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
創刊日期:2000-09-05
發報頻率:
訂閱人數:3,28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11-20 05:00:00 /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編輯室報告

ECFA之後,台灣電影何去何從?

【責任編輯/陳詩欣】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進入如火如荼談判階段,上月27日中國宣布取消從台灣進口華語電影配額的限制,僅保留內容審查;台灣方面則維持每年進口10部中國電影的限額。ECFA生效令日益擴大的兩岸電影交流更有保障。

 樂觀之餘,仍不可忽視同月23日東京影展大陸代表團團長江平「你們的電影不想賣到中國了嗎?」的警語。中國內容審查是一道很大的關卡,題材上反同志、暴力、亂倫、政治、怪力亂神,甚至其中「眉角」刁難,外人皆無法輕易了解。台灣年度代表作《痞子英雄電影版》、《賽德克巴萊》,登陸叩關也將面臨此道難題。

 這是文化代表性與大中華市場的兩難,預算3.5億《痞子英雄電影版》已和中國中影集團談好合作,監製得藝公司創作部總監陳鴻元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對方願意出資60%,但前提是「劇本得先通過審查」。《艋舺》製作人李烈曾說,當初尋找陸資被要求改劇本,否則很難過關,她和導演仍決定靠自己的力量拼看看,就是不想抹煞作者的原創。

 再來,大陸市場南北品味多元,台灣電影只想著上岸就能吃香嗎?在簽訂ECFA之前,除了合拍片,台灣電影與全世界影片必須競爭50部進口配額(好萊塢即占20部),以台灣名義進口至大陸的只有《海角七號》(2009)、《聖石傳說》(2001)和《運轉手之戀》(2000),可見要受到內地片商青睞相當不容易。此外,具有台灣都市氣息的小品《聽說》、《一頁台北》雖在開放配額後的第一波申請名單中,大陸市場接受程度如何,有待觀察。

 「如果台灣電影本身的力量不夠強,會不會被吞噬?」李烈在2009年華語電影製片論壇有感而發,不少香港新導演羨慕台灣導演仍保有自由創作的空間,因為現在香港拍片的方向和尺度都得取決於大陸片商,香港電影人的發言權越來越小。這也是ECFA生效後,台灣電影產業需要仔細思考的課題。

 台灣本土市場收益不足是事實,2009年國片票房冠軍《聽說》也難逃賠錢命運,然而,過去以台灣人主導的合拍片來看,《不能說的秘密》、《功夫灌籃》、《刺陵》、《白銀帝國》、《戀愛通告》,題材上侷限於功夫和浪漫愛情片,但可惜地是,相較於中國市場上同類型影片,台灣電影論票房或口碑皆稱不上亮麗。

 電影產業需要資源、產銷與人才、市場-建立上中下游價值鏈,以及題材多元,才能有健全體質,當沒落多時的台灣電影,面對大中華市場的磁吸效應時,過與不及都難以正面回饋本土電影產業。和台灣遭遇類似的香港電影或許可成為借鏡。

 擁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電影,1990年代開始走下坡,2003年跌至谷底,年產量是90年代初的1/4,面對資金不足及市場萎縮,官方於2003年試辦「香港和大陸更緊密的經貿安排(CEPA)」開放電影配額,香港影視逐漸起死回生。CEPA落實後,中港合拍計劃由過去每年平均只有10部左右,躍升至200431部及200529部。2006年,合拍片占港產片成,而投資規模超過500萬港幣以上的中大型製作大多是與內地合拍。然而,香港本土電影票房仍不見起色。

 香港學者曾撰文,指出CEPA落 實後,中港合拍計劃誠然增加,但香港導演卻面臨兩大問題﹕一、為了迎合內地市場,演員、題材受限,本港觀眾不見得買單,《夜宴》、《無極》、《天下無賊》 等便是例子;二、電影須接受內容審批及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引進。因為題材問題不獲批准,如《放.逐》、《江湖》等;又或者經過刪剪修正才獲通過,如《長恨 歌》、《黑社會》等。可見內地市場開放,本土電影市場並不一定受惠,雖增加一些電影工作者展演的空間,但創作自主性卻受到限制;並且,當香港影人拍的電影 不是給香港人看時,反而使香港本土觀眾選擇變少。

 除 了題材限制的問題,集結兩岸三地資金、卡司,希望與好萊塢抗衡的「大電影」,如《投名狀》成為華語市場的票房保證後,香港電影公司與導演已經難以全面掌控 資金與演員,且合拍投資者為了確保獲利,通常敲定知名導演、編劇與票房明星來合作,使得香港新銳電影人才難以出頭,加上難逃中港電影密切合作的結構下人才 北上流失的命運。總結來說,香港電影內容侷限、人才流失以及本港電影票房低落的現象,是香港電影眼前的困境。

 回 過頭來看台灣,正在上映的《劍雨》,由台灣鬼才導演蘇照彬執導、好萊塢大導演吳宇森監製、結合兩岸三地知名演員,懸疑武俠的創新風格,在對岸上映獲得佳 績。蟄伏中國已久的台灣導演陳國富,去年帶領中國電影公司華誼大片《風聲》班底來台宣傳,好不風光。可見,瞄準大中華市場這個最大公約數,有時到底是哪國 出品已分不清楚,也不重要。無論是導演、演員或編劇,在大中華市場彈性流動,憑藉個人力量累積資本獨得光環。

逐 漸復甦的台灣新電影面對大中華市場能保有台灣元素及獨立自主性是我們的期待,電影業與政府不應視擴大市場為萬靈丹,必須提升內容創意與製作能力,反轉「台 灣味」為特色與優勢,讓人才根植台灣。否則,大中華市場這頭肥羊在投資者的縱橫帷幄下吃乾抹淨,然而台灣電影與電影人卻只能在饒富興味的江湖上沉沉浮浮, 身不由己。

  Our Question

1.中國因應ECFA談判宣布解除台灣電影進口配額,你對於台灣電影的前景有何看法呢?

2.你進電影院時選片有甚麼考量?好萊塢電影、華語大片與台灣國片,你各有甚麼考量呢?

 參考資料:

 明報專訊(2008.10.30)。《中港市場差異 CEPA難救票房》。上網日期20101116日,取自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166&News=90b656b3286f6fd110a6e791a96a43905628a7a58d4d627294a403

 謄淑芬(2009.12) 。《大電影救國片!──台灣電影工業生存戰》。上網日期20101116日,取自

轉寄『第四二五期:ECFA之後,台灣電影何去何從?/壹電視發機上盒 電視頻道新契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