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
創刊日期:2000-09-05
發報頻率:
訂閱人數:3,28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12-14 05:00:00 / 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編輯室報告:四方報獲公器獎 跨地實踐草根精神

責任編輯/邱彥瑜

日前,卓越新聞獎頒發今年的社會公器獎,得主是成露茜教授創立5年的《四方報》。社會公器獎乃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在2005年時增設的獎項,他們認為現在主流媒體多追逐商業利益,缺乏對社會的關懷,並忽略媒體應盡的公益服務責任,因此增設此獎鼓勵具此精神的媒體。

公器獎前三屆的得獎媒體分別為《山城週刊》、「苦勞網」及「環境資訊中心」,而今年社會公器獎的評審召集人范雲表示,台灣為移民社會,主流族群卻極少提供不同族群近用媒體的機會,而《四方報》提供台灣新移民一個自主發聲的平台,並使其成為與在地主流族群互相理解的管道,在專業度、公共精神方面都有極高的貢獻。得獎消息公布之後,也傳出統一超商接洽《四方報》上架的消息,增闢曝光與銷售管道。

奪回詮釋權
根據2010年的統計,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已經達到40萬人,而外籍配偶也已有20萬人,60萬人口的東南亞籍移民已成為台灣不可忽略的一個族群。但新聞中仍常見對於東南亞移民的歧視性報導,像是看護外勞虐待雇主、外勞逃跑、外籍配偶無法融入家庭等新聞類型,這種負面性的報導佔據了外勞相關報導的大多數,或是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新移民身上,像是外籍配偶無法負擔「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外籍移工聚集鬧事等等。

因此,服務少數族群的媒體,便顯得相當重要。它可以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用來偵測社會的忽視、或是歧視,進而向該族群的人提出警訊;也可以用來正面推動少數族群的榜樣,透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些與我們共同生活的移民族群。

像是在主流媒體報導外勞時常見的「違法逃跑外勞」議題,一般多引述主管機關對於外籍移工的「管理」立場,多以「雇用逃跑外勞將遭受處罰」或是「今年又查獲多少逃跑外勞」等為報導敘述方式,內容多引用勞方、主管機關(勞委會或移民署)、警方的看法,但「逃跑外勞」的心聲常常是不被聽見的。
《四方報》第12期製作了逃跑專題,刊登了逃跑外勞的稿,之後更將「逃」做為長期版面,讓逃跑外勞有發聲的機會,以個案與故事的方式,凸顯出「逃跑」其實是現有法規與政策缺失之下,不得不的生存選擇。也因此不同於主流媒體一味地引述官方、勞方立場,討論外籍移工勞動法規的缺失,在此,《四方報》透過將發言權交還於移工的方式,平衡、也補足了在這個「逃跑」事件中被忽略的當事人聲音。

除了「逃跑外勞」議題之外,《四方報》也做過「沒有服務,何來服務費」的專題,去探究外勞仲介收取服務費的正當性與執行細節,該議題引起勞工局委員的關注,但四方報仍並持著為移工發聲的精神刊登。除了台灣新聞之外,也會轉載越南境外反越南政府網站的文章,種種不同於主流媒體的題材選取與報導角度,正體現了少數族群將詮釋權「奪回來」的過程,不再讓別人替自己發言。

草根媒體「跨地」連結
回歸到台灣媒體發展的歷史來看,雖然政府對媒體的管控自解嚴後看似消失,但卻因過度商業化導致惡性的競爭,一般公民對於媒體的近用權反而無法落實。Dan Gillmor《草根媒體》一書中談到草根媒體的諸多特徵,例如由於科技的發展,言論詮釋權不再由主流大眾媒體壟斷,記者、消息來源與閱聽人三者間的界線逐漸模糊,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發聲的機會,創造「由下而上」的新聞。透過產製流程的顛覆,草根媒體將更多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在地議題、多元角度有機會被注意,讓不同閱聽人之間有更多對話的可能。

獨立媒體如「苦勞網」、《立報》等透過報導題材與角度的多元,補足主流媒體之不足,而《四方報》則更深度地實踐了草根媒體的特色:將發聲機會直接交給東南亞移民本身。越文版《四方報》半數以上的內容,取材自越南移民或移工的投稿信件,至今已超過1萬6千封,透過掃描、打字等方式後刊登於報上,主題包含思鄉、徵友、對台灣雇主或配偶的描寫等等,透過「原文」(越文或是泰文等)書寫的刊登,讓讀者可透過閱讀《四方報》感受到來自同鄉人的溫暖、聚集集體認同。

除了軟性的情感依靠之外,《四方報》也透過編譯與採訪新聞的機會,由移工角度探討外勞來台的各種議題,如公民身分的取得、勞動法令的缺失、勞動權益的爭取等等,透過議題的揭露與追蹤,更達到社會動員的目的。《四方報》將每個失去原生家庭或人際網絡支持的移民串連起來,雖然他們並不是在自己的家鄉土地上閱讀到這份報紙,卻透過這個平台再度相遇,並聚集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四方報》實踐了草根媒體的精神,並更進一步地連結了超越地理範圍的移民們,為草根媒體開創出更多可能性。

參考資料:
Dan Gillmor著,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台北:歐萊禮出版社。
張正(2008),〈全球化之下新移民╱工社群的跨界文化鬥爭〉,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2010),〈從邊緣殺入主流:《四方報》的發展策略與文化行動〉,2010 返景入深林: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發表論文。

Our Questions
1.你有閱讀過四方報嗎?有注意過文中提的那些專題嗎?和主流媒體報導外勞時有何不同呢?
2.你有注意過其他草根媒體或是少數族群媒體嗎?

媒大事:臉書上的隱私權危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社群網站臉書的改版速度越來越快,介面提供的功能也隨之增加。而最新推出的「即時分享」功能,更讓使用者能在第一時間追蹤朋友的最新活動與狀態更新。但這樣的功能,除了帶給使用者更多的便利與樂趣之外,似乎也引發了個人隱私不保的爭議。

臉書的基本運作邏輯,即是建立在使用者的自我揭露以及對他人動態的密集追蹤、關注。在此一社交平台上,人們不僅展示自己,也觀看別人如何進行自我展演。我們除了透過發佈動態、照片以及按讚等方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也經由定期觀看、回應他人所發佈的訊息,建立並維繫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臉書的介面特性,形塑了我們社交生活樣貌。然而,社群網站的即時性,卻也形成了一種制約,讓人們變得高度依賴在臉書上的互動,並以此做為社交關係建立的主要模式。於是,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相互的「觀看」與「被觀看」關係。在這樣的互動關係中,我們似乎唯有透過大量的自我暴露,才得以被他人了解;也唯有經由密集的觀看與回覆,才得以讓穩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於是,臉書成就了一種現代生活的新社交模式,也重新形塑了人與人間互動的方式。「看」與「被看」,構成了社交生活的基本形式。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逐漸將在臉書平台上的自我披露視為建立社交生活的必要途徑。改版後的「即時分享」功能,不僅讓訊息的交流更加即時,也強化了使用者對此平台的依賴與自我批露的程度。然而,就在使用者自願將進行此種自我揭露的同時;臉書的實名制、公開性等特性,卻也因此帶來了個人隱私外洩的疑慮。這些在臉書上的公開資訊,除了建立使用者語他人之間的連結之外,可能也在無意中洩漏了個人不欲外人所知的隱私。

的確,臉書讓人們越來越沒有隱私可言;但在做出這樣的批判之時,我們也應思索,做為使用者的我們,是否也應對自身的隱私權的管理負起一份責任?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
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
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
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
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
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Facebook粉絲專頁:http://0rz.tw/qpBcX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推薦訂閱
公益市集活動報報- [ 試刊號 ]@【公益市集活動報報】
藍莓、葡萄與蘋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姑嫂玩健康報】
轉寄『第四五二期:四方報獲公器獎 跨地實踐草根精神/臉書上的隱私權危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