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5-25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重建消息】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延長2年 & 深入校園,演出生命力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在莫拉克重建條例收尾之際,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
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吳岱容


『以前參與社區的會議,很羨慕那些在背後調度的人,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認識很多人,又可以跟部門打好關係,聯絡很多事情,也曾經很期待自己可以嘗試,但不知這種工作到底哪裡找呢?自從接觸社區營造之後才發現,原來現在自己做的,就是當初羨慕的工作了。』


風災後的新生活 

「我常常告訴身邊周圍的人,因為風災,我才有這份工作;因為這份工作,我才用心認識自己生長的部落。」這是一段莊淑惠在部落格上的自白,也說明了她因著風災的緣分,開啟了從未思考的新人生里程。

風災之前,淑惠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台中與台北地區,從國中、專科到就業,所處的環境都是大城市,早已習慣了與原鄉截然不同的都會生活,直到十年前與小學同學共結連理,這才有了返鄉的契機。

民國九十八年,正是淑惠回鄉的第七個年頭,遇上了嚴重的八八風災。八月八日當天,從花蓮登陸的莫拉克颱風,對四面環山的愛國蒲社區造成很大的威脅,強勁的風雨毀了聯外道路,把橋也吹斷了,後方崩塌的山坡還掩蓋了部落墓園的一部份,直至今天仍有坍方的危險。在風災中,社區雖然幸運地沒有任何居民傷亡,不過恐懼的種子卻在整個愛國蒲發了芽,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明天還會不會山崩地裂,沒有人有把握重建工程是否擋的住大自然下一次的反撲與怒吼。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愛國蒲後方崩塌的坡地,至今仍是村落的一大威脅;
連接愛國蒲與工作地兩地的橋樑也仍在修復中。


村民們收拾殘破的家園,進行重建之路,公部門首先進入協助整頓硬體相關設施,大型重機具幾乎占滿了整個部落,雖影響平日作息、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但這些卻讓人們的心稍稍定了下來。由於風災在居民心中埋下了深刻陰影,心靈療育刻不容緩。也因此,淑惠在九十九年二月加入了莫拉克社區組織重建計畫,擔任「社區營造員」一職,一邊協助心靈重建的課程安排,一邊進行部落資源的調查,為災後的愛國蒲社區盡心力。

淑惠說,回來之後,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考驗,剛返鄉的時候要調適城鄉差距的作息,當了社造員後,工作也不再像過去一樣,上、下班容易切割,更要強化自己面臨工作倍增的挑戰性,以及忙碌程度和週期的極大反差。冥冥之中,好像是一種指引,帶領著淑惠走向另一個階段的成長路。


從旮發亞發亞嗯啟航──愛到部落,重建心靈 

那天,前往淑惠的辦公室準備採訪,我和另一位同仁不約而同地站在門牌前發愣了一會兒,「…發亞發亞嗯,淑惠,請問最前面那是什麼字啊?」淑惠告訴我們「旮」念作「ㄍㄚ」,於是我們像小學生般地重複又念了一遍:「旮‧發‧亞‧發‧亞‧嗯」,淑惠忍不住發笑了,看著我們說:「要念快一點啦!念太慢就不像族語了!」。

「旮發亞發亞嗯文化永續發展協會」是愛國蒲社區申請文建會莫拉克社區組織重建計畫的提案單位,因辦公地點位在工作地部落,於是直接音譯其部落原名Kavayavayan──「旮發亞發亞嗯」來命名。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旮發亞發亞嗯文化永續發展協會可以容納四人的迷你辦公室


「社區營造員」這份工作,在淑惠眼裡,是一份要輕鬆可以很輕鬆,忙起來,卻根本不是人做的工作。回想第一年執行計畫時,淑惠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菜鳥,舉凡寫計畫、開課、人際溝通、核銷、寫報告等,都是一項一項問出來的,請理事長帶著做,從做中學,直到第二年,漸漸摸索到其中的道理和技巧,才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執行方式。

兩年多來,除了社區資源調查及一些有需求的課程規劃,讓淑惠投入最多的,就是部落文史資料的匯集。「我的目標是做很可愛的部落地圖和繪本」,淑惠認為,藉由這樣的目標,讓部落居民共同來繪製地圖、撰寫留傳多年的神話故事,不僅可增進居民情誼及對土地的認同感,若採用較活潑、容易親近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可以擴大後輩的接受度及想像空間。為此,訪談當地耆老所留下的區域分布和歷史經驗資料,就顯得益加重要。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提到「莊淑惠」,幾乎人人對她的印象都是「模範生」。
輔導團說她是個認真的人,平常工作認真,假日還到學校去進修;
其他社區營造員對她也讚譽有加,尤其到了要交報告的時候,總不忘說她一句:「淑惠,你不要交那麼快啦!這樣我們會壓力很大耶!」


訪問老人對淑惠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自己本性內向的因素,她認為自己從小離開家鄉,與部落的人事物脫離已久,現在回來很怕得不到大家的認同。這樣的擔憂,讓淑惠每每到耆老家都覺得非常不好意思,深怕會被拒於千里之外。然而,在某次的訪談中,一個vuvu(排灣族語「長輩」之意)的話,改變了她的想法。「記得那天,我去拜訪一個vuvu,打招呼之後,她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問她說:『vuvu,你怎麼知道我是誰?』,老人家說:『我怎麼會不知道,我從小看你長大的,我當然知道你是誰!』」這一席話,徹底瓦解了淑惠長久以來心頭的憂慮。看著眼眶泛紅且激動的她,突然間讓我理解了,原來一個人能回到自己的地方,再次被家鄉人接受、肯定,是多麼珍貴的一件事情。

從訪談的工作過程中,淑惠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多學習。例如繪本製作,故事來源都是vuvu們代代相傳的神話傳說,剛開始母語能力不足,許多訪談內容都得請自己的婆婆協助翻譯,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但經過了兩年的薰陶,淑惠的族語能力有明顯進步,雖然她總說vuvu們聽了她的話常覺得好笑,卻不可否認是一個很好的生活教育與學習。另外,收集耆老的故事,也讓淑惠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技藝、宗教、慶典,甚至部落中許多細節的習俗,如喪禮中女人的角色及需遵守的儀式等,更填補了她內心對於部落及排灣族認知的空缺。

「愛護我們部落,經營我們的社區,必須從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開始」這句話是愛國蒲社區申請莫拉克社區組織重建計畫的一段宗旨描述。對社區居民而言,災後的重建由文化啟航,是一種心靈的深化奠基;對淑惠而言,回到社區服務,重新感受家鄉的美好,體悟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真諦,某種程度彷彿也驗證了計畫名稱的意義──愛到部落,重建心靈。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旮發亞發亞嗯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徐智堅是領淑惠入門的師傅,
理事長的要求高,加上淑惠認為自己也正好是比較內向的個性,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才練就了模範生必備的特質。


「人」,最大的難題

風災之前淑惠的字典裡找不到「社區營造」四個字的語意,過去,她只是喜歡參加社區的會議,喜歡知道社區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法令要公布。她說,以前參與社區的會議,很羨慕那些在背後調度的人,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認識很多人,又可以跟部門打好關係,聯絡很多事情,也曾經很期待自己可以嘗試,但不知這種工作到底哪裡找呢?自從接觸社區營造之後才發現,原來現在自己做的,就是當初羨慕的工作了。然而,想像和現實畢竟不同,捲起衣袖撩下去才發現原來社造運作複雜,凡事要親力親為,還得更必須讓自己能夠很快獨當一面。儘管如此,即使是模範生,也有自認不足的一面。「雖然大家覺得我很棒,但我缺乏像鄰近大鳥社區營造員──曉彤那樣的熱誠,我希望未來自己也可以有HOLD住全場的能力。」

任職兩年,淑惠認為「人」是社區裡最大的難題。一直以來不論是研習課程或者會議,社區居民的參與度都很低落。而體制內的工作階級明顯,除了溝通與認知常常有落差外,人力的調度與意見也難以統合,尤其當自己想做某件事卻無法決定並好好執行時,特別讓淑惠感到挫折。對此,淑惠思考過其中原因,她猜想可能與宗教和排灣族的影響有關。「我們社區天主教徒較多,教義相對保守,比較強調你要體驗困苦的生活,自給自足就好,不要太高調,也比較不會有事就大肆張揚;另外,老人家和排灣族個性較重倫理,今天即使長輩做得不好或不會做事,都還是要以老人家為主,很多規範的限制,其實讓許多年輕人不敢嘗試。」

淑惠侃侃而談,認清了既有的現實框架,也促使她積極尋找外部資源來補足,例如暑期曾有政大廣電系和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來帶團康、辦營隊,就藉機請他們協助分擔電腦輸入的工作;平日多參與營造員之間的交流會,聽取別人的經驗和建議,也讓她開發了許多沒嘗試過的方式,為自己打開許多扇希望的窗。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限制中茁壯的模範生─莊淑惠
支撐淑惠始終如一、堅守崗位的原因,莫過於幸福家庭了,
特別是自己的先生,常常幫她檢查文件、分擔勞力工作,
每當有工作或情緒上的困擾,他都會站在朋友的角度幫她分析,
給予客觀意見和最溫暖的撫慰。

 
因為工作,淑惠走進了關懷社區的路途,面臨即將結案的時刻,她反思了一件事情:現在因為有支薪可以讓自己無後顧之憂、這麼認真地去關心老人、照顧社區,哪天沒了薪水,自己是否還能這麼有衝勁地去關心部落?對淑惠而言,有一個稱謂,確實可以讓自己對於社區的關心較名符其實,執行很多事情也比較不會被質疑,但這兩年多來,這份工作啟發了她內心對於部落真誠的關注,她表示,營造的工作不是三兩年就能做出成果的,她希望能持續地做下去。

「我覺得我比較會想接觸部落的人,會想關心部落的事情,有人做社造就可以再造人,這是『社區營造』在我心中蠻貼切的形容。」短期的目標,淑惠希望可以增加志工的數量,團結大家,將人心慢慢帶到社區關懷上,進而再影響周圍的人,當力量不再只有單方面的投入時,營造社區的工作就成功一半了。風災摧毀的部落正在重建,淑惠在社區擾動後散在村民心中的社造種子,正在發芽,終將茁壯,為愛國蒲開啟一片永續的美麗新世界。

【重建消息】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延長2年 & 深入校園,演出生命力
*行政院重建會通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延長2年

為加速推動重建區後續重建工作,照顧居民的生活與生計,達到安居樂業的目標,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於5月16日召開第29次委員會議,由召集人陳沖院長主持,會中決議莫拉克災後重建未及執行計畫與工作將酌予延長,延長期間最多以二年為限,延長後,未及執行的工作可適用依特別條例排除與簡化相關行政程序,加速辦理;行政院重建會組織亦將配合延長,擔任重建事項之協調、審核、決策、推動及監督等工作,持續服務重建區的民眾,以符合特別條例第30條修法意旨,並回應多位立法委員的關心與地方各界的期待。

全文請點我



*深入校園,演出生命力

莫拉克颱風已經過了兩年多,文化部災區心靈重建的工作,卻一直未嘗停歇,今年特地由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主辦「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兒童生活藝術輔導計畫」,在嘉義縣找了十所小學,包括塭港、東石、太平、瑞里、網寮、黎明、香林、達邦、來吉等,邀請「小茶壺兒童劇團」深入校園,為小朋友帶來生命力。5月29日(二)將到來吉、達邦,6月5日(二)則至黎明、香林演出,必定能使小朋友在戲劇中引發心靈的轉變。

全文請點我



推薦訂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八十七期--【法式烤香蕉】@【素食聰明吃】
轉寄『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