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月的心窗打開─月來越愛你-肯愛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3,2022愛,讓一切來得及 台東海端書屋孩子追夢小故事
撰文/整理:社工部/毛社工
抓緊時間為夢想耕耘
今年國三的小念,正積極的準備不到100天後的會考,每天白天到學校上課,晚上放學後就來海端書屋報到,在書屋用完愛心晚餐後,即在志工老師陪同及指導下開始讀書,跟幾個月前的他相比,成績已有明顯的進步,學校課堂上也獲得老師的讚許,小念正在努力地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
白衣天使為職志,將來要成為媽媽的靠山
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從小靠著媽媽以打臨工、上山除草和餐廳洗碗等等,身兼數個工作,賺取那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獨自一人拉拔他和哥哥長大,成長過程中因貧困吃了不少的苦,這些辛酸的點點滴滴小念都放在心裡,期待早日能照顧媽媽,不再讓媽媽為了自己和哥哥如此辛勞不堪。所以考上護校,當一位白衣天使,不只是為了照顧病人,也希望能早有穩定的收入照顧家人,小念說:「換我當媽媽的靠山,做她溫暖的依靠」。
盡一切努力,用愛讓一切都來得及
小念感慨到了國三才知道要用功讀書,因此底子非常的不好,但為了夢想,現在每日都在書屋志工老師陪讀下勤奮苦讀,志工老師也感慨城鄉差距的教育,小念完全沒有複習卷及參考書可以幫助他好好準備會考,於是帶了小念驅車來到市區來回開了近100公里的路程買參考書送小念,希望有心準備用功念書的小念能如願考上護校。小念相信只要盡自己一切的努力就能完成夢想,志工老師也相信,用愛帶領孩子一切都不晚。
感恩有你,點滴在心頭
回程的路程中,小念對老師說:「老師謝謝您,我不知道以後要怎麼才能報答您!」這句話暖暖地感動了志工老師,心想心懷感恩的孩子將來無論是否能順利考上心想的學校,將來在成長的路上一定不會學壞,且必會造就出更多的夢想!
長庚生技/長庚大學董事長楊定一博士
撰文/整理:社資部
專訪「神聖的你」
把真正的你─神聖的你找回來,楊博士認為是這一生最寶貴的一堂功課。我們從一個快節奏、忙碌而瘋狂的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找到神聖的你,也就是承認─自己就是老師,就是生命的主人,再也不會被其他的人或一切帶走。
博士在節目中介紹他的新書-神聖的你,提到全面的健康、整體的幸福─先修正生命的失衡,讓左右腦回歸平衡。只要左右腦恢復平衡,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也自然跟著回到平衡,每一個細胞得到放鬆。我們的身-心也就平衡。身心平衡,放下制約,超越腦的作用,時-空自然消失,讓我們進入內在的世界。
看向生命的深處,看著生命的深邃,就是我們來這一生最大的目的。觀察到生命的內在,自然帶來歡喜。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體驗過心流狀態,是一種輕輕鬆鬆的專注,是寧靜而無思無想的「在」或「覺」。
透過瞬間「這裡!現在!」,可以隨時把神聖找回來。
切入瞬間,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容納、臣服。透過這種態度,來看每個瞬間。接受每一個瞬間,其實已經為念頭的流動自然地踩了剎車,讓我們退回到輕鬆的「覺」。每一個瞬間都可以接受,這種心態已經帶來寧靜,而透過寧靜,我們自然落入「覺」。這樣的話,每個瞬間自然會拉長,讓我們透過它,達到永恆。
一個人醒覺,也只是活在當下。反過來,一個人隨時活在當下,也自然體會到醒覺的狀態。走到最後,兩邊是相輔相成的,會讓我們自然找到全部的生命。
人生最高的祭壇,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楊博士希望透過這本書,把它找回來。
報主的話
不被認同的婚姻會幸福嗎?
不被認同的婚姻會幸福嗎?有人會覺得「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父母說的未必是全對的。」或者說:「如果覺得這段感情真的是你所需要的,就跟父母好好說,繼續下去。」「不被父母認同的婚姻就像一個人沒了身份證。你聯想一下沒有了身份證的人是什麼處境。所以能放下就放下吧。」
我們當然都期待步上紅毯的那一刻,能夠有雙方家長親友團滿滿的祝福,但威廉‧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愛情悲劇是多麼地遺憾人心,當我們看到深愛而相戀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家族之間的仇恨不被認同,最後青春殉情,那種不幸與悔恨的遺憾,不知叫多少世人感慨……
「認同」與「不認同」的故事其實世世代代以不同的型態持續地發生,發生在台灣的,12月10日的「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共吸引25萬人參與,為同志婚姻呼請「認同」,而「不認同」的悲劇於北印度哈雅納省,念美術的20歲女孩妮迪(Nidhi Barak),與同村念理工的23歲達曼德(Dharmender Barak)相戀3年,兩人計畫於17日私奔到德里結婚,卻於被騙回家後,雙雙被家人「榮譽處決」而命喪黃泉也只是2013年的事情,不被認同的婚姻會幸福嗎?我們想到這樣的問題,不自主的–時而心也會沉了下來……
不被母親「認同」的女兒與不被婆婆「認同」的媳婦
湘茹從懂事開始,就知道自己在家中是不被看重的那一個,媽媽看弟弟的眼光和看自己的眼光就是不一樣,那確實是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眼光帶動的成長故事是,弟弟總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湘茹的舊衣破鞋,都是媽媽從阿姨那邊括收回來的,湘茹記得有一次,小學五年級的她被選進芭蕾舞小班,跳舞的時刻成為湘茹最快樂的時刻,而她的努力也終於有一次被老師選出跳森林主角小哈鹿,條件是自己必需要有自己的舞衣,練習了一次又一次,湘茹終於跟媽媽提出芭蕾舞衣的願望時,卻只換來媽媽白了她一眼,丟下一句說:你以為我們家開銀行嗎?但讓湘茹最後最受傷的不是媽媽當下的拒絕,而是小班老師看到湘茹對舞蹈的認真和期待,自掏腰包地為湘茹買了一件二手芭蕾舞衣送她,高興的湘茹喜孜孜地抱回家給媽媽看,沒想到媽媽一看火更大起來,一邊啐罵老師送二手衣是看不起人,一邊把芭蕾舞衣撕個破爛,那一次湘茹一滴眼淚也沒有掉,被撕個破爛的芭蕾舞衣也還是讓老師請人縫補好了,但補不回來的是湘茹受傷的心,自憐之後的憤怒與恨,讓湘茹再也不跳舞,也在21歲遇到季康時,就一心想速速結婚逃離媽媽和重男輕女的家……
然而,讓湘茹萬萬想不到的是,結婚不到三年,湘茹的婆婆居然開始責怪湘茹生的是女兒,冷言冷語的表達,讓湘茹無法不在婆婆的身上看到媽媽的影子,湘茹不懂為什麼自己逃離了不被母親「認同」的女兒的角色,卻又掉進不被婆婆「認同」的媳婦陷阱?
我們都曾經需要借由什麼力量來讓自己被認同?
以創造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一語而著名的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是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艾利克森創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為,人的一生都受到社會的、生理的、心理的交互作用所影響,他認為人格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有正反兩項目,依序是(1)信任-不信任、(2)自主-害羞與懷疑、(3)創新-罪疚感、(4)勤勉-自卑、(5)自我認定-角色混淆、(6)親密-孤獨、(7)生產-停滯、(8)統整-絕望。這八個階段是一連串的自我危機。每次危機若得以順利解決,代表著前一階段到下一階段的轉變,也代表積極的適應,能使自我的力量增強。若不能順利解決危機,則不利自我的正向發展,而且會減弱自我的發展功能。
而八個階段之中的自我認定的危機,指的正是在青年期自我認定形成的時期,在自我追尋中因為不能夠或不容易獲得自我肯定而感到焦慮的心理狀態。
想一想,我們都曾經需要借由什麼力量來讓自己被認同?是成功的事業還是幸福的家庭?是傲人的才華還是強壯的體態?而在之前呢?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呢?我們未完成的認同,會用什麼生命情節呼喚我們正視我們的匱乏呢?
焦慮之謎及其隱含的意義是什麼?
童年等不到的母親的認同的湘茹,為什麼這麼倒楣又遇到不認同她的婆婆?我問湘茹說,你一直期待能得到母親的認同,但如果你的母親自己也沒有被認同呢?她沒有的東西,她要如何給出呢?事實上是,似乎母親和婆婆都屬實於那個男貴女卑,男重女輕的時代文化,如果她們沒有學習或改變的緣份,如果她們也少了改變的機會,焦慮之謎是否一如無法化解的能量,一代一代的在無名中自動地傳遞著集體的焦慮,而找不到解答?但我問湘茹說:「但……如果你有呢?如果你有學習或改變的禮物,你願意接受嗎?」
我們都能夠體會那種不被認同不被接納的恐慌與焦慮,特別是當不接納甚至於批評、羞辱、傷害是來自我們信任的需要的人的時候,但一如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所說:「焦慮是有意義的,焦慮可能有毀滅性的部份,但也另有建設性的部份。」
在意識到自己惶惶然不安與焦慮,但又還沒有被焦慮打趴的時候,善用微焦慮改變你的人生,這也正是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所說的:焦慮可以是良師。
我鼓勵湘茹參加與學習親子育養與婚姻溝通的課程,去找到好好愛自己女兒的力量,去實踐經營幸福家的生活,自信是在行動中長出來的,而自信多一點,焦慮就化一點,焦慮化一點,我們對自己的肯定與認同就多一點,當我們越能安在自我認同的時候,不被認同的婚姻也會有幸福的機會,沒有人能夠真正有否定你的力量,除非是-你認同了他對你的否定,我們都是在否定與肯定的鬆與緊中,在跌倒與爬起來的生活行動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接納與認同的力量,我深深的相信,最終的認同的力量,其實是來自自己的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