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讓皮膚水噹噹─美麗一生─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03,2022前言
中醫將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稱為津液。津液散布於體表能溫潤肌膚;內注於身體能灌溉臟腑;輸送於空竅可潤澤耳、目、口、鼻;流注於關節能滑利關節;滲透於骨髓能補益腦髓等。若津液大量喪失,會引起關節屈伸不利,頭暈、耳鳴、目視乾澀、腸燥便秘、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
由上可知,津液與美容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津液充足,可使皮膚有彈性、飽滿濕潤,不易老化;若津液不足,皮膚即可乾癟起皺,脫屑瘙癢,易於老化。
由於保養不當、工作或生活環境、遺傳因素或某些疾病,導致津液大量流失,使面部肌膚失去紅潤、光澤,無彈性、粗糙晦暗甚至萎黃。
皮膚乾燥的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津液流失與內燥傷津及火邪熾盛有關。
內燥傷津
燥邪致病,易傷津液,使人體皮膚、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等。
燥邪又易傷肺,使肺失宣肅,而出現乾咳少痰或者痰中帶血等症狀。
內燥傷津又可分為肺胃津傷和肝腎陰虧兩證型。
火邪熾盛
中醫將外邪分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而其中風、寒、暑、濕、燥侵入人體又皆可化火,臟腑功能失調,七情內鬱,也能化火。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傷於人體,多見頭面部或體表,可能有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洪數等症狀。
火邪易擾亂神明,出現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神昏譫語等症狀。
火邪易迫津液外出,消灼津液,其臨床表現除有熱象外,還有口渴喜飲、咽乾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津傷液耗的症狀。
火邪熾盛又可分為心火熾盛和肝火亢盛兩證型。
皮膚缺水的中醫療法
1.肺胃津傷型
症狀:皮膚乾燥,鼻咽乾燥,乾咳無痰,口渴欲飲,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乾少津。
症狀:皮膚乾燥皸裂,咽乾口苦,腰膝痠軟,五心煩熱,毛髮乾枯不榮,肌肉消瘦,遺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取穴:天牖、印堂、陽白、四白、太白、復溜、養老、合谷
針灸的取穴不單取面部穴位,還可依其證型加取其它相對配穴以調理體質。
本篇作者 王玫君醫師 (目前服務於百悅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