量的土石沖入溪畔的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以及數十戶民宅,一層樓高的土石雖然沒有造成任何傷亡,但是泡水的排灣族石板屋、文物不知該從何修復起。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預期下一個雨季會發生什麼事,也無人能保證村落的安全。

莫拉克風災後,有些來義人依親,或暫居在鄰近的忠誠營區,直到今年八月,新來義部落第一期永久屋落成後,有113戶入住,隨後第二期有56戶也在十月份動工,算起來,目前還有一半的人留在舊部落。永久屋離舊來義部落約十五分鐘的車程,加上許多居民的產業、田都在山上,所以新來義與舊來義的關係仍然相當緊密。


(今年八月的南瑪督颱風,讓部落的聯外交通坍方,湍急又夾帶大量土石的溪水越過堤防,直接沖上路面。)


與環境和平共存的來義
社區目前主打的兩項特色是生態旅遊與部落手工藝。今年年初,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引介千里步道協會進入來義部落,希望把友善環境的「手作步道」概念與操作方式帶進因風災而受損的回家的路。千里步道團隊與社區發展協會一起做了實地探勘以及培訓課程,他們主張利用自然素材,來建構一條回舊部落的道路,一旦風災再發生,素材只是還給自然,不破壞當地的環境、也不增加環境的負擔。

除了手作步道之外,在社區更加熟練後,還可以對外舉辦工作假期,透過身體實作的過程,自然會拉進遊客與部落、環境的關係,得以永續經營。這樣的操作方式贏得相當多認同;事實上,今年汛期開始之前,社區就已經對外接待遊客,電視上也有播出來義與手作步道的專題採訪。


(今年三月份,社區發展協會與千里步道一同回去來義舊部落,沿途勘查環境。)

如何把以前如織的觀光客帶回來義呢?除了手作步道的行程外,社區也有社區導覽、DIY手工編織,鑰匙圈或手機吊飾,加上風味餐點,或是與其他部落搭配的套裝行程。來義部落的另一項特色是手工藝坊,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幾位婦女為了部落的老人關懷站,製作一些小東西義賣募款,包括皮雕、服飾、婦女手工藝等。慢慢的,累積了經驗、好評之後,社區發展協會肩負起對外販賣的平台,鄉裡有大小活動都會去擺攤展售,鄉公所也協助社區拓展販售地點,像是夢時代、家樂福等大型展售場,讓部落的特色與品牌走進更多元的地方。

今年的南瑪督颱風後,新鋪好的聯外柏油道路又斷了,高漲的土黃色溪水越過堤防,沖破道路的護欄,淹上路面。極端氣候變化與無法預期的雨量讓來義社區在汛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儘管如此,社區的信念依舊,不管是季節性避難遷移或永久遷村,與原部落的臍帶關係,文化與認同,仍是不可改變的方向。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活力俏媽媽營造員-來義社區溫瑞瑜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蘇之涵、圖/溫瑞瑜

溫瑞瑜是來義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營造員,同時是三個小孩的年輕媽媽,即使每天的生活很忙碌,還是會把自己打扮的很俏麗、很有精神。瑞瑜的媽媽是來義人,爸爸是漢人,兩邊綜合的結果,瑞瑜的膚色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古銅,所以走到其他部落時,常會有人開玩笑說:「妳長這樣,真的是我們原住民嗎?」然而,從小在部落長大的瑞瑜,不但有一口流利的排灣族語,對於部落的熟稔度,也讓她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上,多了幾分優勢。


(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在舊部落的石板屋前留影。)
 
媽媽的身份與營造員的工作如何兼顧?
訪問的當時,她說最近在忙核銷,每個月都要完成八八零工、大小活動的核銷,來義發展協會的專職人力不多,瑞瑜的工作量跟以往我們所介紹的每一任營造員一樣重,甚至更重。這大概就是目前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壓力,社區工作眾多,負責的業務繁雜,很難照著專案切割,對於責任感很強的瑞瑜,社區的事務更是佔據了她這一年半以來大多數的心力跟時間。
 
那家裡的先生跟三個小朋友怎麼辦呢?瑞瑜說,孩子們都很獨立,像小大人一樣會照顧自己,該做的事情自己都很清楚,有時候還會反過來管媽媽,有時候晚一點回到家,孩子睡得東倒西歪,她再一個一個抱上床,但是當孩子的學校有運動會時,自己也是馬拉松選手的瑞瑜會把各種活動推開,專心參與孩子的活動。先生也知道瑞瑜的認真與辛苦,很心疼她,總是給瑞瑜滿滿的支持與包容,成為她最穩的靠山。

 

(社區發展協會同時兼任小朋友的課後輔導中心-- 先搓湯圓,寫完功課就有點心可以吃了。)

 
不懂的就要弄到會!
瑞瑜的專長是護理,畢業之後在外面工作了一陣子,後來因為想給小朋友良好的成長環境,所以回到部落。透過鄰居的介紹,瑞瑜開始接觸社區事務,一開始是老人關懷站的志工服務,幫社區裡的老人家量血壓、做簡單的健康檢查、帶老人家活動,回想起來,那大概是瑞瑜進入社區工作的第一步,只是當時懵懵懂懂的她沒有意識到社區的概念,跟來義社區發展協會的接觸也不多。

後來陸續做了一些短期就業工作,不同性質的工作,讓瑞瑜陸續接觸不同單位的人,但一直到了文建會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案子,瑞瑜才真正進入戰場。以前只知道申請計畫,經費跟資源就會下來,現在要先學寫計畫、社區經營、成果呈現與行政核銷,不會、不懂的,就是要弄到會,邊摸邊學,到現在成為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也是村長的得力助手。瑞瑜說自己以前容易動怒,現在比較懂事,周遭的人察覺到她的笑容變多了,也比較開朗。

 

(營造員瑞瑜與社區志工協助完成來義國小外牆的彩繪。)

 
社區營造員的薪水有限,經常需要往返部落與其他地方,其中最龐大的油資費用卻要自行吸收,無法核銷,瑞瑜笑著說:「做這個賠錢賠很兇呢,但是如果都沒有人投入的話,部落的工作要怎麼辦呢,社區營造要繼續下去呀。」在社區這所學校習得的成長與知識無價,也往往是讓營造員願意持續走下去的動力,有了成就感,社區營造員才會有信心走得更長遠,社區營造的大樹也才有開花的一天,現在瑞瑜正努力地把社造經驗與成果讓更多部落的人知道,希望來義社區可以有越來越多人的加入。

 
(今年九月在新來義永久屋,舉辦南岸之美晚會,當天早上,部落的老人家要先做祈福儀式。)
【文建會重建企劃】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三:生態旅遊讓創意變好生意

編按/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三的最後一回合邀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所的蘇文瑜老師,跟我們分享她對於國內外生態旅遊的觀察與建議。蘇老師在旅遊觀光上的專業以及豐富的經驗相信可以為正在發展,或對於這一塊有興趣的朋友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唷!


文/蘇文瑜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所助理教授、京都大學生存圈研究所博士)
圖/蘇之涵


參訪了七月底開始試營運的臺24線生態旅遊,對既認真又熱情的達來部落的長輩與朋友們印象深刻。在輔導團隊的專業陪伴下,社區工作小組又添加了熱心的柴火,讓我深受感動。因此,當被詢問是否可以提出建議時,立刻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從前,聽聞生態旅遊僅止於知識上的理解,直到2003年因緣際會至馬來西亞蘇高生態旅遊研發中心進行國際交流,才有機會讓自己化身為生態旅遊的遊客,真正地身歷其境。從此之後,喜愛行萬里路,卻又常在該保育環境,不應造成旅遊衝擊間擺盪、掙扎的我,似乎發現了一道可能的救贖曙光。

近年來,我進行了一系列目的地意象探討,對以地方產業、當地人們特性、自然風光與歷史事件等為基礎,再發展出動人故事之目的地營造歷程略有涉獵。除了國內的原住民部落,也多次到日本北海道參訪,並探訪釧路濕原等生態旅遊地。再加上去年有機會到推動生態旅遊不遺餘力之澳洲,參訪了數個多元化經營、強調生態觀光的度假村,仍然記憶猶新。期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求取平衡,以遊客進入到離開生態旅遊目的地之過程與體驗,針對我所看到的國內外之生態旅遊提出幾點意見與建議。

 
餐食:
「民以食為天」,即使進行生態旅遊,遊客仍需要適當的飲食,以維持活力。既然推動生態旅遊,因而慕名而來的遊客,必然是事先有心理準備,也會有所節制的。生態旅遊時提供的當地風味餐,應該說明其「食物里程」或是「生產履歷」,強調供應的食物由生產地送到消費者手中需要運輸的距離是比較短的,而且食物由生產到製作過程是安全、安心的。

我到過的幾處國外生態旅遊目的地,當提供餐食時,總是會說明蔬果是附近農家種的,魚蝦貝類是鄰近流域捕撈的,乳酪、雞蛋當然也來自周邊的農牧場。還有,廚餘的處理方式說明,以及提供適溫、適量的食物,也是飲食所不可或缺的。為了提高遊客信任,也提升當地居民自信,國外的生態旅遊地有時是告訴遊客有哪些食物是哪幾位農夫栽培的,有時甚至會標出農家的名字。


(生態旅遊時提供的當地風味餐,應該說明其「食物里程」或是「生產履歷」,強調食物的在地性與安全性。)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馬來西亞參加生態旅遊時,事先被告知有一餐的主食是由自己決定的。當天上午去參訪鄰近社區時,由遊客自己選購農夫市集販賣的新鮮食材,帶回到廚房外的固定地點,可以自己決定如何料理,也可以和廚師討論。雖然經過了許多年,又旅行了數不清的地點,我至今仍然可以清楚記得那一天我自己帶回來的食材,以及和廚師討論後做出來的菜餚。因為遊客參與了餐食的製作過程,讓那一餐變得獨特而不再平凡。

我期待有一天在臺灣進行生態旅遊時,也可以有當地居民很自豪地告訴我,這是哪家生產的蔬果,那是在哪邊釣的魚、採的貝類;或是,我們一起來做菜,大家攜手做羹湯。


住宿:
世界地球村不再只是夢想,臺灣大部分成年人都或多或少有海外旅遊的經驗,大家對旅遊服務的要求已經接近世界標準了。生態旅遊目的地本質上不適合設置豪華飯店或度假村,但是也不能只是提供遮風避雨的臨時住處。

以我曾參訪過的生態旅遊目的地而言,有因為發展生態旅遊而另行建置的小屋,也有將當地原有建築改裝而成的住所。然而,不論是何種類型的住宿,在裡面都放進了多一點尊重自然和禮遇遊客的心思;有的會讓遊客知道房舍本身是「綠建築」,或是採用了「綠建材」,有的會標明採用了哪些方法,進行了哪些節能、採光、照明、通風、節水、減少廢棄物等等措施。

我期待有一天在臺灣進行生態旅遊時,不用克難有如苦行僧。也可以有方便、乾淨的衛浴可以使用,或是也可以像國外的生態旅遊地般告訴我,我洗手、漱口會用多少新水,沖一次馬桶用的是多少回收水,洗澡用的太陽能熱水有幾公升等等。我也期待在臺灣進行生態旅遊時,仍然有乾淨、舒爽的被褥可以使用;甚至,告訴我這些被褥就在前後的院子曬過,所以有太陽的香氣等等。


交通接駁:
接駁車司機也是重要的解說員之一,接駁車司機常是遊客第一位接觸到的當地居民。以我曾參訪過的國外的生態旅遊目的地而言,接駁車司機多是健談的當地大叔,他們對當時現地的狀況瞭若指掌,從當地的氣候、特色動植物,到當季節慶、時令飲食等等如數家珍,讓人感覺交通接駁的時間飛逝,好像只是一下子就抵達了目的地。

日本的接駁車大叔,通常會說他在車站接遊客到生態旅遊目的地,就會讓他覺得很愉快,因為又有遊客來體驗他熟悉的好山好水。印象最深刻的是澳洲的一位接駁車大叔,他帶著一隻小鴨布偶,黏在他的肩上,他稱它是助理。停下車時,他會讓小鴨幫他東張西望,轉譯告訴遊客小鴨「幫他」看到的車外風光;他偶爾和小鴨哼哼唱唱描述當地的歌曲,還邀請遊客幫小鴨打拍子;抵達度假村時,他帶小鴨和大家告別,遊客們都為他們喝采、說再見。

我期待有一天在臺灣進行生態旅遊時,也有快樂的當地大叔和我們說說當地的風土;期待接駁車司機大哥,也有風光的司機座舞臺。


解說導覽:
解說導覽是生態旅遊的重頭戲,以我曾參訪過的國外生態旅遊地而言,通常會安排幾種行程提供遊客選擇,一方面能分散遊客,一方面則提高遊客的參與感,也方便管理單位瞭解遊客的需要。近年來在解說導覽訓練上較常引用的是美國的模組式解說方式,以主旨式解說,要求解說員在某一個定點必須解說某些單元;解說員會再加入個人風格與選擇喜好之後,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與詮釋自己對當地的認識,與遊客分享。


(解說員要介紹某種植物或動物時,一定是與當地生活有關、與當地文化有淵源。)

解說導覽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解說員卻不能只是資訊的佈告欄。以我曾參加過的國外生態旅遊解說導覽而言,不曾有任何解說員只是沿途告訴遊客這是某某植物、這是某某動物;解說員要介紹某植物或某動物,一定是與當地生活有關、與當地文化有淵源。

我期待在臺灣進行生態旅遊時,也可以是解說員和我們分享他在當地的生活經驗和小故事,才能讓遊客有所啟發與感動,也才會引發遊客後續的參與保育行動。


在臺灣,生態旅遊已經歷了「概念的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健康、養生、環保、慢遊已成為一般遊客可接受的概念。現在正面臨挑戰的是「服務的驗證」(Proof of Service, POS);當地社區必須提升服務的品質,進行有系統的規劃,維持遊客可以接受的環境,進行適當的職前與在職教育訓練,當地社區勢必要提供讓遊客滿意的服務,才可能有後續的遊客與重複的回遊者。

如果生態旅遊是當地社區的「不退場選擇」,當地社區還有最後的難關必須突破--「商業模式的驗證」(Proof of Business, POB);要讓創意變好生意,必須尊重自然、重視當地文化、努力降低觀光帶來的各種負面衝擊,才可建立持續運行的商業模式,為當地社區帶來細水長流的經濟收入,持續反饋以維繫當地自然與人文,達到環境保育,以及永續觀光發展的願景。


【重建活動】經濟部放寬莫拉克受災企業貸款期限展延& 攜手重遊好山水~莫拉克過後,重新出發
*經濟部放寬莫拉克受災企業貸款期限展延 寬緩償債壓力

為協助莫拉克颱風受災企業辦理債務展延需求,經濟部修正「莫拉克颱風受災企業貸款及利息補貼作業要點」第7點、第8點,並於本(100)年11月14日發布施行。

本次修正將現行貸款期限放寬得由承貸金融機構視企業實際需求展延進一步放寬承貸金融機構得辦理貸款期限展延,對於協助中小企業寬緩償債壓力,避免發生債務違約,維持企業信用,甚有助益。另為配合金融機構及業者還款作業需要,作業要點第8點原規定復工營業貸款於寬限期屆滿之日起,本金應按季或按月平均攤還部分,新增得以本息按月平均攤還,將有助金融機構處理償還作業,協助中小企業解決債務攤還事宜。

資料來源: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GO!攜手重遊好山水~莫拉克過後,重新出發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為協助重建區展現優質旅遊特色,帶動重建區觀光旅遊,以提昇其觀光經濟產值,並藉此讓民眾透過旅遊參訪見證政府及民間單位投入重建成果,於10月份發行「莫拉克重建區旅遊手冊」,希望能夠吸引民眾到重建區旅遊,以實際行動支持當地居民。

發行的旅遊手冊主題名稱為「GO!攜手重遊好山水~莫拉克過後,從心出發」,全臺民眾除可於交通部觀光局各旅服中心、各行政機關、高鐵及臺鐵附設旅服中心以及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等7縣市遊客服務中心免費索取外,本手冊之內容亦將同步建置於經濟部的OTOP地方特色網站

下載網址:http://travel.otop.tw
 
推薦訂閱
「愛樂人的音樂紀事」徵稿活動 寫下您的音樂紀事@【台灣鋼琴協會電子報】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3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