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星期天,一起來看場國片吧!
【責任編輯/鄭淳予、簡旭伶】
翻轉他者的特殊性,回歸我們
《台北星期天》重新開啟了大眾對外籍勞工的認識與關心。有別於紀實的書寫筆法,導演採用「小人物逐夢」的敘事架構,將天真、奇幻的色彩融入。於是,呈現出外籍勞動者的樣貌,並非纏繞在「勞資對立、權力結構、種族歧視」等的問題上,而是淡化外籍勞動者的特殊性,以普世「人」的角度出發。
所以,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小人物為了實現「沙發、星空、啤酒」的小小夢想,而忙碌受挫的一整天。導演透過電影的再現試圖抽離「外籍勞工被剝削」的思考途徑,安排了「外遇」、「怕狗」、「逃避門禁」的場景,放大了移工作為一般人的感官:樂天、小聰明、懦弱、怕寂寞等。雖然沒有正面點出外籍勞工在台灣的困境,但無形中亦放大了過度聚焦於移工問題中可能受侷限的視野,從反剝削到反反剝削的框架,提供另一種卯上「卯上主流」的觀點。
除了肯定導演帶我們從外籍勞動者的眼睛看台灣外,這裡筆者企圖帶出的疑 問是:如果沒有先卯上主流,如何從正、反、反反角度看外籍勞動者,特別是東南亞移工在台灣所遭遇的困境?而輕鬆喜劇《台北星期天》淡描的移工困境,依舊存在的。
根據行政院勞委會的資料統計目前台灣東南亞外籍勞工的人數為35萬多 人,以印尼籍人數最多,菲律賓籍有7萬4千多人。外籍勞工在台灣從事的產業前兩名分別是製造業與看護工。目前台灣外籍勞工除了遭遇到在傳播文化上,媒體再現刻版印象的歧視外,在實際的勞動條件上,如:日前又引發討論的產業外勞與基本工資(一萬七千元)是否要脫鉤的議題、社福勞工(看護工)不適用基本工資的問題遲遲未果,從2003年喊到現在的休假問題、在工作場域中遇到職災時可能的保障、以及「沒有服務卻要付錢」的仲介費用問題等,都是應該被社會感知與解決的。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於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希望透過來自各界不同的講師,帶領學員認識多元 觀點,並安排實地採訪時間,如:去年的訪調地點為「中山拜拜─小菲律賓區」。筆者有幸參與這次的活動,更是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移工在台灣面臨的問題,除了站在理解與學習移工文化的角度外,一不小心就帶上了「客體被剝削需要救援」的眼鏡,無形中以「移工等於弱勢」的框架來解讀,忽略了電影《台北星期天》那種回歸於「人」的角度來看待的觀點,他們跟我們都是一樣的。因此,在理解移工問題時不是任何位階的差別,不是反歧視就好了,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權議題。而這個思考的進程,電影《台北星期天》跳躍了,但也沒什麼不好。
土洋開戰暑期檔 《台北星期天》催票
台北金馬奇幻影展開幕片《台北星期天》,在影展獲得滿堂喝采後轉戰商業放映時,遇到了甚麼困難呢?
首先,片商與戲院業者排定的上映時間在五月第二個週末,正巧碰上近年逐步提前開戰的暑期檔,《鋼鐵人2》、《葉問2》等續集電影來勢洶洶,鋪天蓋地佔領了全台上百個院線影廳,《台北星期天》落得只有五家戲院願意上映,台北市甚至只有光點戲院獨家放映。
「很多人心中對國片都還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台北星期天》導演何蔚庭認為,近年的台灣電影就算不是令人費解的藝術電影,就是一窩蜂的偶像電影,《台北星期天》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也是他在既有國片趨勢中的一大嘗試。
然而,這部由兩位菲律賓人主演的電影並不受到戲院業者青睞。故事中的兩名菲籍勞工在台北街頭意外撿到一張沙發,兩人異想天開地打算利用休假日把沙發搬回工廠,於是展開一段像是公路電影般的奇遇。儘管整個故事的構想與拍攝皆源於對本土的觀察,戲院業者還是寧可選擇押注來自好萊塢的超級英雄,以及來自香港的武俠宗師。
何蔚庭坦言,目前的確是和戲院業者站在很悶的對立位置,但還是要為這獨家上映做足準備。從四月底開始,導演偕同發行公司在全省召開校園放映與座談;有別於過往國片跑校園「只談不放」的模式,《台北星期天》選擇在商業上映前大方放送給學生。發行商榖得電影公司表示,「對於本片的口碑很有信心!不怕大家看完後正式上映時就沒人看。」
現階段校園放映一場可回收八千元的權利金,以預售票兩張四百五十元的價格來計算,等於是只賣出了三十五張票,面對場場滿座的校園放映,根本談不上回收成本。但校園放映的重點乃在醞釀口碑,是以每場放映還外加映後座談,等同是把自己的作品攤在了觀眾眼前,大膽越過戲院一環,直接面對電影消費者。
或許是勤跑基層奏效,威秀戲院轉而願意釋出三場放映場次,不啻為好消息一樁,但這場電影院內的「本土V.S.舶來」大戰,在還沒開打前就暴露出本土電影的弱勢地位。
最新國片定義標準
《台北星期天》不只再次突顯國片映演空間受擠壓,更帶出國片定義的討論──全片幾乎以菲律賓語為主,是不是該歸為「外語片」?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表示,金馬獎近年已逐漸意識到,台灣的族群豐富度不該受到侷限,應該開放更多元的創作活血流入。是以金馬獎報名標準除原有的以華語為主之外,增列另一條規則──只要十項主要技術部門有半數以上為華人,即可報名金馬獎。
聞天祥亦盛讚道:「本片題材相當有種,在創作保守的環境中更顯其勇氣可嘉,用很輕快的調性,乘載著他民族角度所看到的台灣。」在影評口中,導演基本功穩健、自信、準確,就校園放映的觀眾反應看來,《台北星期天》的確也沒讓他們失望。
儘管放映管道相對少,但或許獨家放映能發揮聚焦作用。且看台灣觀眾是否能再次締造國片票房奇蹟了。
Our Questions:
1. 你認為國片除了進入校園行銷外,還能從哪些管道宣傳?
2. 你還知道哪些非華語為主的國片?
媒大事
消失在粉絲團中的個別差異
【責任編輯/洪嘉寧】
周刊報導藝人陳建州販賣T-shirt做公益,售價和捐款相差太多是自肥行為,隨後周玉蔻在電視節目發表對陳建州的批評,黑人好友小S call-in進節目與周玉蔻爭論,整起事件在媒體上有連續幾天的報導,兩方戰線也從新聞版面延長到網路,臉書上分別出現以反周玉蔻和反黑人為號召的粉絲團,同時也有力挺雙方的粉絲團,而此現象又回到電視新聞成為報導焦點。
粉絲團的加入十分容易,只消按幾個按鍵,但即使是選擇同一陣營的網友,所持理由可能都不同。舉例來說,加入反周玉蔻粉絲團的成員光譜,或許從死忠支持陳建州,到單純認為周玉蔻言行不妥但不見得認同陳建州的人都有,然而這樣的個別差異卻隱沒在龐大且「較具話題性」的粉絲數量中。經過新聞媒體的再現,更強化了二分效果,導出「反周就是支持陳,反陳就是支持周」這樣太過簡化的結果。
網路相較其他傳播媒介的易接近性,原被認為是個人發聲、凸顯個別特色的重要管道。此事件中所見的反例,提醒我們在網路中應保有多方向思考的空間。
兒童臉書推出與否?一點觀察心得
【責任編輯/洪嘉寧】
據報載,兒童社群遊戲網站Moshi Monsters計劃推出兒童Facebook。
傳播媒介對兒童人格養成及成長過程的影響,始自電視就已有許多討論,「失去的童年」、「想像力被侷限在一彩色盒子裡」等說法我們已十分熟悉,在資訊科技、傳播充斥左右的現代社會,類似的批判聲音或許被視為上一代的懷舊,是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套用在所有東西都快速汰換的資訊時代,但姑且仍就網路社群平台之於兒童,做一些觀察、直述性的討論。
提供小遊戲、以簡短字句快速和他人互動的性質,有可能使生在網路世代的孩子更加依靠類似平台來發展人際關係,和朋友之間的往來會除去社群網站而不完整;而使用簡短字句來抒發所感和與人溝通的方式,加上習慣閱讀網頁上更新速率極快的資訊,使得思考和說話模式也變得極簡、不甚精確,難形成完整句子或一整段有系統言論的影響,其實不只是一種推測,在使用MSN、BBS的一代已可看見。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趨勢中,小編也難提出絕對正面或反面觀點的定論,就上述希望能當作後續更多思考的素材。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
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
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
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
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
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跟上時代來噗浪:
http://www.plurk.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