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孩子在想什麼?─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開口前,先用心。
◎朱台翔
讚美
張太太出了十題數學給七年級的兒子,兒子十題都做對了,她誇張地讚美著:「哇!怎麼那麼厲害?簡直就是數學天才嘛!」看到兒子得意的笑容,她又出了十題,但沒有想到,兒子只看了一眼,就用力地把題目往前一推,大聲地說:「我不要寫!」
怎麼會這樣?從小到大,兒子從來沒有和她大聲說過話,更不要說這種情緒化的動作,特別是發生在剛剛被讚美過後。難道孩子有好的表現時,不應該被讚美嗎?可是,很多學者專家不是一再地建議要讚美孩子?還是說,她的讚美出了問題?
她想到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當她讚美別人:「你今天好漂亮喔!」雖然,被讚美的人都會很高興,但有的時候,有些人會補上一句:「那,我平常就不漂亮喔?」有一次,一位朋友對她說:「你今天的打扮,以粉紅色為主搭配一點淺灰色,很柔美又很亮眼。」她記得那一次她心裡想的是:自己的審美觀還滿不錯的。
看來,兒子被讚美之後竟然拒絕再做任何題目,實在是因為她不但沒有把值得肯定的具體事實描述出來,更是用了一種空洞的、抽象的、主觀又任意的詞語、對人做了評價:兒子非常清楚只要再做幾題,那個「數學天才」的假象就會被拆穿。
隔天,張太太又出了十題解方程式的題目,巧的是,兒子又都算對了。她用心地看出每一題的解題關鍵,然後,一一地說給兒子聽,譬如,有一題她說的是:「你會先把兩邊都乘以2、移項,再算出X是多少,很厲害。」
就在她十題都讚美完,打算見好就收時,卻聽到兒子說:「你再出十題!我覺得我對數學很有興趣。」
看見天使,要能真的看見,「天使」到底是在哪兒。
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
趙太太的兒子七年級,一開學,她就和老師說過:孩子不參加課後輔導,放學就回家。
這一天,都六點多了,兒子還沒回來,趙太太一面準備晚餐,一面想像著所有的可能。終於聽到開門的聲音,她鬆了一口氣。還來不及招呼,就聽到一個沒好氣的聲音:「怎麼到現在還沒好啊?」
啊?怎麼會這樣?她當然可以把鍋鏟一放,當場還回去:「那你怎麼現在才回來?」再加上:「我還沒問你咧,誰叫你對長輩這樣說話!」但稍稍想一下,就覺得奇怪,他平常不是這樣的啊,今天是吃了什麼?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辦,想到最近才學的溝通技巧─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於是,趙太太就決定套用這個公式,撿了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你是不是很餓了?」
不料,小孩忽然變了一張臉,不耐煩的口氣消失得無影無蹤,半討好地說:「對啊!今天中午吃水餃,三點多就餓了。」又說:「本來打算一放學就去吃東西,誰知道,還沒下課,導師就站在門口。下課鐘一敲,她就進來發考卷,而且是兩份,考完,還交換改,六點鐘才讓我們回家。」
趙太太心中暗嘆:躲得了課後輔導,躲不了課後考試啊;輕輕摟著他的肩膀說:「我猜,你那個時候不但餓,還很委屈,要考試,老師都沒有先通知。」兒子說:「對呀!氣死人了!」頓了一下,又自我解嘲:「人家說越氣越飽,我怎麼越氣越餓啊?看起來,我有一點與眾不同,搞不好我得天獨厚…」
她非常知道,他這樣廢話連篇,無非是想要道歉。然而,做為一位母親,她更想向兒子道歉:母雞都把小雞保護得好好的,她卻無力保護小孩於升學主義的荼毒之外;全世界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在探索這個世界,並「遠眺」自己的未來,只有我們的小孩,整天「近視」那些無聊的考卷。
她於是問:「怎麼辦?我才弄好一道菜耶,你要不要先吃一點?」兒子想了想,說:「不要,我等妳一起吃!」很難想像,如果天使們每天都要考試…然而,只要對他說「我都知道」,你就又可以重新看見天使!
「你會這樣說,一定有你的道理。」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有很多特質,譬如,敏感、有創意、想像力很豐富,儘管有時帶給旁人一些困擾,但如果遇到了「能看出他的好」的人,那麼,他的人生就會出現奇妙的轉折。
謝老師在一所高中教公民,新學期,她的班上就有一個注意力缺失的學生,常常會迸出一些跟主題不相干的話來,而同學們不是客氣地做一些回應就是靜靜地等著。看得出來,那個孩子也很苦惱,但卻又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在某一次的討論課上,他又講了一段不相干的話。等他講完,謝老師說:「我們談的是那個話題,你說的卻是這樣的內容,和我們談的,看起來完全不相干。可是,你所說的就是你的感覺,我猜,兩者之間一定有一些關連性,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發現的,而你比較敏感,你意識到了。只是,暫時沒有辦法用比較精準的語言把它說清楚。你要不要再想一下,然後,再說一遍?你慢慢地想,我們可以等你。」
謝老師把話說完,就看到那個孩子的眼睛裡閃著一種亮光,同時她也發現,其他的孩子似乎也變得比較放鬆、比較沒有負擔了。那天的討論不只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現場的氣氛也非常融洽。
現在,這個孩子越來越能有條理地說著自己的一些聯想和突發奇想,儼然成為一個小小意見領袖,而班上其他的孩子,比起以前,也更敢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即使是粗樸的想法,甚至是一閃而過的念頭,都具有進一步思索的價值。
謝老師帶的這個班有這樣的轉變,實在是因為她是一個「能看出孩子的好」的人。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88期
中學生權利論壇─我們的時代---開放校園‧想想校規
318學運、反課綱運動,讓許多學生站出來,用「不服從」的力量來捍衛國家與自己身為國家主人的權利。但是,「服從」,在我們校園裡,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本領;而「不服從」意謂著「不乖」,所以學校應該去處罰這些不遵守校規、不乖的學生。
但 這樣合理嗎?合教育嗎?合乎我們的時代嗎?
10月初,台中女中為了爭取穿短褲進校的權利,發動一場「男女平權,短褲無罪」的行動,更早之前,北一女、台南女中都自發性發起女生穿褲的校園運動。在女性早已取得選舉權、兩性平權議題與規範都在不斷進步的現代,臺灣高中女孩們竟然還被禁止穿短褲入校?學校在想些什麼呢?為什麼學生們無法決定自己要穿的制服?
而作為校園生活規範的「校規」,又該是什麼樣的面貌?升降旗的態度應該如何「嚴肅」?什麼言論是「不當的」,該被記大過?我們似乎只能關起耳朵、閉起嘴巴,甚至關閉我們的大腦,才能乖乖的遵守這些對於我們行為舉止、甚至思想的管控規定…難道我們校園還在戒嚴?
我們的時代,我們應該自己決定它的意義…身為校園重要的參與者,也是未來要當家作主的公民,教育,不是替你們做決定,而是,與您們一同討論這個校園民主開放中最重要的議題。邀請您,一起參與。
地點:慕哲咖啡地下室 (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善導寺站六號出口)
時間:2015年12月20日 1:30~5:00 P.M.
論壇邀請對象:國高中職在學學生
報名網址:https://turemyth.typeform.com/to/ZySXh0
第一場1:30~3:00 P.M.
主題:服儀?服從? 服不服?
主持人:江思妤(人本教育基金會三種青少年基地館長)
與談者: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李佳欣(前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副會長)
-----------------------------------------------------------
第二場3:30~5:00 P.M.
主題:校規有問題?
主持人:江思妤(人本教育基金會三種青少年基地館長)
與談者: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李佳欣(前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副會長)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猜小孩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任何人都有被了解的需求,尤其,當我們無法充分表達自己時,更希望「有人能懂我」。成年人是這樣,還沒有能力好好說的小孩更是如此。正在鬧脾氣的孩子,很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如果這時有一位大人願意想方設法的,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小孩便不需要透過發脾氣來彰顯自己「有話要說」了。
是猜,不是問
也許有人想反駁:那可不一定!我們家那個啊,一旦發起脾氣,問什麼都問不出來的!
要點就在於,是要「猜」,而不只是「問」。
「純問」是:是什麼?為什麼?什麼時候?在哪裡?
「猜問」則是:我猜你的意思是...,對不對?
這兩者的差異也就是「對話」與「問答」的區別。
「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是一種表態,是在傳遞一種意願:「我想要瞭解你」、「我試著站在你的立場」;同時,保留「猜錯」的可能性,之所以要說出來,是為了檢核我有沒有猜對,有沒有誤解了你?
猜對了,有什麼好?
小玲是「快樂父母覺察工作坊」的學員,在一次討論中提到一個困境:
那天,兩手都提了東西,又帶著兩個妹妹去接哥哥放學,像母雞帶小雞一樣,一大三小走在路上。經過一個水漥時,因為怕三歲的妹妹走不穩跌倒,騰出一隻手牽她,然後叫六歲的姊姊跟在身後,請已經九歲的哥哥幫忙提東西,走在最後面。
突然,哥哥指著六歲的妹妹大吼:「為什麼!為什麼她要走在我前面!為什麼我要走在最後面!!」
小玲立刻將三個小孩拉到路邊,對哥哥解釋:「因為我沒辦法一次牽著兩個妹妹,所以請她走在我後面,我才可以照顧她。」
之後,哥哥就依照媽媽的要求走在最後,但一路上,什麼話也不說。回到家,不發一語地走進浴室洗澡,洗了比平常多一倍的時間。
問小玲,她對這件事的感覺是什麼?困擾的點在哪裡?小玲說,覺得好疲倦,一個人要帶三個小孩已經夠累了,專程去接哥哥放學,他的口氣還這麼不好,也沒有替媽媽和妹妹著想。
接著,請小玲猜,哥哥怎麼了?
除了小玲,其他學員也你一言我一語的,試著解讀這個九歲的小男孩:「我猜他很生氣」、「我猜他想走在前面」、「我猜他也想被媽媽牽著」...這些心情,小玲也都知道,還是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當時就是沒有手可以牽哥哥了呀,為什麼他就不能多體諒一些呢?我們都已經專程來接他了!
我打鐵趁熱追問小玲:「你猜,哥哥有沒有『被專程來接』的感覺?」
小玲的眼神中閃過了一個什麼,正在發酵。通常,只要站得離自己遠一些,人就有能力看見自己。
我試著「猜出小玲的意思,說給她聽」:很多三年級的孩子都已經自己獨立上下學了,你又有兩個小的要顧,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勞師動眾。你帶著兩個小的去,無非是想透過專程的接和送,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溫暖和愛。
但站在哥哥的立場:我自己一個人走也就算了,又叫我提東西、又叫我幫忙顧妹妹、還叫我站在離你最遠的地方─那種感覺比較像是,你是帶兩個妹妹出門,「順便來接我」的,因為重心和焦點,都放在兩個妹妹的身上。我也不是不能體諒,只是每天都要我讓妹妹,到底要「讓」到什麼時候?
如果重來一遍,可以怎麼辦呢?如果先把東西放到一旁,把兩隻手都空出來,請孩子們等一下,依序牽著每個小孩走過水漥,不因為排行長幼而放掉任何一個。猜猜看,事情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討論結束後,小玲說,她知道該怎麼做了。
下一週來上課時,小玲好像脫掉了一層包膜,整個人變得亮亮的。她開心地說:「上週回家之後,我找了個機會單獨陪哥哥聊天,談著談著,問他:『我猜,那天我帶著兩個妹妹去接你,卻要你走在最後,讓你覺得媽媽好像都只有顧妹妹而沒有顧你,讓你很難過,對不對...?』說完,他沒有回話,卻突然把頭埋到我的懷裡,我就抱著他一下。神奇的是,從那之後,哥哥就『好了』!又變回那個愛笑的小孩!」
為什麼這麼神奇?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人一旦有被了解的機會,內在就會有自我改變的力量。」
覺察,是一種辯證的過程
猜對方怎麼了,既要跳脫自我中心,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又要回到自我中心,假想在那處境之下的人若是自己,「我」會有什麼感覺。這個過程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創造性的。我們的力氣有限,看到孩子的行為,只要先試著「猜他怎麼了」,情緒性的「他怎麼可以這樣」自然會被排序到後頭,也就比較不會耗損自己。同時,還能增進我們對人的理解,包括對自己的理解。
許多爸媽在改變中難免會心急,看見前進的理想與方向,卻總是嫌自己腳步太慢。我們相信,能開始改變,是因為開始覺察,然而要繼續前進,需要更進一步的覺察─覺察藏在我們內在的小孩;覺察藏在潛意識中的指令;覺察佔據我們反應模式的內在父母;覺察是什麼在指揮著我們,並重新拿回指揮棒!邀請你,一起從「猜小孩」開始。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