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愛十月電子報─月來越愛你-肯愛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3,2022鬱忘小信箱
回信人:蘇禾
如何解除對“性”的恐懼?
|
水心:
總也擺脫不了對性行為的恐懼該怎麼辦?大約在八九歲時,我無意撞見過一次父母做愛,自那之後就對性行為感到難以接受,甚至難堪。成年後這種狀況變得更加嚴重,哪怕看到舍友和男朋友接吻,我都覺得噁心想吐。我也曾試著同男生交往,想證明自己是正常的,和他人是沒有區別的,但都失敗了,我真的無法忍受被異性碰觸。現在年紀不小了, 我該怎麼克服呢?
水心妳好:
水心做過夢嗎?有時候我們真的會想如果這一切恐懼只是如夢一場,然後我們會在夢醒之際,和自己親密的愛人喝起一杯幸福的咖啡,那有多好? 雖然水心沒有多說,但因為性行為的恐懼,在愛情與親密的路上,我們變成和幸福遙遙在望的陌生人,一眼看別人的親密,一眼看自己的恐懼,那之後,會有多少自卑與孤單的白天黑夜,水心有沒有害怕與羡慕一刻同時,湧上心頭,而恐懼又搶走了心之後,水心會不會慌張失措?
一段童年的記憶 遙遠又逼近 如夢又如幻
但-恐懼怎麼會是如此的如此的真實?
一個八九歲孩子,自無意撞見父母做愛的那一刻內心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父母當下覺得不自在而想遮掩,覺得羞恥感或一股怒氣衝衝趕緊趕走孩子;那麼-不管是實現的行為或無形的能量,孩子的創傷學習,會極可能在瞬間學會人與人之間身體的親密中,連生著羞恥感與分離焦慮,不自在及必須遮掩,1975年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丁·賽裡格曼完成的「習得的無助」研究所得,講的正是「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
當然我們會知道,無意發生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一定也是無意的,但已然發生的創傷烙印了親密恐懼之後,如果再加上相關的行為學習強化了這份恐懼,例如孩子覺得自己被家長過度嚴格的保護與控制,以至於自己的身體絕對不能自在地表達感覺,這樣的現象再促使「壓力敏感化」,一旦形成行為模式,身體會誤以為這種壓力反應是永久性的,難以分辨的親密與侵犯串聯,使得性的恐懼控制了親密關係。
身體是學習經歷的總合體現 性的厭惡與恐懼將經驗惡化成性行為障礙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會有的感覺,都是在進行訊息的傳遞,奧地利籍的醫師威漢.李奇提出的-被壓抑的情緒會被封鎖在身體裡,形成一種阻塞滯留的能量,如:
(1) 童年時曾有過的性創傷的經驗
(2) 青春發育期於身體產生自卑感
(3) 戀愛或婚姻失敗後以為被欺騙,甚至形成對男性的報復心理
(4) 擔心懷孕/刮宮/性病等可能帶來的痛苦,從而避免性接觸
(5) 性行為痛感或不適應因而害怕性生活
(6) 夫妻關係緊張或惡劣,甚至以拒絕性親密作為報復或誘逼手段
(7) 生孩子後體態發生變化,自以為失去對異性的吸引力等等
以上種種都有可能形成對性的厭惡與恐懼,而如果以一到四級界分身心的反應,又可分為如下四級:
一級:發生在特定境遇下,性厭惡只是針對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性生活方式
二級:對性持強烈反感態度。無主動性要求,但尚能被動接受。
三級:不僅從態度上,而且在行為上也極力排斥,回避任何性活動。
四級:不僅從態度上與行為上排斥,而且還會出現病態性軀體反應,如噁心、嘔吐、心悸、氣短及周身冷汗。
創傷藏在身體裡 療愈也要從身體的信任與傾聽開始
在療愈之路分享之前,蘇禾想和水心最先分享的是,妳並沒有「不正常」,創傷需要的是療愈,我們越是想在男友面前表現的「正常」,壓力越大就越容易「失常」, 兩性的互動能夠美好,是來自「交流」而不是「表現」,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請水心起動療愈的第一步,去正視那希望治療的動力,然後再進行確認療愈的法門中,哪的方式是自己希望學習的,因為療愈的路數中,諸多系統各有不同的應用和方法。
例如:針對性恐懼本身,有些心理師會建議採用系統脫敏法,先幫助個案學會全身放鬆,透過放鬆可以消除輕微恐懼,然後以性恐懼的焦慮分段,逐級脫敏。 而我特別喜歡完形治療所帶動的身體感官與注意力及覺察力的體會訓練,由於我們的身體會維持一種有機體的平衡,是具有自我調理與自愈的能力的,雖然恐懼所帶來的催眠效應將我們困在一個習性模式中,但不管是前述的威漢.李奇(Wilheom Reich)的觀點及療法,波爾斯(Fritz Perls)的完形治療,楊諾夫(Ardthur Janov)的原始療法,都重視身體與能量的取向,能鞤助我們化解冰凍的恐懼。
最後我想和水心分享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中都有高山和低谷,有遼闊的陽光草原和恐怖的暗夜森林,當我們開始接納每一個不同的風景中的自己時,下一段路的路上,一定會出現希望,深深祝福-向恐懼學習的日子中,水心更深的善愛自己。
蘇禾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0心理健康月「心」視野~《超能西蒙的奇幻旅程》肯愛家聚活動
撰文:肯愛志工-Kate
|
不完美中的完美 ,人生如何不留下遺憾呢?
這是一部探討一個人的自我,人生關於友情,親情,愛情串起來的故事,劇情敘述一位擁有超能力,住在孤兒院八歲的小西蒙,好不容易有一次週末到一對兄妹家生活,他很羡慕這個家庭天倫之樂,互動的氣氛,卻在一次他無法控制的意外事件,這位哥哥湯瑪斯摔落谷底,因為沒有即時救援而死亡。
雖然這件事故不是他的錯,卻是和他有關,他很擔心害怕,一個人在荒野中驚恐痛哭,從無法接受,轉換為逃避掩飾。
是於心不忍,亦或者他也期待過那樣有父母之愛的生活,他做了一個決定,變身成哥哥湯嗎斯身份返家,用兒子這樣的身份在這個家庭生活了10年。
在他成年之後,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他自己成長,終於有一天忍不住變身回西蒙。然而,忽西蒙忽湯瑪斯的人格分裂日子,終究被妹妹發現,歷經一番爭執,抗辯,槍擊。還有,有一天父親發現霎那的憤怒,與他驚慌失措,最後獲得諒解,接受與釋懷。而後故事發展到與妹妹之間,為愛追尋,覺知,誓言,最後妹妹發病,西蒙捨身捐出自己心臟救她,彌補自己10年前的過錯而結束生命。
西蒙的一生,藉由以變身來闡述人格變化,從佔為己有的惡念,轉換為捨棄肉身之善念,獻給真愛,了卻己身罪行,真誠的面對和承擔過往的錯誤行為。因此成就了他不完美人生中的完美。
透過西蒙變身體會,我們領悟到,人性是一張白紙,一切皆因後天環境影響,而有所改變。在每一時刻,我們會不斷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經由自己和自己的對話,經由向外界探索的點點滴滴,而累積成今天現在的自己。但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生到底要何去何從?人生的真諦何在?人生如何不留下遺憾呢?或許,我們可以做到把最後一天當成生活中平凡的每一天來過。
時光不可逆流,未來有太多事不在我們控制之內,我們是否能除了自己之外,還能感同身受別人的痛苦?惡與善,罪與愛,全繫於一念之間。片尾西蒙再一次的盡情奔跑,那自童年時開始渴望的「被愛」,與成年後為愛付出的「愛」,人生體悟已然大不同!!
電影散場時,心口不知何時被掏空了,來枝棉花糖吧,讓甜絲絲的味道沉澱!
|
『童稚的笑容温暖人心』
撰文:社工部
現今的大環境中
現代人在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焦慮、不安與恐懼,過度的壓力令人生病;人與人充滿猜疑和假面具,要放下這些負能量是需要有意識是很不容易,也必須是自己有意願的看回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自己,也才有可能跨越自己心裡的那道關卡。要讓愛裡沒有距離,蘇禾老師首先帶領志工們讓沉睡的運動細胞活絡起來,隨著輕快、動感的音樂擺動,讓身體心靈都活躍開來,培訓課程中靜與動間,志工分享歡笑、淚水,也分享彼此珍貴的回憶,悄悄趕走了尷尬氣氛,藉著音樂流動中,在彼此心與眼神交流間,回到最純真的自己,用這顆純真心迎接下午小朋友。
|
笑容-温暖人心
一到關愛小朋友就衝出來給姐姐哥哥志工們一個燦爛笑容和一個大大擁抱,看到這些小朋友開心笑容,就是一種最好的舒壓。 志工回饋雖然身體很累,但心中有滿滿的愛和感動是事前完全没想到的收獲,但有位志工回饋小朋友離開時是很自然理所當然,反而心中浮起了不捨,是否因為常常有這樣離別,所以小朋友也習慣了這樣的場景呢,聽了有許多感受有一種感動,一種傷感,更是一種期許。期許社會有更多這樣的正能量,也能讓社會上少一些黑暗角落。
|
|
畫畫療癒撫慰-童心
彩繪鈴鼓時,看到小朋友從歡樂氣氛中馬上專注在畫圖中,明白畫畫是可以幫助小朋友穩定情緒、消除壓力與改善問題,培養自信、創造與應變的能力,小朋友可以用圖畫來溝通,以美術遊戲來互動,而非單純只用教育的方式來要求。遊戲會激發孩子的五感發育,以及日後和他人的互動,應對環境的各種能力。 我們只是小朋友生命中的短暫過客,期許這份小漣漪能在他心中留下温暖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