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
創刊日期:2000-09-05
發報頻率:
訂閱人數:3,28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11-13 16:00:00 /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公益聯播]每月100元,做公益好簡單
編輯室報告:從做中學 傳學鬥調查性報導的體現

編輯室報告:從做中學 傳學鬥調查性報導的體現


■莊雅茜

「多元性別教育即將上路,你準備好了嗎?面對原本就存在的多元性別,為何落實到教育上會引發爭議?」

「不論是醫界權威或是初出茅廬的菜鳥,一定必須經歷實習醫學生的身分階段,究竟他們是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這樣的一天,對於實習醫學生或病患有甚麼影響?」

傳學鬥2011年夏季訪調,選擇上半年度引起民眾熱烈討論的「實習醫學生勞動狀況」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兩大議題作為本次訪調主題,透過歷時3、4個月的資料蒐集、深度訪談和整理撰寫,以調查性報導形式,勾勒出實習醫學生的勞動狀況和性別平等教育的問題。

從調查性報導說起

調查性報導始自60年代,當時美國年輕一代的記者因不滿於傳統單純呈現事實的新聞形式,於是將扒糞文學與傳統報導結合,而產出新的報導形式。

從新聞類別來看,調查性報導是綜合解釋和深度報導的一種新聞寫作格式,相對於純淨新聞的客觀報導方式,調查性報導強調記者高度涉入新聞事件,透過深入現場的調查與採訪,以及分析相關資料與文獻,從中獲取訊息,作為報導素材。

事實上,調查性報導特徵包括維護社會公益、透過類似科學調查研究方式,蒐集大量檔案、資料及消息來源,並經過詳細的比對與驗證,進而發表報導。

在眾多調查報導中,最為大眾所知的即是1972年的「水門案」,當時任職於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伍華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兩名記者,因對尼克森竊聽事件進行一系列的調查與報導,最後成功揭露政府與水門事件的關係,進而促使尼克森下台。

水門事件之後,水門案幾乎成為調查性報導的代名詞,代表著記者透過長期深入採訪及資料蒐集,揭露社會上的不公義,以激起社會義憤與公眾良心,推進社會改革。

美國有水門案作為代表,反觀台灣,近期則有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作為調查性報導的最佳範例。

《不能戳的秘密》引起關注

今年7月,身為獨立導演及自由記者李惠仁所拍攝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指出農委會隱匿國內禽流感疫情的真相,使該片在網路上一播出就造成轟動。為了讓報導更具可信度,李惠仁不僅尋找專家進行基因比對,攝影記者出身的他也蒐集大量有關核酸、基因序列等資料,以利紀錄片能夠更順利的拍攝。

這部影片在導演耗時6年,透過資料蒐集與觀察所完成的長達一個多小時影像,揭露不肖業者製造具有毒性的禽流感抗體並且販售的實情,以及農委會未將實際的疫情狀況呈報予國際衛生組織、官員竄改數字等真相。可想而知,如此具有爆炸性的影片內容,在播出後隨即引發網友熱烈轉貼與討論,議題延燒至今,不僅吸引各大媒體大幅報導,同時也引起政府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透過獨立媒體「Newtalk新頭殼」報導,帶來的效應,不僅能帶動台灣調查報導的風氣,同時也能促使社會進行對主流媒體的反思,這部紀錄片的出現,著實為當前的台灣媒體亂象頻繁的環境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自主培訓 實踐「做中學」理念

為了培養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具備有執行調查性報導的能力,傳學鬥2011年的夏季訪調,以「調查性報導」為活動主題,招募各大專院校的成員,自春季開始籌備醞釀,在短短半年期間,成員不僅自組讀書會,閱讀相關書目,同時有幸接受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高有智老師報導寫作的指導,最後,擬定採訪企畫書,直到7月夏初,正式進入深度採訪與寫作階段。

由於調查性報導的目的,在於揭發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情,在採訪及報導的過程中,難免會和當局和利益團體相衝突,加上記者身分在司法上未有調查權利,往往使得採訪工作窒礙難行。對於一名專業的線上記者來說,要完成一則調查性報導,必須投入較多的精力與時間,而對於尚未踏入就業市場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傳學鬥考量到參與夏季訪調學生的身分限制,無法針對政治或經濟事件進行弊案揭露。因此,選擇從與自身相關的議題出發,將上半年度引起民眾熱烈討論的「實習醫學生勞動狀況」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兩大議題作為本次訪調的主題,透過夏季3至4個月的時間,實地針對兩大主題進行訪調,採訪近20位受訪者,透過資料整理、分析,最後將成果集結成冊。

有鑑於此報導為傳學鬥成員初次嘗試,再加上時間的限制,以及調查性報導在執行上本就困難,訪調最後未能以正規的調查性報導文體呈現。

然而,參與成員仍藉由蒐集資料、採訪和撰寫文章過程,學習到調查性報導的本質與技巧,不僅體現夏季訪調強調的「做中學」理念,同時亦能作為的培力。

此外,不論是前陣子實習醫生怒罵護士、或是又有一位玫瑰少年自7樓躍下的新聞,社會上應受關注的議題仍不停地發生。

這次的夏季訪調中,雖然已有成果呈現,但並不代表是個「結果」,接下來仍需要社會大眾對這兩個議題持續的關注,甚至能擴及其他議題。畢竟報導能做到的僅是披露檯面下的事件,後續仍需有公眾的監督,才能有效地改善社會問題。
 

(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Our Questions

1.在這之前,你是否知道何謂調查性報導?
2.你認為台灣發展調查性報導的侷限為何?

媒大事:原住民考試加分的背後

原住民考試加分的背後

《賽德克.巴萊》一片在台灣造成了觀影熱潮,媒體也跟上群眾的腳步,大幅地報導國片與最近形成的《賽》片文化。然而,我們所見的大多是對於《賽》片內容的褒貶,與探究是否符合史實,但真正想到現今的台灣原住民問題者又有多少?

原住民文化保存一直是這幾十年不斷進行的工作,然而隨著具原住民身分的「考試加分」政策,使得許多人對於原住民有了更多負面的觀感:認為他們只會靠「加分」進入好學校,甚至暗地裡認為這些原住民身分的學生一定會落入跟不上進度、吊車尾的情形。這樣的原住民身分,除了讓原住民學生們被貼上了學習不良、弱勢等等的標籤之外,是否曾讓人想想其背後的原因呢?

許多山上的國小在近幾年併校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併校之後,山上的原住民小朋友們必須走更遠的路或搭更久的車去上課,長久下來很難不產生怠惰,可能在上學途中就放棄而蹺課了。日積月累之下,小朋友的功課能跟得上其他人嗎?每天要搭好幾個小時的車通勤,上課的精神會好嗎?

相對之下,都市的小孩擁有豐富的資源。因為原住民身分而有考試加分的補償措施,對於這些辛苦上學的孩子們來說,可以是一個改變人生的跳板,亦代表著他們可到資源較豐富的城市裡來念書。但我們僅看見「加分」的福利,卻忽略了其背後的辛苦,或只會在背後冷嘲熱諷,憑著自己從小到大享有的豐厚資源,而認為他們就是比不上我們呢?

雖然社會上不乏有人,利用原住民身分可加分這點,考取公職後又放棄身分,使加分政策淪為有心人士謀利的工具,這對真正需要幫助的原住民,反倒是個傷害;然而,現今在位者又多為既得利益者,若要求其針對漏洞進行法律的修補,必定會遭到大力反對。

我們希望這次的《賽》片熱潮,除帶起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歷史的關心外,更可藉此引領大眾了解這存在已久的原住民加分議題。願此熱潮並非曇花一現,原住民需要大家長久的關心,只有真正去重視這個問題,才能夠有解決之道!

(黃曉柔/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
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
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
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
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跟上時代來噗浪:http://www.plurk.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推薦訂閱
詩聲雜誌第三期@【【 月 圓 時 候 。】】
【台兒閱抱抱】創刊號 - 99年全國故事志工增能計畫@【台兒閱抱抱】
轉寄『第四五0期:從做中學 傳學鬥調查性報導的體現/原住民考試加分的背後』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