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
創刊日期:2000-09-05
發報頻率:
訂閱人數:3,28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5-25 05:00:00 /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編輯室報告

是的!我們還需要新聞系。

 

【責任編輯/田育志】

 

  日前文化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潘家鑫投書媒體,以「我們還要新聞系嗎?」為題,指出隨著Web2.0的時代來臨,不僅在美國的新聞工作者有四分之一丟了工作,也有相關的院校進行新聞系所的課程調整,甚至關閉整個新聞大眾傳播學院;另一方面,則認為在多元的網路載具以及強調「使用者原生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時代,新聞學或是大眾媒體,都需要再重新定義,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這樣的投書一刊出,相信不只是傳播學院的師生們,平常關心台灣媒體環境的民眾們也對此議題感到好奇,究竟,我們還需不需要新聞系?首先,不論新聞系的存 在與否,都不能否認民眾仍然是需要新聞的,如同原文作者在投書說所提的:「不論媒體再怎麼創新,消費者對於資訊的需求與滿足卻是不變的」;而在這樣的前提 下,就讓我們來一一檢視潘教授筆下的新聞學術界與媒體界的關係。

 

美國教育與台灣教育的不同

 

   就美國的師資與教育取向而言,三大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皆以訓練學生採訪寫作、排版編輯、攝影剪接等課程為主,而當 面對媒體環境丕變時(例如網路科技的興起),過去所學的「技術」開始受到挑戰,這些以實務為導向的學院,自然要開始轉型,將原本的技術課程與其他的專業結 合;於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有專攻政治、經濟、文化、醫療與環境的專業領域報導學程,西北大學則以行銷見長,新聞學院轉向近幾年頗為火紅的整合行銷傳播 發展。

 

   反觀台灣,以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為例,雖然在成立當時標榜著師法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研究所,但也發展出一些明顯的差異。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教育中,是 以實務訓練為主,該校的專任教師全都是業界資深工作者,而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要求的是學術與實務並進,其實也不只是台灣大學,其他如政治大學、台灣師範 大學、世新大學或是輔仁大學,都有為數不少的學術老師任教。

 

   這其中的差異,造成了討論是否需要新聞系的一大關鍵;若以就業作為新聞系存在的主要依歸,或許就像美國的新聞系所面臨轉型一樣,台灣也應重新思考新聞系 的存在目的。然而,學校的教育並不能如此單面向的以未來找工作來評斷,學術知識的追求,是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被拋棄,否則以此邏輯來看,哲學系或是歷史 系豈不是早就該關門大吉?

 

無形能力的培養

 

  承續上一部份的討論,可以了解台灣新聞系的教育,並不全然著重在實務技巧;透過課堂上所閱讀的理論以及各個學派思想的接觸,可以培養學生在看待事件時,有更廣泛與多元的思考角度,同時,也能提高分析的層次,而非只是停留在現象面的陳述。

 

  另一方面,回應潘教授在投書中所提到有關網路科技的挑戰,反而更凸顯了新聞教育的必要。目前網路媒體的興起已是社會的趨勢,大量的資訊在不同的網路平台中流竄,只要搜尋關鍵字、動動滑鼠,人人都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資料;然而,在原文中所提到的臉書、推特、Youtube或是部落格上所發表的內容,真的能符合民眾的需要嗎?

 

  四月底時曾有報導指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的網路版,在開始收費的三周後,已經突破了十萬名的訂戶。試想,在網路時代裡,隨手都能搜尋到免費的新聞,為為何紐時網路版的訂戶能繼續的成長?這樣的實 例,說明了民眾對於網路上的資訊,並不是全然相信的,而紐約時報是憑著長年以來對於新聞內容及品質的堅持,才贏得這些訂戶們的「信任」。

 

   從這樣的現象來看,新興載具所帶來的改變,只影響了「訊息產製」的過程,對於內容層面的選擇或是分析角度的切入,仍需要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才有辦法 凸顯出事件的特點,否則這些影片與爆料,最後終是網路中的滄海一粟。這也說明在資訊爆炸時代,編輯台篩選、過濾訊息的重要,同時也是在具有新聞倫理、弱勢 關懷與批判眼光等媒體素養的新聞工作者才具有的能力。

 

媒體亂象的反動能力

 

   談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認為,就是因為現今台灣的媒體有許多內容都是抄襲自網路,如此的做法,即使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又何必要花費教育資源,訓練這種 「人才」?然而,這樣的現象並不代表新聞教育的不必要。同樣是從網路上找資料,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做到查證的工作,而非純然的 轉貼訊息;另外,如何在幾百字或幾分鐘的新聞內,將網路上的訊息整理成簡單明瞭的報導,也是需要經過訓練。再說,並非所有的新聞都來自於網路消息,許多新 聞仍是需要擁有專業觀點的記者親身挖掘採訪的。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新聞教育的存在,以前陣子備受討論的新聞置入性行銷為例,若是放任業界以此種形式產製新聞,而沒有學校教育堅持新聞倫理的重要,或許在未來的某一代,就不會再有人意識到其實這樣子做新聞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還需要新聞系嗎?是的!我們還需要新聞系。一個不只是擁有實務技巧,同時也擁有學術眼光、批判思考以及社會關懷,能對現在的媒體現象撥亂反正的--新聞系學生。

 

Our Questions

 

1. 你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做新聞嗎?你平常所信任的新聞有什麼樣的特質?

2. 對於「現在的新聞亂象就是新聞系學生造成的,所以不需要再有新聞系」與「現在的新聞亂象,是需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改善」這兩種論述,你有什麼樣的看法?有特別支持何者嗎?為什麼?

 

參考資料:

 

1.     中國時報 (2011.04.27)。《國際專欄-我們還要新聞系嗎?》。

2. 聯合新聞網(2011.04.22)。《紐約時報網站付費訂戶破10萬》。

媒大事

網路媒體作為調查報導新基地

 

【責任編輯/簡永達】

  

上月底,第95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名單揭曉,美國非營利新聞網站ProPublic,繼去年首度獲獎後,今年又拿下第二座獎盃,再創美國新聞歷史。ProPublic獲得的是國內新聞報導獎,題材是華爾街作業程式如何造成經濟危機的系列報導,兩位作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深入的調查報導。

 

   這則新聞可以提供新聞工作者反思,我們要給讀者怎樣的新聞?市場導向的新聞邏輯,是提供讀者他們想看的新聞,於是新聞越來越煽色腥,因為越煽情則讀者越 愛看,新聞記者自願放棄無冕王的光環,而新聞的價值也更模糊不清。引用雙城記的開場引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新聞價值混沌正是我們重拾 調查報導典範的時機。

 

  但是調查報導需要長時間耕耘與記者的專心投入,對於每天競逐新聞的傳統報業較難做到,但卻是網路媒體可以施力的契機。網路媒體不需負擔出版印刷成本,也不需負擔沉重的人事成本,組織可以讓記者有較大的彈性去做深度的調查報導專題。上述提到的ProPublic即為一例,ProPublic是依靠獨立慈善機構提供資金而成立的新聞網站,其寫手都是資深的調查記者,作品主要是大型調查報導,一般報紙比較難負擔成本。ProPublic連續兩年得獎,也讓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特別強調,網路媒體在傳統新聞報導的影響力逐漸浮現。

 

  台灣新聞圈也察覺到讀者需要優質新聞,以及網路媒體蘊含的潛力,在四月底成立了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該協會理事長蘇正平強調,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成為獨立 媒體跟獨立新聞工作者的後盾,透過獎勵優質的新聞深度報導,以及廣納社會資源,讓有熱情的記者去發展更為優質的新聞報導。

 

  重讀韋伯(Max Weber)1919年發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說稿,裡面有一段對於商營媒體處境的描述,現在看來特別準確。韋伯說:記者「必須隨『市場』的需求,對任何一件事、對生活中任何可以想像到的問題,迅速而言之成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會有不堪卒睹的後果的。因此,許多新聞工作者,到頭來在人性方面完全失敗,喪失了一切價值,也就不足為異。」新聞記者必須每天迅速回應新聞事件,少了反思的時間,新聞報導也少了思考的厚度。

 

小編認為,與其重複商業運作的惡性循環,倒不如由新聞界提出更有創見的做法,開始養成喜歡閱讀調查報導的讀者,共同提昇新聞記者的社會形象和地位。

 

 

資料來源:

 

1.     新頭殼(2011.04.30)。《優質新聞協會今成立 推廣優質新聞》。

2.     新頭殼(2011.04.19)。《普立茲揭曉 網路媒體ProPublica2度得獎》。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 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 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 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跟上時代來噗浪:http://www.plurk.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推薦訂閱
[幸福手作] 公益商品推出囉!@【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電子報】
好想再次擁抱媽媽@【陽光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第四三七期:是的!我們還需要新聞系。/網路媒體作為調查報導新基地』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