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3-26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做就對了!-金峰鄉嘉蘭社區周思源
【重建活動】「賣菜ㄟ所在」開賣了 & 來Maunin吃飯~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1年度共協助2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洪美涵、蘇之涵

嘉蘭是由7個大部落所組成的排灣族部落,是臺東縣金峰鄉的第一大部落,嘉蘭社區裡又有8個部落頭目,分別來自卡阿麓灣、馬達雅魯、都勒得ㄈ得ㄈ格、發路魯、麻勒得卜、麻里卜勒、都魯吾外等7個部落,以及少數早期由霧台鄉遷移至此的魯凱族。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100年5月俯瞰嘉蘭村,砂石堆積的河床,右前方是當時部分完工的西側永久屋。圖片提供/蘇之涵。)


8個部落的故事
這麼多個部落的故事,要從哪裡開始講起?如此龐大的工程是個接力賽,其中已有幾個部落主動開始進行,社區發展協會則在旁協助,提供技術與經驗,以及最後的整理。社區居民對於這樣的記錄工作接受度很高,也很感興趣,希望能將日治時期至今的遷移史完整留下。

嘉蘭今年的計畫,便是把過去蒐集的資料彙整,先有部分的產出,製成繪本或電子檔案,包括部落神話故事的雙語繪本,傳統歌謠的蒐集與錄製,以及時光迴廊的打造。由於嘉蘭部落同時有排灣與魯凱族的文化傳統,所以繪本分別收錄兩個族群的故事,讓部落的年輕人、學校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彩繪,一起參與製作的過程。不同節慶與意義的歌謠,則讓部落裡不同年紀的人來唱,透過不同聲音的詮釋,讓部落的參與更多層次,也讓聲音有最原味的呈現。

風災後,社區河岸邊的住家被沖刷掉六十多戶。老房子不見了,深怕這一段記憶漸漸地被淡忘,社區因此提了時光迴廊的想法,由協會發起,向居民蒐集社區的老照片,一邊蒐集一邊展覽,希望藉此能帶出更多風災前的故事與記憶。展覽預計從3月中到8月在社區活動中心展出,特別是跨越重要的豐年祭典,讓外出的嘉蘭人也有機會參與。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嘉蘭村2011年12月青年會所的上樑儀式,吸引許多居民參與,青年會所的建造到使用都是依照部落傳統,嚴禁女生進入。圖片提供/周思源。)


協力走出掩埋的土石
雖然莫拉克風災讓嘉蘭備受創傷,部分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居所、耕作維生的農地,但嘉蘭人依舊堅韌。兩年多來,透過各方團體的協助,讓社區漸漸走出陰霾,學習與外界組織協作,也讓嘉蘭增加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每年固定的聚會,讓部落內外大小組織齊聚一起,互相溝通規劃、協調,也讓工作夥伴們可以不斷根據社區的需求調整方向與腳步。

臺灣好基金會的協助從災後至今不遺餘力,包括協助社區發展協會籌備部落廣場的建造。從去年年初開始,部落運用民間的捐款,集合耆老、幹部討論,並請專業的建築師設計,打造了一個開放的部落廣場,沿著山坡可以看到三座傳統建築物,包括青年文化會所、涼亭、頭目家屋,以及圓形的活動廣場,未來社區的各項活動與展覽都可以在這裡舉辦。

還有嘉蘭家扶彩虹工作站,長期陪伴婆婆媽媽們,開設各類型的手作或心靈成長課程,每一季依照參與者的興趣與需求,安排不同的活動,例如專題講座、寒暑假孩子們的冬/夏令營,也有帶陶珠媽媽們前往其他部落交流見學。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從100年年初開始興建的部落廣場,左方為青年會所,中間是頭目家屋,右方為表演廣場,預計今年年中落成。圖片提供/洪玉真。)

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
風災後,部落許多農耕地被暴漲的河川帶走,以往每年定期在嘉蘭舉辦的「洛神花季」因此必須遷往其他地方。除了農產,還有觀光產業的流失,這對嘉蘭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重建的同時,嘉蘭也正積極爭取洛神花季系列活動能夠回到自己部落,重振地方的產業與元氣。

部落曾想過結合擅長的木雕技藝以及災後大量出現的漂流木,發展漂流木工藝,後來因法規的種種限制,社區發展協會也缺乏經費,一直到今年2月才確定使用權,但也因一千噸的木頭閒置太久,沒有妥善的處理,幾乎都無法使用。而嘉蘭芭伊工坊的陶珠,則是災後努力闖出一片天的媽媽軍團,以傳統陶珠的工藝為核心,讓部落婦女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能習得一技之長,促進部落產業發展,也分享、傳承排灣文化。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找回安身立命的所在-臺東縣金峰鄉嘉蘭社區
(芭伊工坊的陶珠手鍊DIY,從左到右分別為手腳之珠、天牛之珠、結盟之珠與織工之珠。圖片提供/蘇之涵)


重建兩年後的嘉蘭,正緩慢地站起來,面對風災後的各種重建工作,以及極端氣候下不可知的未來,社區積極地規劃,爭取該有的權益,面對社區旁,曾經帶來肥沃土壤,卻也帶走良田居所的溪流,社區開始認真思考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期望能夠讓災害減輕到最低,同時也能重新找回安身立命的穩定與信心。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做就對了!-金峰鄉嘉蘭社區周思源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洪美涵、蘇之涵


從門外到門內
周思源是個在部落長大的孩子,國中畢業後離開家鄉念書,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歷經過飯店的餐飲管理、保險業務、報業的廣告業務等工作風災後在部落朋友的邀約下,回鄉幫忙活動籌辦、企劃撰寫,逐漸踏入社區營造這個大家庭。

回想起這段故事的開頭,是在去年3月,社區發展協會找了思源大哥一起討論,想要在部落開設電腦課程,讓居民不用外出就可以學電腦。那時,他開始協助安排課程內容與師資,邀請部落成員加入,自己也身兼助教…一邊做,一邊學著與社區相處。然後,帶著想為社區做事的心情,去年8月正式接下社區營造員這份工作。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做就對了!-金峰鄉嘉蘭社區周思源
(低調的嘉蘭社區營造員周思源大哥,100年8月正式接下社區營造員一職。圖片提供/卓幸君。)

在部落長大加上外地工作的經驗,讓思源大哥面對文字企劃的撰寫、社區溝通這兩件事的上手相對快速。他說,過去的工作履歷對於社區事務的直接幫助不大,但是我們認為,每一段經驗的認真累積,都會成為下一份工作的重要資本,像是業務的經驗能加強溝通能力,餐飲管理可鍛鍊企劃撰寫,傳播的廣告業務則讓他有機會與廠商建立直接聯絡的管道。


做就對了!
一開始接下「社區營造員」這個職務時,思源大哥心底也是有過一番掙扎,但是新手上路,沒有太多時間調整心情就必須馬上進入狀況。

思源大哥說,他剛接下這個職務時,特別上網搜尋「社區營造」關鍵字,讀了政策推行的來龍去脈,也讀了文建會以及農村再生等相關資訊,網路上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他歸納了一個小結,社區營造就是「要結合很多人的力量去做一件事」。他還特別提到日本古川町的案例,瀨戶川的成功改造也花了四十年的光陰,這些資訊的刺激,讓他開始想像嘉蘭的可能性。

「社區營造的工作,知道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做的時候很辛苦。剛開始像一個人的工作室,社區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些什麼,有些孤單。一陣子後發現,社區裡有很多不同專長的達人,社區營造員要主動一些,才會找得到資源與幫手,慢慢地就會有人開始加入,越來越多人明白社區營造在做什麼。到現在,也有人會主動來詢問協會,還有什麼事可以多幫忙。」他說。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做就對了!-金峰鄉嘉蘭社區周思源
(嘉蘭社區發展協會與中華電信、輔大及高師大合作的學童遠距教學。圖片提供/周思源。)

思源大哥對於自己的角色與工作有清楚的定位與規劃,他希望能夠確實做好工作項目,為社區組織打好基礎架構,也對自己的角色有完整的交待。而對於重建計畫,目前思源大哥則扮演整合者的角色,整合社區年度計畫的資源與應用,也協調部落的人力,建立社區聯絡網,以發掘更多有心、有能力的人,適才適用。

從一開始的埋頭苦幹,到現在逐漸形成的分工與默契,含蓄的他言談中透露出些許成就感:「以前覺得社區看起來沒什麼改變,也不知道協會在做些什麼;開始做以後才知道,改變都在細節中,要深入的了解,去想如何為社區營造出更好的生活,後來發現社區營造對嘉蘭很棒…」


期望值的調整
對於給未來想加入社區、努力為社區奮鬥的夥伴,思源大哥說:「自己還是個新人,不敢給予什麼偉大的意見,但願意跟夥伴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社區營造是一件辛苦的事,前輩就曾經跟我說過:『一開始不要期望太大。』社區營造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好的事,日本的案例都要花十到二十年才做起來,不要好高騖遠,滿腔『願景』會讓人期望過高,但現實帶來的失落更大,因此自己的心態要做好調適。」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社區營造,做就對了!-金峰鄉嘉蘭社區周思源
(100年8月的嘉蘭豐年祭,盛裝出席的部落長輩。圖片提供/周思源。)

要集合許多人的力量,還要長期經營,這讓思源大哥還不敢想自己可以做到哪裡,只能一步步完成每一階段的目標,持續為社區建構出更好的生活環境,為嘉蘭的部落文化找到一條更明確的路。儘管社區營造員的收入與付出,無法跟其他工作相比,但是思源大哥還是老話一句:「做就對了!大家一起加油,總是會過去的。」


【重建活動】「賣菜ㄟ所在」開賣了 & 來Maunin吃飯~
*永齡有機農場新設賣場「賣菜ㄟ所在」開賣了

莫拉克颱風後,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永齡有機農場,除積極投入蔬果生產,現今也努力投入行銷,最近在農場入口新增加賣場「賣菜ㄟ的所在」,所有的蔬果都是現採現賣,目前有大胡瓜、青菜、小白菜、木耳、玉米、蕃薯、南瓜,還有草莓、木瓜共計20多種不同的蔬果,以及薄荷、迷迭香等香草。

所有的蔬果都是由永齡員工當天在農園裡採收,直接送到賣場銷售,旁邊還有停車場及向日葵花田,這不僅是單純賣菜ㄟ所在,更是與消費者交流健康ㄟ好所在。

營業時間:每日早上9 點30分~下午5點30分
地址:高雄縣杉林鄉上平村山仙路19鄰288號
電話:07-6775068-70 (3線)
消息來源:永齡-杉林有機農業園區 網站請點我


*來Maunin吃飯~

從風災後回到部落開始,南沙魯社區一直維持著一起吃飯的習慣,目前在山上的留居戶十多戶中,有近十戶的族人一起「共食」,許多遊客到了南沙魯,常會將部落餐廳誤認成小吃店,「這裡有賣吃的嗎?」、「烤地瓜怎麼賣?」、「鹽烤吳郭魚一條多少呀?」類似的問句在假日時特別常出現在南沙魯的空氣中,而社區也只能笑笑地說聲抱歉,「這個我們是自己吃的啦,沒有在賣的喔!」

陪伴在身旁的家扶基金會,將南沙魯的共食看在眼裡,時常關切社區的生活,更協助社區開始經營部落菜園、雞場。為了讓更多朋友品嘗到南沙魯部落餐廳的手藝,家扶輔導社區考取廚師執照,也幫忙社區成立了可對外營業的餐廳─「Maunin」。

現在的Maunin餐廳,已經在2月1日正式對外營業,負責托兒所小朋友的飲食,每天也都有販賣便當,外地來的朋友可事先來電詢問預約喔!

訂餐的細節請洽:0934-003-699 曾春菊
原文轉載自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88news 請點我


推薦訂閱
讓呼吸練習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體驗式瑜伽】
共同為弱勢婦女勞工發聲@【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電子報】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