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
創刊日期:2000-09-05
發報頻率:
訂閱人數:3,28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3-18 05:00:00 /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編輯室報告:食品安全風險來襲,風險溝通在哪裡?

【責任編輯/邱彥瑜】

「牛有毒、雞有病、豬有疫、馬無能」這句最近流傳的打油詩暴露出近期台灣社會普遍的恐懼,在美國牛肉瘦肉精風波仍未停息之際,禽流感疫情卻又引爆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感。

三月初,農委會證實台灣首度爆發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一夕之間成為與美牛並列的重大新聞事件。除了官方消息之外,導演李惠仁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站在官方立場的對立面,透過親自解剖與深度採訪了解台灣禽流感病毒散佈與發展的情形,質疑農委會與相關專家學者逃避責任的說法。除了影響民生基本需求甚鉅的「食物安全」需要被重視之外,更帶出了一個聳動的指控--「官僚殺人」。

官僚殺人?政府的風險治理責任


Ulrich Beck1980年代發展出「風險社會」理論,他認為,伴隨著工業社會的技術發展、人為災難與種種社會不平等,許多人造物或是技術被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一方面使得生活更加方便,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過往未見的改變。從台灣的情況來看,從口蹄疫、禽流感、毒奶粉(三聚氰胺)、塑化劑到近期的瘦肉精,這些曾經喧騰一時的公共衛生議題,與過往大不相同的是,這些危險轉而潛伏在日常生活當中,難以察覺的風險便成了社會大眾的恐懼。

為了避免或降低這些風險對社會產生的衝擊,政府被託付重要的介入責任,評估對於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之後,做出相關的決策,進行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等三個步驟以完成風險治理的任務。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實於現實社會的運作中來看,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應該是由政府進行相關的科學知識認定與決策。


在禽流感事件中,防檢局單位以及其召開的專家會議,該扮演主要負責的決策者。在農委會延宕多時終於公布疫情之後,多家媒體都指出政府官員須為此負責,蘋果日報甚至以「官僚殺人」為題,突顯政府必須對於風險管理的怠責做出交代。然而相關部會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防檢局長許天來下台」,一走了之真的就可以負起全責嗎?批評聲浪也並未就此停歇,隨著專家會議錄音檔的揭密、導演李惠仁的指控,農委會前主委陳武雄也被追究責任,然而陳武雄堅持對於高病原疫情認定的定義沒有問題,他自認並無隱匿疫情,是相信「專業判斷」而做出的決策。

這也應證了Giddens對於現代風險社會的描述,在風險評估與管理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是一般公眾安全感的主要來源。然而李惠仁片中的其他學者、以及針對瘦肉精等發表相反意見的學者們,可以看出針對這些議題仍有不同看法以及爭議,但政府在進行專家意見的認定時,是否仍挑選了與自身立場相近的學者?風險本身的複雜性,也必須要透過跨領域或是不同立場專家的仔細討論才足以因應,政府面對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態度,顯然仍不夠謹慎。

媒體扮演的角色:主流媒體v.s李惠仁  

  

雖然專家與官僚體系掌握風險的主要詮釋權,但仍必須透過大眾媒體的散佈才能達到最後一個步驟──「風險溝通」。當一個社會面對風險議題,每一個處於社會中的人都不能避免暴露於風險當中,風險的災難性、複雜性及不確定性,使得其必須透過新聞媒體的揭露、濃縮跟具體化使「看不見」的風險轉變成為「可見與可認知」的風險。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如何將專家與官僚系統所判定、評估的風險知識,透過大眾媒體傳達給社會大眾,是政府應該重視的「風險溝通」課題。


但檢視政府在這次瘦肉精與禽流感事件中的回應與決策,實在是過於粗略與
簡化,將判定之責推給「專家會議」的專業判斷,或是舉出各種實驗數據表明無相關研究證實有害,這些動作都無助於民眾進一步理解疫情的狀況,反而藉「專業」之牆阻絕民眾的認知,反而削弱了人民對風險的認知與戒心。此外,每次發生食物安全相關問題時,都會出現官員們為了「穩定民心」而舉辦的活動,像是這次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長陳沖就透過品嚐雞腿,宣示對於國產雞肉的信心。以行動的宣傳意圖來說,的確傳達了「雞肉煮熟」就安全無虞的意義,但另一方面,卻也讓民眾缺乏對於禽流感更進一步的認知。疫情資訊的隱匿與阻隔,一方面造成民眾的恐慌,另一方面也由於不了解疫情,大眾無法對於政策做討論與監督,以達到完全的風險溝通。


在這些爭議中,我們便可以看到,科學知識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同一領域的專家,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而媒體也應該擔任不同意見交流與資訊傳遞平台的角色。然而在這次媒體的表現當中,《不能戳的秘密》花六年的時間挖掘禽流感疫情真相,早在去年七月就於網路上播放,但主流媒體遲至農委會「公布疫情」時才大量報導禽流感相關資訊,其監督政府的態度反而不如非主流媒體記者的李惠仁積極。


在現代社會中,各式各樣的風險已經成為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議題,在這之中,政府、專家學者與媒體都必須重新正視自己的功能與彼此的關係,風險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應該要往減低以及預防的趨勢邁進。


Question

你看過《不能戳的祕密》了嗎?國內外有沒有相似的調查報導呢?


參考資料: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以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

易俊宏,<新科技伴隨風險 學者:風險溝通不足 遑論預防>,環境資訊中心報導,http://e-info.org.tw/node/67053

阮瀞儀(2004),<政府風險溝通研究以農委會和衛生署因應禽流感風險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媒大事:新聞單一化有甚麼不好/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問世

新聞單一化有甚麼不好?
【責任編輯/呂伊萱】

若回顧近一個月的電視新聞,被觀眾記住的議題,恐怕不超過一隻手能數完的數目,不外乎Makiyo案、鳳飛飛辭世和林書豪風潮。並非這些新聞不具有新聞價值,但在同時期出現的各則新聞之間,例新內閣上台、都更案及美牛與禽流感話題,這些茲事體大、攸關民生的、社會需要專業意見的議題,在當時的媒體呈現上,比例顯然失衡。

固然討論新聞單一化時,針對的是綜合新聞台,而另外還有56到58台等財經新聞台在持續關注嚴肅主題。如此說來觀眾手中仍有選擇。但一般大眾的新聞首選仍是綜合新聞台,電視台應當在致力拉抬收視的同時,顧及新聞本身的公益性質;一個具有專業素養的新聞台,理應扮演提供社會所需資訊、知識及娛樂等內容的角色。

如今所有新聞台不僅出現新聞單一化的現象,更同時有娛樂化傾向,觀眾失去了選擇權,新聞時段變成單一專題報導,也失去了關注整體社會的窗口,新聞成為娛樂綜藝的延伸。新聞台數量如此多,竟少有聲音能夠為民眾清楚說明那些影響深遠的、卻嚴肅複雜的事情。這是電視台、政府機關NCC、文化部及閱聽人本身都需深省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問世

【責任編輯/田育志】
 
 

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執行的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建置新聞倫理與勞動權資料庫」,透過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及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所帶領的「創傷新聞網」的合作,在一年期間蒐集赴日採訪的記者經驗,以及國內外與災難報導相關文章,製作出一份包含採訪前、採訪中,與採訪後,記者所會面臨到的新聞倫理或勞動權情境的「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

 

這份手冊中,提出在台灣現有媒體環境下所應追尋的災難新聞報導倫理,以及進行災難新聞採訪時,記者應注意的勞動權權益。同時,訴求的對象也包含媒體主管,藉由手冊中的建議,期望能成為媒體自律的參考守則。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推薦訂閱
【起飛-家庭教育成長講座】:讓孩子可以做自己@【桃園臨床心理師公會】
102年希望家園第七屆畢業典禮@【希望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第四五九期:食品安全風險來襲,風險溝通在哪裡/新聞單一化有甚麼不好/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問世』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