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期:「微」小且「博」大的力量/政論節目真的教壞小孩?─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September 30,2012編輯室報告
「微」小且「博」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簡永達】
如果未來要寫中國的民主故事,溫州高鐵追撞意外絕對可以記上一筆。7月23日,甬溫鐵路「碰」的一聲撞出中共政權危機,也撞出一絲絲中國民主化的契機。
溫州高鐵事故衝擊中共政權威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導人與國家的威信是跟建立世界上最長的高鐵系統綁在一塊。事件發生後七天,媒體輿論批評瀕臨失控,中央下令各級媒體撤除溫州高鐵事故的相關稿件。即使如此,中國中央可管不住訊息在網路上的擴散,近兩億的微博使用者在網路上同聲批評,指控當局罔顧安全考量,一心急於發展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這股網路群聚的民意最後迫使中共政府中斷高速鐵路擴建計畫,總理溫家寶則親上火線面對媒體質問,並允諾十二五各項建設都必須先做科學規畫,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微博的興起,讓中國民眾首嘗民主的滋味,也讓中國官方知道輿論的力量。微博可以是民意的探熱針,也可以是觀察政治轉變的風向球。
「從非民主轉型到民主統治,是一段牽涉許多階段的複雜過程。在當代的典型例子中,過程都是始於危機的發生,最後導致非民主政體垮台。」政治學家Georg Sorensen在《民主與民主化》一書中指出。20世紀末,第三波民主化橫掃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最近,阿拉伯之春促成中東世界威權垮台,以及微博打擊中共政權威信,都讓不少政治學家樂觀期待,第四波民主化歷程即將到來。
民主的發展歷程有其軌跡可循,瞭解台灣從威權政體轉向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或許可預知中國政權民主化轉型的契機。哈佛政治學教授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分析第三波民主轉型的動因有五,分別是:合法性危機、大幅度的經濟成長或衰退、宗教或文化的變遷、外來勢力的影響以及民主國家的「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本文僅討論其中三項轉型因素,分別為合法性危機、大幅度經濟成長與示範效應。
當威權體制浮現合法性危機時,威權政體的領導者會採取幾種方式因應,實際上採用強制服從或鎮壓手段維持民意基礎,或是選擇挑起國外的衝突,並訴諸民族主義恢復正當性。這兩種手段都常見於中共政權處理爭議事件中,像這次溫州高鐵民意沸騰後,中央即下令封鎖批評當局的新聞即為一例。
另外,大規模的經濟成長也可能影響民主化進行,因為極其快速的經濟成長可能破壞威權體制的穩定性,進而被迫實施自由化,或是帶來更嚴厲的鎮壓行動。中國近年來GDP每年維持8%-10%的穩定成長,若依杭亭頓所說:「快速的經濟成長可能削弱威權主義,」那將會是中國官方的警訊。最後,民主國家的「示範效應」,意思是這些國家也曾面臨威權體制發展的窘境,而成功民主化轉型能解決國內各種政治問題,就會讓同樣面臨發展困境的威權國家仿效。杭亭頓更說:「在地理上相近、文化習慣上類似的國家之間,示範效應不可忽視。」臺灣絕對足以成為中國民主化轉型的榜樣。
臺灣的民主化轉型,同樣經歷威權政體出現合法性危機,經濟快速成長被迫貿易自由化,解除外匯限制;並長期接受美國援助,接受民主思想的改革分子增加,最後促成民主政治和平轉型。民主化轉型是社會整體結構的轉變,需要很多先決條件,杭亭頓在他的《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書中有詳細介紹,細節在此不加贅述,但筆者想特別強調媒體在政治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八十年代,那是台灣還沒解除戒嚴、開放報禁的年代,但社會仍有一群人不畏強權,用筆寫下歷史,滾動台灣的民主巨輪。臺大新聞所出版《黑夜中尋找星星》一書,訪問十七位走過戒嚴時代的資深記者,他們在迂迴、對抗中前進,讓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一步步地擴張、變大了。例如司馬文武辦黨外雜誌,當時大肆報導美麗島事件、江南案、林宅血案等,被警總視為眼中釘;南方朔說他有政治雙重人格,一個「他」在中國時報當記者照顧自己的衣食,另一個「他」則匿名投稿黨外雜誌批評政府;周天瑞在美洲中時擔任總編輯,江南案堅持做在一版頭題,引來情治單位圍剿、美洲中時被迫關報。他們像在無盡的黑夜中尋找或明或暗的民主亮光。
過去,媒體資源有限,社會的轉動仰賴一群有勇氣的新聞工作者做為先鋒;現在,進入數位時代,這是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總編輯的時代,在網路發表意見變得非常容易。加上近來社交網站崛起,此種線上社交網站的運作邏輯是以朋友找到朋友、會員拉會員的形式,反而可以將網絡拉得更遠以及在線上分享、合作並展開行動。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在微博上的發言,都更容易與其他人連結,而大量連結產生的力量,則會讓執政當局不能忽視。
民主化的歷程首先來自經濟面與文化面的變動,導致威權政體鬆動,然後民間各股力量在縫隙中尋找施力點,一點一滴促成政權轉變,這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與發生演變的等待時間。台灣的民主化也是一樣,社會各股力量的積極投入,加上一些好為先鋒的新聞記者針砭時事,不斷推著政府往民主化的道路走。媒體在一個時代的意義,就是形塑輿論,並且策動轉變。過去的媒體僅在報章雜誌,現在網路上讓知識份子多了更多發聲空間,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網路上的意見領袖逐漸發揮影響力,例如韓寒、李承鵬都是這類人。對每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而言,媒體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能夠促使議題發酵,進而形塑社會環境的改變。今日微博在中國能衝破封鎖線,就顯得格外有意義,且讓我們期待微博能在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上,發揮他「微」小但「博」大的力量。
Our questions:
1. 中國最近以中國模式對抗美國民主政治治理模式,你覺得中國模式能抗拒全球民主化浪潮嗎?
2. 網路上的評論可以促成議題發酵,當然也可以散播不實消息,最近中國互聯網就出現了闢謠聯盟,專門過濾網路不實消息。媒體一旦失去民眾信任,就很難發揮群眾力量,你覺得微博真的能促成中國政體改變嗎?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跟上時代來噗浪:http://www.plurk.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媒大事
政論節目真的教壞小孩?
【責任編輯/邱彥瑜】
雲林縣有一名15歲少年,因熱衷於收看《2100全民開講》、《大話新聞》,對於節目當中討論的政治人物心生不滿,自今年2月起,以「閻羅王」、「天道聯盟」等名義寄恐嚇信給許多部會首長與法官等等。對此,《大話新聞》主持人鄭弘儀表示,應該等成熟一點再關心政治;有些名嘴則認為政論節目發言者情緒過度激動,可能會帶壞小孩。
政論節目風波不斷,多起因於政論節目中的立場過度偏激,除了在政黨立場上的偏頗外,電視台更為營造收視率,在與談者和主題的選擇上,以衝突性與對立性做為優先考量。
不過,細究政論節目的源起,其實被賦予了「電子民主」的高度期待,特別在台灣,政論節目亦象徵著台灣民主化潮流的開展,如政論節目中邀請觀眾CALL-IN做相關的意見表達,以及對於各種社會議題的公開討論,代表者台灣漸漸擺脫過往對政治言論箝制的白色恐怖。
這樣看來,政論節目原本的功能,應在於給大眾更多公開討論時事的空間;然而卻為了迎合「想像中的觀眾喜好」,導致名嘴們以聳動的言論拉抬收視率。雖然政論節目播出時段多屬保護級節目播放之時段,但在《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當中的對保護級節目內容的規範相當模糊:「電視節目無前二條(輔導級及限制級)所列情形,涉及爭議性之主題或有混淆道德秩序觀之虞,須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同予以輔導觀賞,以免對兒童心理或行為產生不良影響者,列為『護』級」。對於以新聞評論而非報導為主的政論節目,並未明令列於不受分級規範的新聞報導節目類,但又基於言論自由,NCC也僅能表示尊重。規範下的定位不明,政論節目應更求自律,除了應該拿捏自己的分寸外,更應該回頭檢討節目製作的目的,真的有讓觀眾客觀地了解並討論國內時事嗎?
除了知名的《2100全民開講》與《大話新聞》之外,其實還有不少相關的新聞性談話節目,而公共電視製作的《有話好說》相當注重立場的平衡,在節目中也為時事或是政策作相當詳盡的解釋,雖然主題有時較不主流、也非全然為政治新聞,但是對於議題的公共性要求甚高。對於想了解政治、關心社會的青少年而言,重點也許不在於年紀的大小,而應該是這個社會有提供適當的管道嗎?
參考資料:
蘋果日報(2011.08.20)。《中毒太深 愛看「2100」「大話」少年恐嚇48政要 落網自稱馬英九「想改善亂象」》。上網日期2011年8月28
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11650/IssueID/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