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錦德 選購本土、當令蔬果正便宜 陳滿花也認為蔬果本身本無貴賤之分,一切都是人的好惡主觀。她會衡量自己的預算,常以標榜天然的本土或當令蔬果,作為有機的替代品。 多食用本土蔬果,這絕對不是政府口號。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果」,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李璧如就認為每個地方本來就有屬於適合當地人食用的當地蔬果,她說:「近年來國內引進的山竹,是屬於涼性,本來就比較適合南洋地區極燥熱的氣候;在台灣溼熱地區食用,最好是能搭配其他蔬果食用。」 除了國人習慣性,及環境、氣候影響之外,因為距離遙遠,儘管標示明確,國外進口蔬果在資訊上勢必比本土蔬果更難以掌控。因此,購買進口蔬果是有顧慮,因為消費者無法認知其以何種方式種植,即使是有機蔬果,目前農委會也尚未對進口品進行認證,可說是無法可管。 「要養活國人,最終還是要靠腳上這塊土地,如果有一天,因政策或災害的關係,進口糧食的來源中斷怎麼辦?」鄭正勇教授也認為本土蔬果是值得消費者購買,他反而擔心國人過度依賴進口食品,將對國人的農業、經濟是一大衝擊。 此外從時間看,進口水果必須長期運輸、儲存,所以即使是來源安全的蔬果,但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可能以藥劑來延長其貯存時間,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何種影響,仍是未定之數。 同樣的道理,非當令蔬果也有相同的疑慮。每一種蔬果都有最適合的生長季節,適應當季的蔬果產量大,品質新鮮,營養價值高;不合時令之蔬果,體質較弱,需要較多的農藥保護,才能提前或延後採收上市。至於當令蔬果搶收的問題比較少,也因為減少農藥的使用,管理上省去繁複手續,價格相對便宜。 「當季的蔬菜蘊藏的能量也比較高,古人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都有其屬性,吃當季的蔬菜,不但可以調身,也能獲得充足的營養與能量。」李璧如指出講究調和的中醫醫學,相信唯有按照個人體質,在適當季節飲食當令蔬果,才是健康的飲食之道。 不該執著的購買哲學 只不過隨著蔬果品種的改良、農業技術的進步,不管當不當令蔬菜,在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換句話說,現在已沒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蔬果。那消費者要如何選購呢? 有四十年作菜經驗的陳滿花,則是以過去記憶作為大原則:「像過去我們都知道夏天是竹筍的產期,如果是在冬天看到竹筍販售,我就會懷疑來源。」 一般說來,外觀上生長良好,供應量大,價格相對便宜的蔬果就是當令蔬果。消費者也可以上農委會網站,或是打電話向果菜市場詢問。 其實,不管是標榜無農藥的有機食品,或是強調新鮮實惠的當令、本土蔬果,甚至大眾認知中,營養價值不高的各種加工、冷凍食品,面對市場上多元化的蔬果商品,價格絕對不是唯一考量,貴的菜不一定就是營養成分高,便宜的蔬菜也難保絕對實惠,千萬別讓業者的促銷花招吸引。 同樣的,消費者也不該執著是不是有機,是否是當令蔬果、本土蔬果的選擇上。應該多認識,多比較,畢竟食物的選擇應多樣化,才能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面對時下橫行的消費主義,也提出另一種思考方式,他在書《法鼓山的方向》中說:「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法師認為想要的東西得到了很快樂,但得不到卻會帶來痛苦,而得到不需要的東西,更是金錢與物質的浪費。 消費者在選購食品的當下,也該多傾聽內心聲音。畢竟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慾望有時是促進購買最大的動力,這一點,身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更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