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錦德 2006年最令人矚目的民生新聞莫過於一向以消費者權益的守護者自居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首次遭法院二審判決賠償。「有機蔬菜含農藥?消基會敗訴」聳動的標題佔據各報章雜誌的民生版面! 事件起源2004年5月,消基會召開記者會公布自行檢驗有機蔬菜,其中青江菜,殘留「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農藥。消基會舉動造成業者農產滯銷受損,於是告到法院,全案經法院二審判決,判消基會敗訴。目前消基會已決定上訴,盼望能重新取回消基會保障消費權益的金字招牌。 認識有機食物的精神 不管最後法院判決如何,這事端引發出多年來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疑問,由於國內蔬菜農業殘留的新聞層出不窮,而標榜健康無農藥的有機食品成為時下都會新寵,有機食品不但愈來愈普及,其種類也趨於多樣化。但市售有機產品是否真的有機生產?是否真的沒有施用農藥?而只有有機食品才能帶來健康嗎? 美國國家有機食品標準審議委員會(Natioanl Organic Standards Board)認為,有機食品是將產銷過程中的污染毒害減至最低的一種食品,但並不保證完全無化學肥料、殺蟲劑的殘留。所以有機食品和安全食品是未必能直接畫上等號的。 對此,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強調:「在肥沃,天然礦物含量豐富的土壤上,有機種出來的產品當然營養;但如果不是貧瘠土地,或是使用比較偏向蛋肥的有機肥,種出來的蔬菜也會含有過多的硝酸鹽。」土地問題是決定有機營養一大要素,此外在耕作中也必須考慮每一個環節。 有機不等於營養,面對琳瑯滿目的有機食品,讓消費者頭痛的是,有機的辨識問題。為了解決紛亂的有機市場,立法院於今年1月三讀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明文規定,國內外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分裝、流通等過程,必須符合主管機關或國際有機認證組織之驗證,才能以「有機」之名販賣。 目前經由農業委員會認可的有機商品驗證機構只有四家,分別為國際美育基金會(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及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只有同時具備「CAS」和「驗證機構標章」,如MOA、TOPA等雙章並列,才是真正的有機商品。 但對消費者而言,只要記住這四個標章就能安心了嗎? 答案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除了認識標章,消費者還要仔細看清楚有機產品是否有標示生產者及驗證單位之相關資料(如生產者姓名、驗證機構名稱、地址、聯絡電話等)。 完整的標示清楚,是要告知消費者,當你對產品有何問題,按圖索驥找到源頭,不啻是解決問題方法之一。 有機不是唯一的選擇 法鼓山社會大學教授素食烹飪的陳滿花,如果要購買有機產品,不但會找有認證的商家,還會直接前往去認識農夫,去瞭解耕作狀況:「飲食回歸到信任問題,最原始的方式還是要自己去瞭解,到栽種的地方去看過。」陳滿花說。 由此看來「知」是現代人購買食品的權利。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為了自身、家人的健康和消費權益,充分瞭解相關的資訊是必要的。本刊在去年270期(2006年2月),在專題「家庭禪」裡就強調,對一位智慧的烹飪者而言,「沒有比把心靜下來,把食物的特性清清楚楚的瞭解透徹來得重要。」對消費者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在產製、銷售及消費食品的每個環節,也都各有其應備的認知關念。 此外,消費者直接去認識農夫,去瞭解產品,也可以省去中間層層不確定的成本。一直以來有機食品讓人所詬病的就是價格居高不下的價格,檢視市售有機商品的價格,普遍高於一般商品。因此有些人像陳滿花一樣,以共購的方式,希望以量制價來壓低有機食品的成本。不過,對陳滿花而言,並不特別崇尚有機,「那只是我做菜的其中選擇,不是唯一的標準。」她說。 過去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在《典座教訓》這本書中,就提到典座需要培養「三心」──喜心、老心、大心。其中的大心,是指不被搖動的心,道元禪師形容這心就像大山、大海一般,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心;禪師就是要提醒典座不要過於注重材料選擇。他認為材料的執著,會污染做菜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